石柱“玩牛”

2015-03-26 02:56谭华祥
今日重庆 2015年1期
关键词:耕牛石柱锣鼓

◇ 文 /石 林 ◇ 图 /谭华祥

穿上道具,酷似一头牛,领唱者牵着这头“牛”,用语言示意,“牛”会随着唱腔和锣鼓的节奏而舞动。这就是“玩牛”。

伴随着牛身的舞动,旁人的帮腔,整个玩牛现场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让人心酸落泪,时而让人精神振奋。那些不拘一格的唱词,将那些艰苦岁月中的土家人生产、生活情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石柱县志》记载:玩牛始于清末,并非把耕牛作为玩物玩耍,而是一种如同玩龙灯、舞狮子一样寓意深刻的多人娱乐活动。在没有机械耕作的时代,耕牛是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耕田的得力助手。土家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一句话“半路怕丧妻,春上怕死牛”,足见耕牛的重要性。土家山民对牛特别喜爱和崇拜,于是一位特别喜欢牛的老农民发起“玩牛”活动。

“玩牛”一般有七八个人配合,一人扮演手持道具的放牛大哥或者放牛大嫂,另外两人在牛道具内扮演牛身,其他4个人为锣鼓手,牛大哥兼喊彩,有时锣鼓手或者观众也即兴喊彩说吉利话。

放牛大哥是玩牛队伍的指挥者,引导“牛儿”起舞,两人动作协调、默契配合共同完成吃草、擦痒、滚水、跳坎、傲角、犁田、喝水摆尾和骑牛等“玩牛”舞蹈动作。

“玩牛”流传在石柱西沱、下路和南宾等地,通过农时节令和喜庆场面,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玩牛活动在土家人中世世代代传承,经历了不断完善和演变,慢慢成了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舞蹈。

在2014年文化部办公厅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玩牛”入选。这是石柱县继“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第三个入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

猜你喜欢
耕牛石柱锣鼓
耕牛和农民
石柱迷宫
“锣鼓”的形象思维——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初探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永修建昌锣鼓
九九歌
蘑菇石柱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包公巧断牛舌案
巴勒贝克发现第三根超巨大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