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文》订补八则

2015-03-26 07:33王可喜
华中学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宋文长编

王 娇 王可喜

(1.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北咸宁,43710;2.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近读《全宋文》,发现王安石、郑獬互见文一则。读岳珂《桯史》,其中《李龙眠海会图记》一文《全宋文》作王迈实之文,疑误。又,读宋章炳文《搜神秘览》、吴曾《能改斋漫录》及《宋会要辑稿》,得冯京佚文三篇;读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得王厚佚文三篇,现一并订补如下。

一、王安石郑獬互见文订正一则

《全宋文》中,王安石文据《临川文集》卷四十九收有《翰林侍读学士右正言冯京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制》,郑獬文据《郧溪集》卷四亦收有此制文,两文互见,分别见于《全宋文》第63、67册。现录全文如下:

翰林侍读学士右正言冯京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制

敕:学士职亲地显,而开封典治京师,非夫忠厚仁恕而有文学政事之能,孰可以任此?具官某,造行直方,受材博敏。践更中外,休显有称。论思禁林,尹正畿甸。询谋惟允,其往茂哉!可。[1]

此制文系冯京嘉祐七年(1062年)十月以翰林侍读学士、右正言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事所敕。彭汝砺《宋故宣徽南院使检校司空太子太保致仕上柱国始平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七百户赠司徒谥文简冯公墓志铭》:“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事。”[2]不详时间。洪遵《翰苑群书》卷十《学士年表》:嘉祐七年,“冯京,十月以翰林侍读学士、右正言拜(翰林学士)”[3]。

按,王安石、郑獬均于嘉祐间任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职。然任职时间前后相续。王安石于嘉祐六年(1061年)六月知制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三:嘉祐六年六月“戊寅,度支判官、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王安石知制诰”。同书卷一百九十七:嘉祐七年十月“甲午,知制诰王安石同勾当三班院”[4]。王安石于嘉祐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吴氏逝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守丧而辞官。郑獬于嘉祐八年除知制诰。其《荐钱公辅状》:“臣于嘉祐八年内与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邓州钱公辅同日除知制诰。”[5]其本人所言,确信无疑。又,郑獬《郧溪集》原本五十卷,久佚,今本系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互见讹误在所难免[6]。

如此,冯京嘉祐七年十月以翰林侍读学士、右正言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事制文,自当系王安石所草制。

二、《李龙眠海会图记》作者王迈英伯误作王迈实之

《全宋文》第324 册王迈(字实之)文中,从岳珂《桯史》卷六辑得《李龙眠海会图记》一篇,实为另一王迈(字英伯,又字浩翁)所作。南宋有三王迈。董斯张《吴兴备志》卷十八按云:“宋有三王迈:一字实之,莆人,见《宋史》;一字英伯,京口人,见岳珂《桯史》;一字德远,安吉人,范石湖之婿也。”[7]

岳珂《桯史》卷六《记龙眠海会图》云:“李龙眠既弃画马之嗜,亶作补陁大士相,以施缁徒。垂老,得匹楮,戏笔五百应真像,几年乃成。平生绘写,具大三昧,仅此轴耳。先君在蜀得之,母氏雅敬浮屠,常椟致香火室中。余来京口,因暇日出示王英伯,遂仿贝叶语,为作记其右。”“英伯它文亦多奇,累试词闱不偶,今尚在选调中。余前书京口故游,盖其人也。”[8]故知为另一王迈(字英伯)所作。据今可见资料,岳珂与王迈(字实之)无交游记录。《全宋文》将该文归入王迈(字实之)文中,误。

岳珂确与王迈(字英伯)及其兄弟王遇(字安世)、王通(字文伯)交游甚密。《桯史》卷一《南陔脱帽》条云:“余在南徐,与其孙遇游,传其事。”[9]按,王寀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王韶第十三子,王遇等三兄弟均系王寀曾孙、王韶玄孙。同书卷二《刘改之诗词》条云:“庐陵刘改之过,以诗鸣江西,厄于韦布,放浪荆楚,客食诸侯间。开禧乙丑,过京口,余为饷幕庾吏,因识焉。广汉章以初升之、东阳黄几叔机、敷原王安世遇、英伯迈皆寓是邦。暇日相与蹠奇吊古,多见于诗,一郡胜处皆有之,不能尽忆。”[10]知王氏兄弟寓居京口。同书卷三《馆娃浯溪》条云:“灵岩、中宫为苏、永胜概,吊古者多赋之。近世王义丰、杨诚斋为之赋,植意卓绝,脱去雕篆畦畛。余得之王英伯,录藏焉。”按,王阮,字南卿,号义丰,有《义丰文集》传世,系王韶次子王厚(详后文)之孙、王韶曾孙。如此,王阮比王迈(字英伯)等三兄弟长一辈,系他们的族叔,岳珂从王迈(字英伯)处得到王阮的《馆娃宫赋》是很自然的事,亦可见他们交游之频繁。

王氏三兄弟事迹详《至顺镇江志》卷十九及其为廖行之《省斋集》所作题跋,他们的世系为:王韶(高祖)—王寀(曾祖)—王彦融(祖)—王万全(父)—王遇、王通、王迈。王彦融、王万全事迹详《京口耆旧传》卷六。王迈,字英伯,又字浩翁,曾知知宁国府。《至顺镇江志》卷十九:王迈“字浩翁,万全季子。以父恩授建康椿积库,累迁至大理丞右曹郎,出知宁国府。家有祖业,尽分族人,至饭不足”[11]。笔者此前已辑得王遇、王迈《省斋集跋》各一篇[12]。

三、冯京文辑补三则

冯京所著有《潜山(文)集》《绍圣三公诗》,文集、奏议三十卷等,已佚。《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冯京《潜山文集》一卷。”同书卷二百九《艺文志》:“《绍圣三公诗》三卷。司马光、欧阳修、冯京所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亦载:“京乃生,家贫甚,读书于潜山僧舍。……有诗号《潜山集》,皆其未遇时所作。”[13]王偁《东都事略》卷八十一《冯京传》:“所著文集、奏议三十卷。”[14]今《全宋文》录其文十一篇,仍可补得三篇。

1.据宋章炳文《搜神秘览》辑得《油筒子传》一篇

近读宋章炳文《搜神秘览》,卷上《油筒子》篇有“冯当世有《油筒子传》,著其要曰”云云。兹录全文如下:

油筒子传

油筒子者,不知何许人也。成都耆老见之四十余年,容貌若一,人莫究其甲子。有问其姓名里居者,未尝对。背破席帽,腰负一筒,丐油于廛肆间,满辄持去,其行如飞。择荒祠、晦洞,人所不顾者,则燃之;有余即自照其室。市人既见之习久,不知为何人,故号“油筒子”云。油筒子始卖老君卜于市,卦售一钱,其后唯舒手丐钱于人,所得寻以散施。复竚物于布囊,有求取者,探囊中食物钱帛,随所有与之。其语言无拘碍,其居处无净秽,其遇人贵贱贫富无异心,猖狂妄行,莫窥津涯,而时以仁孝忠信教戒于常所往来者;饮之酒,则诵道家修养之辞,若诸经传,唯口所欲言,然后举杯嬉笑自如,亦不以多少为谢。暮归鱼槁,所止主人视之,盖无日不醉也。归即闭关阒然,以道佛书数百卷布所居榻,坐卧其上。中夜取读良久,或时掩卷大恸,其意莫测何如。时有讥其面多垢秽者,应之曰:“吾尝日洗吾心而已,吾身不自管久矣,面何有哉?”既知其有道,稍稍就问之,默然以手指心,徐酬以言,初若可寻绎,已而乖睽散乱,旨意离绝,又叩之急,翩然而去,不可得而亲也。熙宁九年九月十一日,大醉以归,举止不乱。明旦视之,已死矣。尝语府民严九者曰:“吾明旦遂行,尔能一顾我乎?”及前视之,则无及矣。既死之明日,或传有见于汉州之市者,行歌疾走,人窃疑其轻出,而不敢问,还入郭北门,乃知死已三日矣。[15]

按,据文中所述,该传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时冯京为知成都府兼利州路安抚使。冯京于熙宁九年四月知成都府兼利州路安抚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四:熙宁九年四月戊申,“资政殿学士、知渭州冯京知成都府,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蔡延庆知渭州。先是,延庆一日三奏茂州蕃部千数把截官路,已三遣将官分领人兵讨杀。诏以延庆奏陈措置前后,已似惶扰,中书、枢密院宜同议可与不可倚仗了此边事,无或转致乖错,别生巨患。故以京代之,仍兼成都府、利州路安抚使”[16]。是年十月,以给事中召知枢密院,十一月离成都赴阙。《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纪》:熙宁九年十月“丙午(二十三日),王安石罢判江宁府,以吴充监修国史,王珪为集贤殿大学士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政殿学士冯京知枢密院”[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八:熙宁九年十月“丙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安石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枢密使、工部侍郎吴充依前官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性谨密,在西府数乘间言安石政事不便。上以其中立无私,故相之。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王珪依前官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冯京为给事中、知枢密院事。先是,吕惠卿悉出安石前后私书、手笔奏之,其一云:‘勿令齐年知。’齐年者,谓京也,与安石同岁,在中书多异议,故云。又有一云:‘勿令上知。’由是上以安石为欺,故复用京,仍诏京抚定蕃部讫,乃赴阙。”[18]故知冯京熙宁九年四月至十一月在成都,该文写于是年九月,正是冯京在成都时。该文不被《全宋文》所录,可备《全宋文》重订补入。

2.据吴曾《能改斋漫录》等辑得《富家翁爱其弟记》一篇

富家翁爱其弟记

富家翁有宅于村者,亲既终堂,其兄甲不忍群雁异飞,而友爱其弟乙甚厚。乙安乐之,未尝有违言。久之,乙既有室,不令,日咻其夫使叛其兄。乙牵于爱而听之。而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于是甲有善马,爱之甚至,虽亲旧求借,辄以他马代之。乙欲激其怒,乘甲之马出,杖折其足。甲归而见之,且喻其意,谓其仆曰:“去之,而新是图。”甲复有花药之好,列槛数十,皆名品也,且其手植焉;灌溉壅培,不倦其劳。乙又将缘是以激之,乘闲锄而去之。甲曰:“吾欲去是久矣,而未果也。”因犁其地,而殖之谷。乙悟其非,且将悔之,而其室未厌也。甲既鳏处,而有爱妾,若将终身焉。处之侧室,未尝一与家事。其妇踵门而数之,诟骂毁辱,无所不至。妾不能堪,而诉其主。甲曰:“吾之过矣”,因逐其妾。其妇闻之,愧汗浃背,且曰:“妾不幸,不及事舅姑,而无以为学,以至于此。而不知伯氏之德量如是之宽裕也。”乃正冠帔,而拜于庭,以谢不敏。卒为善妇,以相其夫,而肥其家。若甲者,可谓贤矣。求之古人,若张公艺可以配之。(因)偶忘其姓氏,惧其湮没而无闻也,故书其大概,以俟太史氏。[19]

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富家翁爱其弟》开头有“大丞相冯公当世记”,篇末“偶忘其姓氏”前有“当世且言”一句,当系吴曾转录所加,故删去,加“因”字以使语气连接。故知为冯京所作。又见于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四《家道门》及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十三,文字略异,《言行龟鉴》不录“以相其夫”之后文字,《宋稗类钞》不录“可谓贤矣”之后文字,以《能改斋漫录》最为完整。又按,原标题无“记”字,因开篇有“大丞相冯公当世记”,故加之;“不忍群雁异飞”句《宋稗类钞》作“敦在原之义”,文字互异。该文同样不被《全宋文》所录,可备《全宋文》重订补入。

3.据《宋会要辑稿·方域》辑得《乞官为借支三州义军衣甲以应敌奏》一篇

乞官为借支三州义军衣甲以应敌奏

[窃]见麟、府、丰州所管蕃汉义军人马,最处战地,听用衣甲,例合自备,然皆贫窭。三州所管七千四百余人,马一千四百余匹,今乞官为借支五分衣甲,送管辖城寨,每有事宜,将官分给,所贵可以应敌。[20]

按,《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七有“神宗熙宁三年六月,河东安抚使冯京言”云云,必为冯京所奏,《全宋文》中冯京文未录此条,当可补其阙。题名系笔者所拟。

四、王厚文辑补三则

王厚(1054—1106),字处道,枢密副使王韶次子。有乃父之风,也是北宋著名的大将军、大功臣,《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卷末“论曰:厚之降陇拶、瞎征,取湟、鄯、廓州,功足继韶”[21]。其生平事迹略见于《宋史》卷三百二十八、《东都事略》卷八十二、《京口耆旧传》卷六本传。

王厚亦能文,湖北通山《茅田王氏宗谱》存《宁远军节度使庄敏公小传》云:“公闲居手不释卷,每草诏,拂纸成文,运笔不停,成则一览,不复改窜。”《京口耆旧传》卷六《王厚传》载:“有奏议三十卷。”不传。今《全宋文》辑其文十二篇,笔者此前已从《茅田王氏宗谱》辑得《奏乞荫补用文职表》一篇[22],共有十三篇。

《全宋文》卷二八六四《王厚文》由李文泽先生从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及《宋会要辑稿》等典籍中辑出。近读《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发现仍有王厚完整奏议三则遗漏未录,现辑录如下,以备《全宋文》重订补入。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九《收复湟州》存有王厚两则奏议。

克复宁洮奏捷 崇宁二年六月十九日

臣今月十四日,帅领汉、蕃将兵等起离熙州,至十八日,进兵收复哥堡,旧赐名安川。已于当日具状奏闻去讫。十九日,自哥堡前进,至瓦吹驻军止宿。昨赐名宁洮。沿路遣委归顺酋首译语,使臣等各往本族,照管抚慰部族,悉令安心住坐,不得惊疑,及推谕朝廷抚存恩意去讫。大军自入湟州界,除哥堡首领多罗巴男阿令结等三人据城与官军抗,再三遣人招抚说谕,并不听从。又缘多罗巴父子将向顺心白人户,擅行杀戮,诸羌悉皆怨仇,若不略行诛讨,恐不足震服桀黠之众。昨来废弃湟州并管下城寨,止缘多罗巴父子为扰之故。今来大军进复湟州,须至将此酋并余党尽行剪灭,即湟州境內,遂可一成安宁。臣等寻令将佐等顿兵哥城下,引致阿令结兄弟三人出城,与之接战,仍遣诸将分兵攻夺其城,阿令结等乃率众向前力斗,我军寻斩获阿令结,并其弟厮铎麻令二人首级,小弟阿蒙为流矢中目贯脑,遂窜去。初闻多罗巴自本族奔至哥救应,至中路逢见阿蒙,始知男阿令结等二人巳被诛戮。及闻官军占据哥,遂投还本族。人户见其窜败,不肯接纳。及忽都城为汉兵守御,潜伏所在,见今未知去处。臣令得力人散行根逐次。今诸羌闻汉兵既诛阿令结等,其多罗巴处巢穴,各皆为汉兵所据,莫不欣悦,多称:“自来只被多罗巴父子侵扰,致令部族不得安心住坐,男女等又不得躬亲出汉公参告。阿耶奏知东京官家与男女做主。”臣已再三说谕,令安心归族住坐,除多罗巴窜走见根逐外,阿令结等既已诛死,众心无不悦服。大军沿路经由部族地分,遂无纤亳惊虞,汉蕃并各安贴。今取二十日进军癿当,抚定其余羌众,及令权知河州李忠带领本将人马,照管厢军、家丁修筑癿当,控扼险要。臣与童贯帅其余将卒前去收复湟州。合行措置事件,节次别具申陈次。

克复通湟寨奏捷 崇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臣契勘自奉朝旨措置招纳西蕃部族,以远近羌众相继归款,遂为青唐酋长所知,遣多罗巴等据守,并六心、溪丁等族分据要害,隔绝降羌。其多罗巴等据守哥堡,在巴金岭之上,峻长三十余里。六心、溪丁等据守把拶宗,在湟水之南,傍有通道,却稍平易。臣遂与童贯亲帅诸将出安乡关上巴金岭,进次哥。其城中拒守之人五千有余众,开门尽锐,敌官军。臣与童贯鼓率士卒,亲督诸将夺险,数路并进,遂斩多罗巴男阿令结、厮铎麻令,并射中第三男阿蒙,仍斩强悍首领数百人,然后得城。今来心白羌酋悉皆降顺,即时说谕,遣令归族,安心住坐。其把拶宗路易于措置,臣止遣高永年引兵万余人,出京玉关前进招纳,而六心、溪丁等族首领部众闻臣等大军已破哥堡,诛阿令结等,其势大沮,不能固守把拶宗,相率遁去。今高永年一行人马已乘势进至通湟寨,见取二十一日前进,与高永年会合,所有哥获捷,已具奏闻去讫。[23]

按,克复宁洮、通湟寨系王厚率军收复湟州前的两次大捷,是月二十四日黎明,王厚收复湟州。以上两文题名系笔者所拟。

又,《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收复鄯廓州》存有王厚奏议一则。

克复绥远关渴驴岭奏捷 崇宁三年四月七日

臣等依奉御前处分,统率大军起离熙州前进,克复鄯、廓等处,自河州渡大河,越巴金、邈川,今月七日,至湟州城西下寨,一行人马平安。所有同措置边事童贯统领前锋兵将冯瓘等先次前进,于当日至绥远关下寨。寻准童贯公文,据洮东安抚冯瓘申,今月初七日巳时,统领选锋人马,已占据渴驴岭。臣勘会诸路兵将,并到湟州会合。臣见统率继续前去,措置宗哥一带事务,逐旋具状奏闻次。

贴黄:及丞童贯关报称,渴驴已占据了当,别无贼马。已指挥冯瓘审择地利下寨,明远斥候,过作隄备。

又贴黄:契勘今来诸路兵将会合湟州,势不可久留。不惟坐费粮食,兼节次探到事机,不可少失机会。已分遣高永年统制一头项取湟州北、临宗之东胜铎谷,张诫统领一头项由丁零宗谷,臣与童贯统率冯瓘等,自渴驴岭前去,至宗哥会合,才候到宗哥相度事势,前进青唐次。[24]

按,克复绥远关渴驴岭系克复青塘,途径湟州之战役。题名同样系笔者所拟。

*本文系王兆鹏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12&ZD15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63册第51页、第67册第277页。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中原文物》1987年第4期,第88~90页。

[3](宋)洪遵:《翰苑群书》卷十,傅璇琮等《翰学三书》(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86页、第1827页。

[5]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68册第73页。

[6]刁忠民:《郑獬〈郧溪集〉释疑一例》,《文献》1996年第2期,第179页。

[7](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十八,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

[8](宋)岳珂:《桯史》,《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2页。

[9](宋)岳珂:《桯史》,《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10](宋)岳珂:《桯史》,《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页。

[11](元)脱因:《至顺镇江志》卷十九,《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59页。

[12]王可喜:《宋人冯京、王遇等佚诗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年第1期,第53~55页。

[13](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页。

[14](宋)王偁撰,孙言诚等点校:《东都事略》卷八十一,《二十五别史》,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80页。

[15](宋)章炳文:《搜神秘览》,张元济《续古逸丛书》,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848页、第849页。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85页。

[17](元)脱脱等:《宋史》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2页。

[1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22~2623页。

[19](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45页。

[2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664页。

[2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592页。

[22]王娇等:《新发现湖北〈茅田王氏宗谱〉所存冯京等宋人佚诗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第50~52页。

[23](宋)杨仲良撰,李之亮校点:《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32~2333页。

[24](宋)杨仲良撰,李之亮校点:《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0页。

猜你喜欢
宋文长编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全宋文》補遺四十五篇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
《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分析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劳鬼大驾
丈夫的私房钱
地方军事资料长编如何向军事志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