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的语言文化探析

2015-03-26 07:33
华中学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始县土家族

朱 芸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建始地名的语言文化探析

朱 芸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地名是一个内涵丰富、构成复杂的专有名词系统。它纵贯古今,跨越学科,其产生、命名与传承有着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它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带有特定的语言印记,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建始地名的系统考察,从一个侧面展示建始方言的特点,揭示地名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建始地名 词汇系统 语言 文化

地名是人们在社交生活中为了定位、指称、辨识、记忆等方面的需求,赋予自然地理实体、人文景观、行政区域或聚居地的名称。地名的首要特征是标识性,其次是地方性和民族性。从地名的命名主体来看,地名大多为人们约定俗成,也有官方或宗教命名的;从地名的产生来看,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感知和认知,对山、水、林、地、构建物等进行分类、标识,便产生了地名;从地名的发展来看,地名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为缓慢,许多地名的存在可能跨越了千年之久;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地名具有跨学科性,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地名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专有名词系统。帕默尔在他的《语言学概论》里这样写道:“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往往能够提供出重要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1]长期以来,由于地名的考证史料匮乏,产生和延续的时间久远,加上民族、民俗、语言、文字等的差异,地名的分析与甄别相对比较困难,地名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

建始县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建始县的地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沿用至今,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对《湖北省建始县地名志》中所收录的4973条地名做一全面的考察,运用文献考证、统计分析等方法,试图揭示这一特定专名系统的构成特点与规律,反映建始地名与当地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建始地名的词汇系统

1.1建始地名的通名

参照郭锦桴先生(1991)对地理通名的分类[2],可以把建始地名的通名归纳为以下5类:

(1)与行政区划相关的:组、街道、村、社区、乡、镇等(行政区划的变更暂未考虑,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

(2)与山川关隘相关的。其中有的是与山相关,比如:山、峰、岭、坡、垭、垭豁儿、垉、峁(头)、梁子、岩、洞、丘、口、垴等;有的与水相关,比如:溪、河、沟、池、堰、塘、潭、泉、湾、井、洞等;有的与地形相关,比如:坪、坝、槽、埫、田、冲、坑等。

(3)与宗教寺庙相关的:寺、庙、观、堂、祠堂等。

(4)与城市建筑相关的:桥、园、台(子)、道、路、街、巷巷儿、门、房、屋等。

(5)与人口聚落、军事及商业相关的:营、寨、店、铺子、厂、坊、屋场、老屋等。

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出,建始地名的通名既有北方方言的一般特征,又受四川、湖南方言的影响,还有本土的特色。比如,表示人口聚落的通名“屋场”,一般指某姓氏的居民聚居在一起所修建的连体房屋,多以“姓氏+屋场”来命名,例如:毛家屋场、李家屋场等。又比如,与地理单元相关的地理通名“槽”“埫”“坪”“坝”等,明显地反映出川、湘特色。再比如,与山川关隘相关的地理通名“梁子”“垭豁儿”,就透露出浓郁的本土气息。

1.2建始地名的专名

专名体现了地名的命名理据,即地名的来由。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都能进入专名,而选择什么样的词语作为专名,一般由当地人根据生活的环境、习俗以及对环境的认知等因素来取舍。建始地名的专名大体可以分为下面15类:

(1)动物类:鹞子坪、牯牛坪、奇羊坝、山羊头、凤凰山等。

(2)植物及物产类:柏杨坪、茨竹林、松树坪、白蜡树、桑树埫等。

(3)矿产类:铁厂坝、煤炭沟、金银山、硝洞、磺厂坪、铜钱坝等。

(4)生产生活资料类:磨子岩、筲箕洼、灯盏窝、香炉垭、碾盘槽等。

(5)姓氏类:朱家湾、蒋家坪、李家垉、王家垭等。

(6)人物类:黄仙姑、黄银亮、(王)玉峰口、状元屋等。

(7)寓意类:兴隆寺、仁寿山、永兴坪、永寿桥、安乐井、太平山等。

(8)人工建筑类:老屋庄、古桥坡、板桥子、村坊、新街、建始大桥等。

(9)历史遗迹类:学堂坡、五阳书院、状元屋迹、古业州遗址等。

(10)事件类:迁寨荒、卡查坡(白莲教首领覃佳耀在此设卡盘查行人)、挖葛埫(此地野葛较多,灾荒年间,人们常挖葛度荒,为记录这一历史而命名)、战木顶、打子沟(古代人们在这里办过武学,教子学武术)、追王坝等。

(11)自然气象类:大雾山、凉水沟、寒池坝、雪岩顶、温泉水库等。

(12)神话传说类:神仙洞、龙王埫、仙人桥、龙飞、妖精洞等。

(13)数(量)词类:一碗水、二台子、三里坝、五间房、头啄等。

(14)方位词类:东桩坪、南山坡、西面坡、北风槽、上坝、下坝、前塘、后塘等。

(15)形容词类:大面坡、小洪落、长槽、红砂梁子、赤沙地、绿荫塘等。

从上述分类中也不难看出,建始地名的专名涉及面广,不仅展现了地名的丰富性,也显示出地名命名理据的多样性。

二、建始地名的语言印记

2.1建始地名中的土家语成分

建始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中土家族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30%。“早在春秋时期,即为巴子国属地,居民多属巴氏部族。秦灭巴以后,为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地之一。明末张献忠袭川,大量汉族迁入,遂成土汉两族杂居之地。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记述,称建始居民为土人。”[3]分布在清江南岸的,属容美司;清江北岸的,属田峡口长官司。

建始的土家渊源,自然会在地名中有所反映。有的建始地名,就包含着土家语成分,比如:车营、车湾、五斗车、十八革、革坦坝等。土家语只有口语,没有书面文字符号,所以地名中的土家语都是音译,如“车”是土家语,读音同“车”,表水,也可表溪河,“车营、车湾、五斗车”等地名都与水有关。有的建始地名,虽然是用的汉语命名,但含有土家语的印记,反映了土家族文化。具体说来,可分4种情况:(1)纪念土家族先民,比如:巴矛水、巴池口、蛮子垭等;(2)表明土家族姓氏,比如:田家坝、向王天子洞、向王城等;(3)反映土家族文化特征,比如:白虎坡村、围鼓坪等;(4)体现土家人的聚居及土司的建制,比如:土司大寨等。据考证,“巴人”是土家族祖先,“巴氏矛”为出土的古代巴国文物,传说土家族先民廪君死后魂魄化为一只白虎,土家人视“白虎”为民族象征,因而“白虎”是土家族的图腾,而“寨子”是土家人的聚居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现存的建始地名中所保留的土家语成分及反映的土家文化,大都是在清代“改土归流”之前所留下的,“改土归流”之后,汉族人越来越多,土家人越来越显弱势,汉化越来越明显,地名中的土家语成分及土家文化也就越来越少。

下面略举几个地名做点具体的解释。

十八革:此地石峰林立,其间有十八个,是土家语和汉语结合的地名。

白虎垭:山垭上一道白岩,形状似虎,过去有土家族先民巴人信仰白虎,故名。

向王尖:山峰名。相传巴人后裔向辅(汉景帝驸马公)因开发清江有功,被封为王。后人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故将此峰命名为向王尖。

车营:相传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在此扎过营,是土、汉结合的地名。

革坦坝:此地一坝一塘,是土、汉结合的地名。

巴池口:村出山口,有一水池,是土家族先民巴人的饮水池,取名巴池口,是土、汉结合的地名。

蛮子垭:土家族过去被称为“蛮子”,“垭”过去为土家族居民的聚居之地,故名。

2.2建始地名中的方言成分

建始地名中还含有不少的方言成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言口语词的使用,二是方言中构词法的运用。

(1)含有方言口语词的建始地名。例如:大转拐(“转拐”即“转弯之处”)、人脑壳岩(“脑壳”即“头”)、奓口岩(“奓口”即“裂口”)、鸦鹊山(“鸦鹊”即“喜鹊”)、蜂子岩(“蜂子”即“蜜蜂”)、扯直坡(“扯直”即“一直向前”)、牛屙蛋(“屙蛋”即“下蛋”)、码纸峡(“码”,即“堆砌”)、赶场坝(“赶场”即“赶集”)、碓窝子(“碓窝”即“舂米的用具”)、倒钱坑(“倒”是“铸”的方言读音,即“铸造”)、螺丝转顶(“螺丝”指蜗牛,“转顶”是指蜗牛壳上的螺旋纹路,又称“转尖”)。

(2)含有方言构词法的建始地名。有的是加“子”缀,比如:二墩子、九拐子、猫子湾、羊子岩、麂子水、懒人子山、人影子山、八家子村、癞子沟、驼子坪、楼门子坪、岔口子等;有的是儿化,比如:梯儿岩、猫儿坪、雀儿笼、垭儿头等;有的是重叠,比如:擦擦坡、啄啄石等;有的是逆序词,如鸡公岭、鹅公垉等。

三、建始地名的文化意蕴

3.1建始地名与地形地貌

有的地名如实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特征。“建始县地处鄂西南山区腹地,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农田错落其间。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多槽埫,二高山(海拔800~1200米)、低山(海拔800米以下)多坪坝。县境中部为陷落盆地”[4],国土资源的构成是“八(分)山半(分)水一分半田”。

建始地名中的通名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地形地貌特色。

(1)坝:山间较大的平地。《广韵》:“蜀人谓平川为坝。”“坝”除形容山间平地以外,最常见的有地名、村名共用,比如:三里坝、大河坝、下坝、建阳坝等。“坝”在四川方言和四川地名中也用得较多,建始与四川的巫山、奉节两县毗邻,历史上又有很长一段时间隶属于四川夔州府,因而在地名的命名上有蜀语的烙印。此外,“坝”除了作为地理通名,还常常带“子”尾,构成“坝子”,也可以跟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名词,比如“场坝”“院坝”“河坝”“太阳坝”(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和“荫凉坝”(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2)坪:平地,既指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地,也指山间平地,比如:高坪、花果坪、龙潭坪、望坪、河水坪、七里坪等。“坪”“坝”是西南山区常见的两个地理通名,多用于产粮区,同时也是人口密聚之地,因而很多村落以“坪、坝”为通名。

(3)埫(坦):方言词,表“山间平地,平坦的地(多用于地名)”[5]。与“坪、坝”不同,建始的“埫”是指四周环山,中间为平地的山间小盆地。民间用“看山不走山”这一俗语,生动地形容了人们身在“埫”中,环顾四方都是山,下地干活却从不走山的情景。建始以“埫”为通名的地名较多,比如:牛睏埫、大埫、水井埫、杜家埫、后埫、八石埫、枇杷埫等。也有人也把“埫”写成“坦”,但规范的写法应为“埫”。

(4)垭、垭口、垭豁儿、口:均为方言词。这4个通名,都表示“山峰口或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地方”,词义虽然相同,但命名时所代表的范围却不尽相同。“垭”泛指两座山峰之间的结合部分,主要作为村名使用,比如:香炉垭、楠木垭、二道垭、刀背垭、三角垭、李家垭、庙垭子等。“口”和“垭口”为两山崖之间的结合部分,主要作小地名和自然景观地名用,比如:煤炭垭口、玉峰口、母猪口、黄岩口、腰河口、青林口、龙口、千担口、狮子口、大荒口等。“垭豁儿”是大山腹中两座小山之间的结合部分,主要用作小地名,如:大垭豁儿、小垭豁儿等。

(5)槽:指两座山丘、山梁之间的槽形区域。多为耕地,也是人们居家建房的首选之地,土家族著名的吊脚楼便是根据这个地形而建造的,故以“槽”为通名的地名很普遍,比如:何家槽、长槽、硝洞槽、下后槽、吊楼子槽、竹园槽、鼓锣槽、碓窝槽等。

(6)垉:方言词,指单个的小山。建始地名中以“垉”为通名的地名也比较多,比如:狮子垉、岳王垉、松树垉、俞家垉等。“垉”的使用是由湖南移民带入的。

(7)梁子:方言词,意为山的脊梁。一座山峰有多条山梁,山梁由高向低的延伸线往往很长,故多成为山间通行的必经之路。以“梁子”为通名的地名常常泛指较大范围的地方,比如:长梁子、大梁子、简家梁子、陈家梁子、百家梁子、薄刀梁子等。

(8)岭:大山间延绵的小群山。建始县属巫山和武夷山山脉,境内多山,山中多岭,以“岭”为名较多见,比如:鸡公岭、青树岭、江家岭、风吹岭、楠木岭等。

(9)洞:建始石灰岩多,故多溶洞,大部分溶洞与地表相通,也有少部分藏在地表之下,成为地表径流消落之处。以“洞”为通名的地名指洞的具体所在之地,比如:落水洞(每逢下雨,洪水汇入此洞消落)、出水洞(此洞是暗河中的水重新流出地表的洞)、消水洞、隐水洞、龙洞、醒狮洞、老虎洞等。

(10)岗:群山相连的顶峰。以“岗”为地名的地方常常是人烟稀少、森林植被茂盛、矿产蕴藏丰富之地,比如:长岭岗、螺丝岗等。

(11)顶:山峰之巅。比如:雪岩顶、张大顶、战木顶等。

此外还有一些体现当地地形地貌特征的通名,比如:坡、岩、湾、沟、峡、坑、谷、塘、堰、潭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3.2建始地名与自然资源

建始县动植物、矿产、水资源丰富,春夏雨热同步、秋冬温光互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

建始地名中的专名很多采用了资源名称。

(1)植物类:青树坪、皂角坪、桃树湾、樟木树、桐麻园、楠木垭、蒿子沟、吊兰花、野韭池、桐子垉、檀树湾、杨柳湾、芭蕉坡、漆树槽、椿木槽、柞树埫、杉树垉、花栗山、核桃坪、枇杷埫、黄连沟、白果树等。人们为了宣传或彰显本地特产,还常常将特产用于地名。建始盛产竹子和茶叶,此类地名有:水竹园、封竹园(凤尾竹)、斑竹园、荆竹园、茨竹林、金竹园、寮竹垭、竹园坪、茶园沟、茶豆埫、红茶园、茶园湾等。

(2)动物类:燕子湾、麂子水、羊子岩、鸦雀山、鸭子水、野猪池、野猫山、鹿鸣村、斑鸠埫、老虎山、猫儿坪、鸡公岭、狮子垉、雄虎山、马鞍山、鹰嘴观等。动物类专名,有的是反映本地特有的野生动物或家禽家畜,有的是人们根据自然地理实体的形貌特征加以联想构成的比喻。

(3)矿产类:炭厂湾、矿盖子、矿子湾、煤炭垭口、煤炭沟、铁厂坝、铁厂湾、磺坪、磺矿厂、黄金埫、铜钱坝、金银山、盐井闭、硝洞、陶瓷厂等。自然环境会随着岁月的变迁或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变化,地名中涉及的某些动植物资源现在可能已经灭绝,但这些地名却依然沿用至今。这一方面说明地名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让我们联想到建始过去山林茂密、野生动物四处活动的图景。

3.3建始地名与居民生活

生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又靠商贸活动、产业发展来推动,与此相关的地名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现状,还能记载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顺其自然地成为当地地名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始地名中的部分专名已经成为建始特色产业的标签。

(1)地名能反映当地某一历史阶段的商业状况,也能记录本地经济再生产的历史。长期以来,建始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对外贸易全靠骡马运输或人工肩挑背驮,于是沿途上的小旅店和小商铺便应运而生,久而久之,这些店铺名便成了地名,比如:骡马店、客坊、高店子、官店、长槽铺子、张家面铺、新铺子、毛家铺子、店子垭、金银店、穿心店、槽坊、店子槽、丝铺、凉水埠等。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各类手工业加工作坊(厂),并以此作为地名的来源,比如:纸厂、瓦厂坪、瓦窑坡、窑湾、窑罐场、窑子山、磺矿厂、磺厂坪、油榨屋场、榨坊坡、油榨沟、榨屋坪、榨屋场、榨屋埫等。这些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店、坊、铺子、厂”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始的产业发展史。

(2)地名能标识某些生产、生活资料。人们根据地形形状借用生产、生活资料名称来命名的地名有:薅耙(锄头耙)坪、磨盘拐、筲箕洼、打杵子街、磨子岩、风箱坪、扇子丘、裤裆堰、香炉垭、碾盘槽、薄刀梁子、罐垉等。

3.4建始地名与历史

地名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名中往往记载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还以历史人物为名,这些地名是帮助史学家考证历史不可或缺的佐证资料。

建始古属巴子国地,“晋初泰始元年(265年)设置建始县,时乃建县伊始,故名建始”[6]。建始因“万山稠叠、突兀恢奇”,“自古为楚蜀咽喉”,历史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地名中都有所体现:一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数十万众,自楚入蜀,途经建始,杀官济贫,人民从之者众”[7];二是清嘉庆年间,白莲教首领覃佳耀曾率兵在县域内安营扎寨,与当地土豪展开激烈斗争;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的工农红军及农民自卫军多次来到建始县官店、景阳、龙坪等地作战,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三次较大的历史事件,均在地名中有所记载,其中:显示战场位置的,比如:大战场、小战场、战场坝、战木顶等;显示士兵驻军地点的,比如:迁寨荒、寨子垉、双寨子、烟墩山、大营垉、红军洞、乍京坪、营盘岭、白莲教战场遗址等。

除了记载历史事件,地名还能反映历史的变迁。清道光年间,建始县训导周鲲化在建始所作的《业州竹枝词》五首,载于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和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其中一首在建始流传至今,现录如下:

三里板桥七里坪,烟墩山下业州城。

居人爱饮茨河水,唯有西门水独清。

这首竹枝词中涉及六个地名,分别是:板桥子、七里坪、烟墩山、业州城、茨河、西门,都是建始县城(业州城)区范围内几处重要的地方。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已不在,只留下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地名。茨河位于县城西门外,是主要的饮用水源。茨河的源头有两泉(“茨”指二),得名茨泉,相隔百米左右,水质细腻,清澈见底,夏凉冬暖,四季不干,二泉汇合成为茨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茨河北侧兴建大曲酒厂,引用茨泉水酿造的白酒定名为“茨泉大曲”,评为湖北名酒。现在茨河虽因城镇扩容而不复存在,但茨河地名仍保留下来,它的保留铭记着建始历史的变迁。

3.5建始地名与移民

地名与移民的关系源远流长。建始地名中,以姓氏结合地形命名的地名共有1410条,占条目总数的28.35%,是各类地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地名一方面展示了历史上土家族人聚居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始历史上的重大人口变迁和移民情况。

土家族人喜欢同姓同宗人聚居,其村落往往是以同一血缘的家庭构成,相互之间方便来往,同姓村落或单一宗族村落不喜欢异姓人迁入。也有个别村子是多姓杂居的,但总是以某一大姓为主,其他杂姓为辅,因而土家族居民也喜用姓氏来命名地名。

大多数姓氏类地名是由移民造成的。中国移民史上东西向移民最重要的有两件事,即“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其中对建始影响较大的应是“湖广填四川”。建始“宋、元属夔州路”,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设施南府,建始乃从夔州拨还,自宋至清属夔州达752年之久”[8]。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八大王张献忠袭川,致使四川人口不足60万人,据道光《施南府志》记载:“建始自明季寇乱,邑无居人数十年,迨康熙初年始就荡平,逃亡复业者十之一二,嗣是荆州、湖南、江西等处流民竞集。”[9]至清康乾时期改土归流时,形成历史上第三次外地人移入建始的迁徙高潮。

外民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语言和习俗,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本土文化融合,对建始本土生产、生活、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必然会在地名上留下印记。建始地名中以姓氏结合地形来命名的,正是这种历史标签的所在。它不仅记录了外来移民在建始的迁徙和分布情况,也铭刻了移民对地名的影响。追根溯源,建始以汉族姓氏为首字命名的地名,一般是移民首先迁入,开垦荒地,挽草为记,指手为界,占荒地为己有,后来者以先来者为业主,因而先来者往往以自己的姓氏结合地形地貌来命名,在时间的推移中,该命名得到四乡邻里的认可并传承下来。所以姓氏类地名普遍具有“先到先得”的特征,它包含了人们的情感,记录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垦、改造、开发、利用。这类地名占比量高、分布面广,几乎能与所有表示地形地貌的通名相结合。试举几例:丁家坡、王家湾、文家河、毛家垭、尹家屋场、孔家店、龙家槽、申家坪、卢家埫、田家梁子、叶家台、史家垉、江家凹、孙家沟、向家台子、任家岭等。还有一类以“姓氏+家+荒”的地名,如:陶家荒、蔡家荒、沈家荒等,它们生动地记录了某一姓氏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事实。

四、结语

中国的地名研究源远流长,这项工作长期以来主要由历史地理学家来承担,少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地名的词汇系统、文化特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人们对地名是知其名而不解其名,解其名而不诠其名。地名因何而来,因何存在,因果关系如何,有何地方特色,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有待学界进一步考证、分析和探讨。本文是笔者首次尝试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一个区域的地名进行量化剖析,多为一管之见,诚盼得到指正。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东南片语言问题研究”【08JJD74006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方言的比较范畴和否定范畴”【12JJD74001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2] 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第27页。

[3] 建始县地名办公室:《湖北省建始县地名志》,武汉:湖北省新华印刷厂,1983年,第2页。

[4]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市县概况》,武汉: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1984年,第747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268页。

[6] 建始县地名办公室:《湖北省建始县地名志》,武汉:湖北省新华印刷厂,1983年,第1页。

[7]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市县概况》,武汉: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1984年,第753页。

[8] 建始县地名办公室:《湖北省建始县地名志》,武汉:湖北省新华印刷厂,1983年,第1页。

[9] 《施南府志》卷十·风俗,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第162页。

猜你喜欢
建始县土家族
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一半老师,一半娘亲——记湖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张锦梅扎根深山教书育人36载的感人事迹
着力“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建始县为例
“十三五”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以建始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