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5-03-26 20:30段水莲皮华英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学应用

段水莲,皮华英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积极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段水莲,皮华英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410138)

摘要: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人性观,提倡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帮助更多的普通人获得主观幸福感和满意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发下开展针对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能促进公安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主观幸福感、符合积极心理学跨学科应用的内在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多管齐下,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创设情境,营造积极组织氛围等一系列措施,探索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尝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教学应用

犯罪心理学是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法学心理学范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犯罪心理学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对犯罪类型心理、犯罪主体心理、犯罪情境心理及行为规律的把握,对警务主体的关注力度相对较少。众所周知,警察是“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激”的三高职业,行走在黑暗与光明的间隙,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较之其他群体更为严重,2013年,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通过分析2003至2010年的自杀个案,计算出在职人士的平均自杀率为每10万人有7.83人,并发现警察群体的自杀率远高于此平均数。这也给犯罪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以警示,显然,对未来警察的培养不能只追求业务素质提升,心理素质的培养亦非常重要,一个具备积极人格、乐观情绪的警察,才能及时化解负性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富有感染力的人格状态去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挑战。

一、关注正常人如何更好地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诉求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对应,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会长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提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就面临三个任务:治疗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正常人获取幸福,生活得更充实;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然而,自二战后,心理学界将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诸如心理障碍、毒品滥用、性障碍等问题,而忽视了后面两项任务,导致“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1],他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该承接这被忽视的两个任务,帮助更多的普通人获得幸福感和满意度。

1998年,在APA(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时任主席的马丁·塞里格曼明确在大会上提出了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积极心理学运动重视不够,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积极心理学”一词,他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肩负着新的使命,那就是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员工心情舒畅、公众称心如意”[2],在塞利格曼的大力呼吁和推广下,积极心理学运动逐步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涌现,并不断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运动。

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关注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帮助他们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3]。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positive experience),如快乐(happiness),满意度(satisfaction),主观幸福感(well- being)等;积极的人格特质(positive trait),如乐观(optimistic)、热情(enthusiasm)、专注力(concentration)、创造力(creativity)等;积极的组织氛围(positive community),如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文化规范(culture norms)等。

在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启发下,笔者尝试对犯罪心理学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人格素养得到提升,人格品质得以升华。

二、融入犯罪心理学课程,重视教育的个体功能发展:积极心理学对犯罪心理学的价值

当前教育功能研究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教育应兼具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培养[4],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功能发展,希望、快乐、满意和幸福等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理应成为公安院校犯罪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二者融合,促进犯罪心理学的逐步成熟与发展。

(一)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实践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5],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正性情绪,能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犯罪心理学课程设计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积极心理学有关愉悦、乐观、幸福感、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感受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欣赏,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从内心感受到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魅力,以饱满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需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新的课程教学目标认为,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除了让学生习得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以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公民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主题,幸福感也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据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熊婧的研究表明,在各警种中,刑警、特警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并且25岁以下的警察的幸福感水平最低[6],公安院校的学生大体年龄在18- 22岁之间,毕业后进入公安队伍基本上年龄都在25岁以下,作为未来国家公权力的代表,警院学生在校期间就已逐步接触各种公安业务知识,通过在校的各种模拟训练和业务学习,将接触到大量的刑事或治安案件,除此以外,还需进行各项体能和专业训练,相比一般的大学生而言,警察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幸福的感受和感悟幸福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具有良好幸福感和抗压能力的警察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与工作中的多重负荷,让自己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上在于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健康生活、和谐发展,能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三)符合积极心理学跨学科应用发展的内在需要

目前,部分中国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扩展整合至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人力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性较强的领域,部分学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带入到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如湖南警察学院皮华英教授(2011年)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警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使用,强调通过调动民警自身的内在力量来促进其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干预过程注重优化民警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民警的心理保健意识、完善民警的社会支持体系、关注民警积极情感、促进民警的内心和谐、提升民警的主观幸福感[7]。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吴娴兰(2013年)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警察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强调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情绪的体验[8]。犯罪心理学作为公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积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课程的融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更多应用。开展积极教育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犯罪心理学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业务素养与综合素质皆优的综合型人才,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还能丰富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拓展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快乐学习,获得感悟和提升,从而使犯罪心理学理念更好地融入生活。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教育研究,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推动其应用研究。

三、聚焦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积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教学的有效运用

积极心理学关注正常人所具存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诉求,在犯罪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级度、多层次开展教学应用探索。

(一)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积极人格包括乐观、热情、创造力、专注力等多项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人格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人格培养的终身目标。积极人格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通过教师或身边榜样人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心灵浸染。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教育者,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都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像一颗种子,生来就是要寻找机会冲破禁锢,寻找阳光。因此作为教师,要设法点燃学生挖掘积极潜能的欲望,发挥其最大的生命能量。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能量载体作用,充分运用自身的正能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也可以是教师面对困境的处理方式,同时也表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肯定的赏识的语言和积极的词汇,对学生始终充满鼓励、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被关爱,体验被信任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传授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心理调节技术,如认知重构、意向对话等,使学生在遭遇困境时能学会更快地调节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就像一颗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学会用成长的观点和态度来看待压力和困难,不断提升其自我可控性,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并将课堂体验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普通人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9]。受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发,在犯罪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对预备警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品质及心理能力加以训练,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积极人格。

1.情绪调控法。在讲授情绪型犯罪的过程中,除了强调不同情绪型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外,还可以让学生习得一些情绪调节与调控的方法,如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冥想放松法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术与方法后,将学生带到心理综训室,通过菩提树等生物反馈仪来测试学生快速调控情绪的能力,由于能及时看到自己情绪调控的效果,甚至于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被仪器捕捉,学生更容易投入热情来进行相关训练,训练效果也好于传统的单纯要求学生循音训练的方式。除此以外,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情绪宣泄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负性情绪的积累,诸如愤怒、仇恨等常常是情绪型犯罪的火药桶,一旦有了诱发事件,很容易突然爆发冲动性行为。因此,当产生了负性情绪,不要刻意压制,首先是要承认它,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如倾诉、哭闹、大笑、运动、肢体抚触等都是较好的宣泄方式。

2.正反辩论法,通过在课堂中设置非正式辩论,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语言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和人格魅力。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强化其积极正性的自我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授“犯罪”的概念时,先给大家呈现出两种不同学科的界定,刑法学认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而犯罪学认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性,分析犯罪心理学当中的“犯罪”概念?通过每个同学积极的参与辩论,让同学明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更关注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从而明确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为之后性欲型犯罪、青少年犯罪、变态心理犯罪等内容的讲述铺垫基础。学生在积极参与辩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成就感和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换位的思考。如犯罪心理学的第二章内容为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当中涉及到各种心理现象,在讲述气质与性格等内容时,可以大学生伤害案件导入,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再结合网络热议的“谢室友不杀之恩”等表述,让同学思考伤害大学生伤害案件背后的根源,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内容的学习。让同学明白,不同的气质类型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内心会有不同的反应。分别请同学扮演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类型在同一情境下的表现差异,如日常生活中他人随意又似乎若有所指的一段话,通过不同扮演者的心理独白来体现其心理活动过程,扮演者在扮演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剖析,如该同学的角色扮演是否到位,如若不精准,哪种表现更贴合?通过扮演与剖析的过程让同学感受到不同气质类型的个性差异,从而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应该在尊重和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和谐的相处。

4.案例研究法。犯罪心理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案例研究法不同于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更多是教师对案件的解读,而案例研究法则是将较为完整的案例通过教育技术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案情分组讨论。如分析诈骗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时,可以截取一个较为完整的诈骗案例视频,由学生结合视频中的犯罪嫌疑人的表现,综合分析诈骗犯罪嫌疑人具有的心理特质,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分享的环节,能加深学生对于诈骗犯罪嫌人心理及行为特点的认识,小组讨论的活动设置,也能澄清某些同学的不正确观点,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

5.拓展训练法。拓展训练具有集体合作性、挑战极限性、高峰体验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10],最早由德国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恩提出,户外拓展训练通常是在专门的心理行为训练场上利用高空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其个人项目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11]。学院在2009年建立了民警心理行为训练基地,利用已有场地设备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项目,如空中单杠、空中抓跳,攀岩、信任背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挑战意识,突破自我心理设限,达到自我潜力最大化。结合团体辅导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重点放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上,通过多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团队,学会协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呈现正相关,通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升其未来应对工作及生活压力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关注积极组织氛围营造

积极心理学非常注重群体层面的组织系统研究,重视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认为环境的建立要有利于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2]。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营造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即便针对他们偶尔的违纪问题,也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去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如针对学生上课迟到、玩手机等现象,并不采用批评训斥的方式,而是美其名曰“封官进爵”,让他们担任“开心大使”,通过表演节目的方式来给同学带来欢声笑语,很多同学在快乐的氛围中悄悄改变了不良习惯,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

除了在课堂上营造平等欣赏的氛围,笔者还注重对学生未来建立积极家庭氛围的引导。现代社会,离婚率高发,隔代抚养现象突出,很多年轻父母缺乏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尤其是公安群体,繁重的工作更容易成为行为背后的推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警的身心健康。因此通过各类鲜活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与育儿观,从而为其将来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做铺垫。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心理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具体事务的商议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强调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求同存异,学会换位思考,多些宽容、包容和理解,学会在生活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学会巧妙化解矛盾,从而更好地化解压力。

“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作为非常主要的任务来抓,也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这一领域的更多研究,共同促进积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童俊杰.试论积极心理学的潜在危机及其超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Seligman M E P,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3]孔凌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99.

[4]胡贵勇.教育功能:注解,梳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4.

[5]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2.

[6]熊婧.影响警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7]皮华英.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初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1):81-84.

[8]吴娴兰.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3,(3):100-101.

[9]张慈,刘晓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131.

[10]佟艳华,戚俊娣,周文福.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09):145.

[11]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266.

(责任编辑:李语湘)

[12]吴娴兰.警察心理学课程中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40.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riminal psychology DUANShui- lian, PI Huying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With the positive human nature view, positive psychology advocates the study objects should be the inherent, actual, potential strength and virtue of human beings, and helps more ordinary people to obtain the subjective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criminal psychology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 stimulate students’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cultivat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meet the inherent demands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 series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explor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criminal psychology, such as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positive personality through teachers’words and deeds, adopting multi pronged approaches to enhance students’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constructing situations, and creating a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atmosphere.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Criminal Psych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作者简介:段水莲(1983-),女,湖南耒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皮华英(196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湘教通[2014]247号);2013年湖南警察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启发—互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湘警院教[2013]6号);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野的警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12YJA820053)

收稿日期:2015- 06- 22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1140(2015)05- 0123- 06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教学应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