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衔接探究汉诗英译的人称确定与意境传递
——以杜甫《月夜》四种英译本为例

2015-03-26 11:48吕丹朱小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称原诗第一人称

吕丹,朱小美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引言

语篇来自于语言交际,高于句子的层面,表示一个整体的意义。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自韩礼德与哈桑的《英语的衔接》①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一书发表以来,语篇衔接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被广泛使用,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语篇衔接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基于西方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阐释,如胡壮麟、黄国文和张德禄等人。此外,许余龙、刘宓庆等人开始将语篇衔接理论和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结合起来。韩礼德关于语篇衔接的观点不仅被语言学家广泛应用在语篇分析上,而且也被翻译学界的学者运用在语篇分析上。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在汉诗英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古诗英译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评论,但大多数人主要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角度出发②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本文从语篇衔接角度探究杜甫的《月夜》四种英译本,旨在发现在汉诗英译中人称的选择对意境传递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诗词因汉语的意合特点,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通常是没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该种语篇的衔接主要依赖于读者对古诗中意境的把握,从而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汉诗词的英译过程中,人称的确定对于意境的表达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语篇衔接概说

语篇分析,又称为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中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③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页。。语篇衔接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著作《英语的衔接》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形成。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成成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使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成分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①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韩礼德和哈桑②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见图1)。

图1英语中的衔接手段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对原诗的衔接手段的理解和把握必然会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因为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衔接手段也是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涉及的是语篇衔接的指称分析,因此对于其他四种衔接手段没有进行详细分析。指称也叫做照应。指称关系是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意义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找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③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1976.。指称关系可以分为内指与外指,内指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篇章或语篇上下文中,而外指则是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在语篇之外。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④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第204-205页。。人称指称是运用话语情景中的功能,通过人称类别表现的指称⑤Halliday,M.A.K.&Hasan,R,《英语的衔接》,张德禄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6-47页。。胡壮麟⑥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第44-64页。把人称指称定义为“采用语言的人称系统指称事物”,他还指出人称指称是最常见的,对它们的研究是探索篇章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并且结构严谨,汉诗词语言高度简练,韵律感强,句式整齐,因而译者在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读原文和根据译入语文化特点进行翻译。不同的译者对原诗的理解不同,译者在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对人称指称的选取也会不同。下文作者将对《月夜》及其译文进行分析。

二、《月夜》及其译文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广为流传的诗歌之一,它是首闺怨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这首诗有独特的视角转换,严密的对仗,借助想象,以妻思己入手,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思家之情。字里行间也表现了时代特征,将战乱之痛和自己的忧思融合起来。该诗构思奇特,情感真挚。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投军报国的路上被叛军所俘,囚禁于长安,与家人分隔两地,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月夜》是诗人在秋天月夜里的怀妻之作。首联诗人并没有写自己望月怀妻,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思念自己,却也很巧妙地反映出诗人此时也在独自望月思念远方的家人。接着诗人通过未谙世事的孩子来反衬了妻子的孤独。第三联,诗人将自己想象的场景呈现地更加具体化。诗人设想远方的妻子在夜晚独自望月怀思、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在整首诗中意境优美,“湿”和“寒”这两个字格外地形象生动,含蓄凝练,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夫之深,同时也巧妙地衬托了诗人的无限思念。末句以表现希望的诗句结尾反映了诗人憎恨战乱别离,期待团聚的思想情感。

《月夜》这首唐诗有许多英译文,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四种,分别来自Witter Bynner,Amy Loweel&Florence Ayscough,袭小龙和许渊冲。选取这四种译文是因为其中有两种译文来自国外的译者,这样在我们分析四种译文的人称确定时,能更好地比较出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篇衔接手段不同的语言在汉诗英译过程中人称的选择对于意境造成的影响。为了叙述的方便,后文会用Bynner译,L&A译,许译和袭译(译文见表1)。

表1 四种译文

三、《月夜》英译文的人称确定和意境传递

汉诗词语言浓缩简练,形象生动。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很难做到译文和原文本的等量,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差。汉语是意合语言,也就是说汉语中的衔接主要是依赖于意义上的关联,因而汉诗词中的意合特点格外显著。汉诗词是通过各种意象的连接来传递诗歌的意境以及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语和人称代词通常都被省略,因此也为译者对主语的判断和人称的选择增添了很多困难。每个不同的译者会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人称视角,也必然影响诗歌意境的传递,给不同目标语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本文将从语篇衔接的人称指称角度对意境传递的影响来分析杜甫《月夜》的四种译文。

(一)《月夜》的语篇衔接

《月夜》这首唐诗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必然是连贯的。但根据韩礼德和哈桑一书中划分的五种语篇衔接的手段来看(见表一),《月夜》这首诗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但句子间都存在内在的语义联系。整首诗没有明显的人称指称的出现,因为汉诗词很少或几乎不出现人称代词。“中文诗常常可以省略主语,容许诗人不让自己的个性侵扰诗境,诗中没有表明的主语可以很容易地被设想为任何人,这使得中国诗常具有一种非个人的普遍性质”①詹杭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58页。。首联和颈联省略了的主语是诗人远方的妻子。颔联和尾联省略了主语“我们”。整首诗是通过句子间的语义联系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首联诗人从妻子的角度着手写思念,颔联是用来反衬妻子的孤独与忧愁,颈联是对前两句诗的升华,尾联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译者来说,选取适当的人称指称是汉诗英译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选取了不适当的人称指称,诗歌的意境便可能会遭到破坏,因而不能将原诗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下文作者将具体分析四种《月夜》英译本的人称选取对诗歌意境传递的影响。

(二)译文的人称确定和意境传递

通过原诗我们可以看出,《月夜》所涉及的人物包括“妻”和“己”,所涉及的背景包括时间“月夜”,情景“闺中独看月”,地点是“闺中”,人物的状态“云鬟湿”,“玉臂寒”,“泪痕干”。 这首诗中的“己”很明显是诗人自己,而“闺中人”是诗人的妻子。为了便于比较,下面将四位译者的人称确定汇总在表2中。

表2 四种译文的人称指称

Bynner译文首联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把画面定格在远方闺中的妻子身上,给读者展现出作者独自一人想象远方的她—妻子独自一人看月的景象,通过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反衬出自己对妻子的想念和担忧。颔联Bynner将人称指称从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复数“our”,把画面定格在诗人自己身上。通过第一人称试图传递原诗中年幼的儿女不谙世事,不懂得思念父亲的意境。而原诗中的“怜”指的是怜爱,Bynner把它译成了 “poor”可怜的。“Are too young to know where the Capital is.” 这句话译成中文就是“孩子年纪太小以至于不知道首都在哪儿”,就没有很好地传递出原诗的意境。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句是全诗意境最美的一句,这句诗包含了丰富的意象“香雾”、“云鬟”、“玉臂”等,通过这些意象给我们展现出一位美丽的妻子独自在闺中,哀伤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的凄美意境。Bynner此联采用的是第三人称“her”与首联的“she”和“her”衔接,比较客观地描绘出原诗的意境。尾联译者又将人称转回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our”与颔联的“our”衔接,用第一人称将读者注意的焦点从远方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L&A的译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来看,在译诗的过程中,译者主要对原诗进行了意译,译文也将原诗的八句扩展成了十句。首联译者将“闺中”译为“the Women’s Apartment”,“独看” 的人称为“only one”,将首联的人称译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泛指虽然在意境上更为宽广,但only one不能让读者在阅读时联想到原诗诗人是在想象自己的妻子独自闺中望月的景象,因此也不能很好地传达原诗中的凄美意境。颔联译者将人称指称确定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数,译者将 “遥怜”译为 “I am far away”,这里的人称指称“I”和“they”将自己和远方年幼不懂战乱之苦的孩子们连在一起。颈联译者把“香雾”译成了“sweet-smelling mist”,原诗的“香雾”指的是妻子的发香而并非是有香味的雾气。颈联译者回避了人称,也就是采用了“零指称”。尾句译者将人称指称再一次转换成第一人称单数“I”和第一人称复数“we”,让读者能够进入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乱中诗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安然无恙,期待夫妻团聚,当诗人想象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时,又陷入无限哀伤。

袭和许的译文首联采用的是第二人称“you”和“your”,诗人想象远方的妻子在房中独自望月思念自己的孤单景象,好似诗人望月向远方的妻子喃喃诉说,给读者展现了一轮明月、两个地点和分居两地的一家人,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凄美的景象。颔联袭译文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复数“our”和第二人称“your”,许译文采用的是“I”、“our”以及“their”。这两种译文在颔联人称选择上比较一致,都合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读者很容易就能被带入诗人创建的情境中。原诗中的“怜”是怜爱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等同于“poor”,很显然对于“怜”这个词许的译文处理就比袭的要好。通过原诗我们不难看出原诗的首联和颔联都是从妻子的角度描写离别的感伤,诗人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却给读者展现妻子望月思自己的画面,因此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采用比第三人称更能让人体会诗人思乡的感受。许的译文第一行用了would,表明这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描绘客观的现实,而第三人称的视角通常比较客观的描绘情景。颈联两位译者采用的都是第二人称“your”,这与首联的“you”衔接,诗人在呢喃自语的同时向读者展现了想象中妻子望月久立,雾气打湿了发髻的凄寒画面。尾联两位译者选取了第一人称复数“we”,“we”与颔联的“I”和“our”衔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更能拉近诗人和读者的距离。

总的来说,汉诗词很少使用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人称代词频繁出现,尤其是第一人称的“I”。第一人称一般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整首诗的意境是围绕着抒情主体“我”的,第一人称通常具有显著的个性色彩。第二人称能够拉近英译汉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往往与诗中人“对话”,在情感表现方面也更加强烈。对于《月夜》的英译,译者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合用,会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并有利于英语国家的读者快速地进入原诗的意境,充分感知诗人的写作意图。第三人称通常有更广阔地叙述空间,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可以使得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领会原诗的写作意图。对于汉诗词英译来说,不同的人称选取对意境传递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译者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原诗意境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人称就格外地重要。

四、结语

《月夜》是首闺怨诗,对于这种类型的诗歌,本族语译者可能更能充分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在人称的选择上也会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语篇衔接理论中的人称对于意境的传递是有很大影响的,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选取适当的人称视角,人称的选取也是译者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称指称选取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传递以及抒发不同的情感,因此在翻译汉诗词的过程中,在正确理解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后选取适当的人称指称对于译文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人称原诗第一人称
拼图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