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

2015-03-27 21:29王小军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

王小军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诉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作品中的孙悟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精心刻画不无关系。分析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对文学创作不无裨益。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原型批评;孙悟空

一、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已被改编成多部电视剧并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语言,享誉国内外。《西游记》讲诉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这部小说历久弥新并且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西游记》中的人物众多,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孙悟空。孙悟空是由天地间的灵石所孕育,后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后来因其醉酒大闹天宫,捣乱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偷食太上老君的仙丹,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大徒弟,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在西天取经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缺少了孙悟空的帮助,唐僧的西天取经大业必定以失败告终。作者在孙悟空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别具匠心的形象设计使这一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被认为“也许是一部最适合运用原型批评方法探讨的我国古典名著。其原因在于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一部将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神话化的幻想性作品”。[1]本文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形象。

二、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文学评论或文学研究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探索文学创作的渊源。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人的个体无意识之下还存在着一层集体无意识。之所以选择“集体”这一术语,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并非是个入的,而是普世性的;不同于个人心理的是,其内容与行为模式在所有地方与所有个体身上大体相同.换言之;它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并因此构成具有超个人性的共同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我们大家身上。[2]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自远古以来人们精神体验的“印记”。柏拉图把这种“印记”称为“最初的形式”。荣格称之为“原型”。原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模式,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遗产。当出现相似或相同的情境时,这种情感就会自发的产生。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3]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4]

经过《指怀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纳尼亚传奇》、《阿凡达》等一系列新神话作品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艺术家、编剧和导演意识到神话原型的巨大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目前神话原型已普及到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主题公园、品牌策划、物语营销等各个方面,现代人终于重新发现:在前现代乃至原始时代所产生的神话,原来就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根和精神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遗产。神话让精神紧张、心灵困顿的的现代人重新体验灵性的召唤和幻想飞扬的奇妙乐趣。[5]

三、孙悟空的原型分析

一个人物形象可以是一种原型的体现,也可以是多种原型的体现。孙悟空的形象属于后者。在孙悟空身上汇集了多种人物原型。这些原型赋予了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因为这些原型自古以来就储藏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深处,当有类似的情景出现时,人们便意识到了他们,此时他们便呈现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之中。这些原型或给人以启示,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带来心灵情感的释放。因此,这些原型深深地吸引着人们。通过原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这一人物身上汇集了英雄原型、探险家原型、魔法师原型、亡命之徒原型、照顾者原型等多种原型。

(一)英雄原型

英雄原型的典型形象是力大无比,所向披靡,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后羿,夸父以及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都是人们心中英雄的代表。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九日,夸父追日,赫拉克勒斯完成十二项功绩,在他们身上均体现了力量和勇气。孙悟空身上也体现出英雄的原型。孙悟空力大无比,他能拿得动东海龙王殿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其次,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取经路上不仅遇到自然灾难,如火焰山、通天河等,还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一路上翻山越岭,斩妖除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遇到任何困难都迎刃而上,表现出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如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孙悟空在这些场景中的表现都令人联想到了英雄原型。英雄原型的主要

特点是以无畏的勇气战胜巨大的困难,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在芸芸众生中超尘拔俗,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基本需求。英雄原型唤醒了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二)探险家原型

探险家形象典型的特点是展开旅程,进入大自然去探索世界和体验新事物,追求更好的生活,实现独立自由。中国古代有许多探险家的故事。比如,中国古代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关于探险家的故事。郑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他曾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与其他各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郑和身上体现的原型就是探险家原型。中国古代的徐霞客也是一个探险家。徐霞客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访遍十六个省,历经四十年考察记录中国各地的地理面貌,风土人情,著成极具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也体现出探险家的原型。孙悟空原本在花果山水帘洞中与众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日,孙悟空忧虑他日年老力衰,也难逃阎君管束。因此想求个长生不老之术。一只猿猴告之,佛、仙、神圣三者可以长生不老。孙悟空因此想拜访佛、仙、神圣三者,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次日,孙悟空告别众猴,独自乘竹筏,迎着茫茫大海,四处求道。历经十多个年头,终于在西牛贺洲地界寻得须菩提祖师,得其传授,学得七十二般变法。探险家原型体现了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唤醒了人们去追求独立自由生活的欲望。

(三)魔法师原型

魔法师形象的特点是能够利用手中的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各种变化,带给人神奇般的体验和感受。中国古代的巫师,神仙,妖魔均是魔法师形象。此外,人们平时熟悉的魔术师也是魔法师的形象。魔法师由于具有超凡的能力,能够使梦想成真。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美梦成真的渴望,因此魔法师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欢迎。孙悟空由天地间一灵石所孕育,此灵石吸天地之灵气,积日月之精华。因此,孙悟空一出生便会行走,后来拜须菩提祖师为师,不仅习得七十二般变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还学会了翻筋斗、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的魔法师形象在小说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在斗战二郎神时,孙悟空先后变化成麻雀、大鹚鸟、鱼、水蛇、花鸨、土地庙等。取经途中遇到火焰山时,要借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将大火扑灭,孙悟空因与铁扇公主之子红孩儿结下仇,因此铁扇公主不肯借扇。孙悟空先是变成一只小虫,趁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其腹中,令其疼痛难忍,借得宝扇,后来得知是一把假扇,又变成牛魔王,骗得真扇。其次,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完全听任于他的命令,可以变得小如绣花针,也可以大如擎天柱。孙悟空的魔法师形象常常令我们捧腹大笑,这也是这一形象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

(四)亡命之徒原型

亡命之徒的特点是破会现状,敢于向权威挑战。只要看看现实生活中那些把头发染成各种颜色或是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刺上刺青的青少年,就知道亡命之徒的形象多受青少年的欢迎。人们最熟悉的亡命之徒的形象莫过于圣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始祖,他们原本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伊甸园中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不可食外,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享用。后来他们受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上帝知道后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的警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一个典型的亡命之徒。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他到阎王殿把生死簿上的猴属一概勾销;天上众神见了玉帝均行朝礼,只有孙悟空例外;孙悟空得知弼马温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就立刻辞官下界,并要求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否则就打上灵霄,玉帝为了安宁,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孙悟空在天庭被封官授职后,偷桃、偷酒扰乱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偷食太上老君的仙丹;他要玉帝让出天宫,他对如来佛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对乌鸡国的国王说,他若肯做皇帝,天下九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由此可见,孙悟空敢于向权威势力挑战,敢于打破传统与禁忌,个性极具叛逆。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出现对现实不满的情况。亡命之徒形象唤起人们挑战权威的勇气,使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释放。

(五)照顾者原型

照顾者原型的典型特点是关心,爱护他人,使他人免受伤害。我们身边的慈父、慈母、医生、护士、老师等都是照顾者的原型。这种原型给人的印象是忠诚、值得信赖,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照顾者原型自古以来就根植在人们的无意识深处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民间信仰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人们心中的照顾者。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们遇到困难或灾难时,经常去膜拜观世音菩萨,因为人们相信观世音菩萨会保佑他们,帮助他们化险为夷。孙悟空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并且一路照顾唐僧,小到化斋大到降妖除魔。取经路上,凶多吉少,每遇到险境,孙悟空都为唐僧化险为夷,屡次救唐僧于危难之中。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识破妖精。而唐僧是肉眼凡胎,经常错把妖怪当好人。唐僧曾三番五次错怪孙悟空滥杀无辜,甚至念紧箍咒,让孙悟空疼痛难忍。但孙悟空仍然一心一意地照顾唐僧。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慷慨的照顾者原型。

四、结论

通过原型分析,我们发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汇集了多种原型。这些原型使人物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每个原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6]原型意象代表着超个人的心理需求和欲望,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原型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反映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这是原型之所以容易打动人们的重要原因。一个原型的影响力,无论是采取直接体验的形式还是通过叙述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7]

参考文献:

[1]涂兰娟.从原型的视角解读《西游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瑞士]卡尔夫·古斯塔夫·荣格著.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5-6.

[3][美]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三联书店出版,1987.44-45.

[4]荣格.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A].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5]叶舒宪.《神话学文库》总序.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6][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121.

[7]荣格.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A].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7.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你有孙悟空的毫毛吗?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我和孙悟空过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