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研究

2015-03-27 21:29徐晓婧
关键词:思政教学学生管理人文精神

高校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研究

徐晓婧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益处颇多。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内的重要问题。尽管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只要将高校的思政理论教学与理想信念教学有机结合,让人文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学中,才能将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格与气质。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提升模式的研究,为今后高校思政教学以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生管理;思政教学;人文精神;提升模式

一、前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人文精神水准,都关系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关系着学生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明确这样的教学问题: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近些年种种社会事件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会让学生社会责任感不足,个人道德行为原则混乱,这些致命的短处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社会行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含义

“人文”一词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正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指以人为主体而产生的多种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人文在文艺复兴时兴起,人文精神是用来反对宗教压迫的精神,是人们争取尊重的理论支持。人文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人,教学活动应当以人为中心开展。[1]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于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完善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就是一种人文活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

(一)教学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要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的目标,教学活动本身应当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具体的人,是实实在在,有情感与情绪、有思想的人。当代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追求,有着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与素质水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2]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学习进程中的“自我价值”

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师的再多教育往往比不上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转变。在高校学生阶段,学生有能力为自己制定思想政治的学习目标,也可以自主进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自我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才能让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人文意义。[3]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自主得出思想政治观点,才能推动学生的快速发展。

(三)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人文精神是具有情感的精神,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快速提高。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利用日常交流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师生之间的猜忌与无意义的抵抗,改善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4]另外,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论开展教学工作,乐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

三、阻碍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负面因素

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际困难。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住房、医疗与教育改革同步推行的今天,许多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学生来讲,考上一所有名气的大学,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他们人生的理念。对于个人来讲,这种理想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果每一个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活,那么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大大减少。[5]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只顾自己的发展,会让社会的目光都变得狭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制定的优越性,再加上一些现实主义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开始怀疑社会共同理想,人文精神缺失。

(二)个人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所谓个人主义,就是一切从自身出发,不断去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实现个人愿望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思想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如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那么个人利益会被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所有者往往会表现得自私自利,无视社会的价值规范以及道德准则。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不被支持的,它的盛行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接触到了个人主义思潮,其价值观也有所偏离。一部分大学生将维护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总是从自己个人利益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6]

(三)拜金主义影响人文精神提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经济财富更多,也加大了贫富差距。许多媒体开始对高收入阶层的高消费理念进行报导,吹捧那些一掷千金的生活。部分媒体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心态变得失衡与跳动,大学生,作为媒体的观众,其价值观念与消费观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与冲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大学生过于爱慕虚荣,乐于攀比。[7]大学阶段,应当是通过努力学习,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基础的绝佳时间。但是,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用大量的时间做兼职,做廉价劳动力。这不仅影响了其学习,还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

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要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

(一)加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的落实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有关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在人类观念的指导下设计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人文关怀内容,教师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思想。[8]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方法与态度,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的引导下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冲活动,是一种方法启示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原则提出的教学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引导高校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9]

(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需求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关注思想政治教学的政治性内容以及工具性价值,很少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学习是十分无趣的,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学习的实际意义。[10]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今天,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尽自己所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为基础,开发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的人文资源,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创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科目。这些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学、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具有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内容,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解放与发展的积极思想。教师应当关注这些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点,引导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去发现字里行间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视为自己行为准则,促进自身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11]

(三)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的教学活动不尽相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实践中面对学习的主体,以人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这项实践活动的内容于用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对其思想与观念进行修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水平的。大学生天然具有差异性,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差异越发明显。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去教育学习,避免一刀切的教学行为。切实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得到发挥。[12]像对于拜金主义的崇拜者,教师要多通过科学消费观的讲解让学生的消费行为得到规范。对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教师要利用真实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个人魅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五、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目前所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仍然是一个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精神水平进行提高。只有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人,才能在为一个真正为社会建设服务的人才。正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与培养,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校思政理论课不但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功效。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思政理论课的人文教育潜力,改革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积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自由追求,勇于培养学生理性怀疑、有限度的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性,摆脱困境的根本需求。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13szxm146)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思政课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功能管见[J].韶关学院学报,2014,(3):173-176.

[2]严国民,田海波.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辨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2):131-132.

[3]何楚明,陈毓.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6):110-111.

[4]鲍计国.生态社会主义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5):26-28.

[5]娄先霞.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改革探析[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6-57.

[6]甘晓娟.人文精神培育途径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J].辽宁高职学报,2013,(10):106-107.

[7]杜彩银.高职思政课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9-11.

[8]朱桂青,王瑞兰.人文精神培育: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课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114-116.

[9]聂培亮.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83-84.

[10]董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精神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2):156-158.

[11]李雪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9-102.

[12]余中华,王永启.人文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维度[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50-53.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学生管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