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关于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2015-03-27 21:29朱曙辉,霍美丽
关键词:实践运用古诗词教学

学而时习之——关于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朱曙辉,霍美丽

(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目前绝大多数古诗词教学研究的视野仍停留在如何学习古诗词这一环节中,而对于已经学习到的文学知识的温习与应用则较少有人论及。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校中文专业的古诗词教学应当作到三点:注重情境印证,稽古与查今并举;引导应用转化,知识与实践接轨;鼓励模拟创作,学习与写作互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印证;实践运用;模拟创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典诗词在涵育道德、提升素质等方面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古诗词教学也一向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截止目前,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就研究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古诗词教学研究的视野仍停留在“学”这一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如何利用讨论法、互动法等各类教学方法或多媒体等新型技术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而对于“习”,也就是对已经学习到的文学知识的温习与应用,则较少有人论及。要推进古诗词教学研究的全面深入,这样仅关注“学”而不讲求“习”的研究话语显然是有所缺失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古诗词教学经验,对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育中的“习”提出几点建议。

一、注重情境印证,稽古与查今并举

中国古典诗词并非凭空蹈虚的艺术,而多是感发于某种现实情境并对之加以表现,其本质正如南朝诗论家钟嵘所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钟嵘文中列举的包括四时自然之景与种种人生境遇在内的诸多现实情境正是古典诗歌得以生发的根基,也是其着力表现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一点,在古诗词教学时,笔者提倡古今并举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稽古,还原诗歌创作的原生场景,指导学生学习作品中的相关知识,这是属于“学”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查今,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情境与自身生活中类似的真实情境进行关联、比对,在真实情境中对诗词知识加以印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对文学知识进行一次温习与实践,属于“习”的过程。最终两者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稽古与查今并举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习过程的科学原理的。“境脉学习理论(Contextual Learning)认为,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2]笔者所提倡的情境印证,正是发掘学习者自身的内部世界对于新知识学习的巨大价值,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也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而且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传媒超级发达的时代,他们大都或直接或间接的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些都构成了他们自身的内部世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讲授古典诗词的文学知识之后善加引导,使相关知识与学生自身的内在世界加以关联,发生互动。关于这种关联互动的具体实践,《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这一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香菱评价王维诗云:“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王维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正因为和香菱自身所经历的真实情境发生了关联,新知识和她自身的内部世界互相印证,所以让她印象深刻,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也不妨借鉴这种经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情境相印证,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深化。举例而言,在教授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时,教师在讲授这首词的相关文学知识之后,还可以从作品中所书写的寂寞孤独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以往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类似情境,将其与苏轼的这首词互相体认,以此为主题举行一个简短的课堂讨论,选择几位同学进行公开陈述,或者布置为课后笔记,目的都在于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与深入。

二、引导应用转化,知识与实践接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涵育道德、提升素质等方面潜藏的巨大价值更不应该所忽视。而且从对学习过程的科学分析来看,只有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接轨,才能真正完成学习的意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SituatedCognition and Learning)就强调:“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

学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2]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得来的知识化用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使其发挥应有的实践功用。而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四个方面开崛古诗词的实践价值:道德内涵;审美品位;思想价值;写作技巧。关于古诗词在道德与审美两方面的教育功能目前学界已有广泛深入的论述,对此笔者也不拟赘言,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后两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学生开掘、利用古诗词的思想价值。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心”不只是一时的情绪,其中还潜藏着古人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一些带有议论性质的诗词中,这些思考、感悟更是其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单这些结论本身对今人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而且其思维方式也完全能够古为今用,成为当代读者可以学习、使用的宝贵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古典诗词这一价值的开掘与利用。例如在教授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这首诗中所蕴含世事因人成相、超脱其外方能理性思考的哲理内涵之外,还可以此作品为主题布置一次课堂作业或举行一次小型的讨论,引导学生将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内涵与个人的生活实践相对应,思考、讨论如何在自身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使这首作品的实践功用得到最大开掘。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从日常习见事物中开掘出深刻道理的诗词在宋人之作中尤多,例如苏轼的《琴诗》、王安石的《题飞来峰》、朱熹《观书有感》等均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在讲授宋代诗词的时候,对这一点应尤其留心。再如古典诗词中还有一类翻案性质的作品,往往从一种新颖别致的视角出发,对习见的结论、事物加以重新思考,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自司马迁《史记》以来,项羽战败后宁肯自杀亦不肯渡江一事一向被视作自尊心强烈的英雄情结而被后人所赞叹,但晚唐杜牧的《乌江亭》与北宋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两首诗却不囿于前代结论,而自出心裁。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江东子弟多才俊,东山再起亦有可能,故而项羽自杀是错误选择,这显然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思考,超脱了前代英雄崇拜思想的笼罩而显得矫矫不群。而王安石则从另一视角来加以论述,认为当时天下已经“百战疲劳”,人心厌乱而思治,故而项羽在决定性的战役中败北,已经失去了翻身的资格,纵然江东子弟还在,但已经无人愿意重新参与战争,故而其失败自杀亦是必然选择,同样言之有理,新意叠出。在教导学生学习这类作品时,除讲解作品本身的知识点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而不盲从成见,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以此为主题举行相关的讨论活动或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这些教学事例虽然具体过程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开掘出作品的思想价值,并如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将“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思想价值化用于生活实践中,最终达到有意义学习的效果

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习、化用古诗词的写作技巧。能够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的古诗词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后得以留存的经典之作,其思想情感与语言形式必然都臻于双美。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成熟的写作技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经典诗词恰恰为他们提供了最佳的学习范本。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作品有关的文学知识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潜藏的文学技巧的发掘与运用。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指导学生有意识的按照不同类别来搜集、整理古诗词中的经典词汇、语句,在写作时随时可以征引经典,即能恰当的表情达意,又能提升其写作的文化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炼字、炼句以及章法结构的相关技巧。例如教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时,可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推、敲两字的优劣处各在何处,在自己写作时,也注意到类似情形下字句的选择与提炼。而在章法结构方面,古诗词的起承转合、开阖奇正等手法也均为今人写作提供了结构技巧上的典范借鉴,这样的例子在王维的《观猎》、杜甫的《丹青引》、周邦彦的《兰陵王》等作品中都有经典的体现。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不单要分析作品自身的结构,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这类结构技巧的长处,引导学生在自身写作时也加以学习与运用。

三、鼓励模拟创作,学习与写作互补

对诗词学习而言,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方式既是模拟创作。古典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创作,通过创作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就教学实践经验而言,笔者曾连续数年在所执教的中文专业学生中建立古典诗词创作的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举行不同主题的诗词写作,同时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兴式的创作,并拣选其中的佳作在课堂或小组讨论会中加以评点。从课程作业的反馈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来看,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模拟创作,不单自身的写作水平有所提升,而且对于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文学技巧都有了更深的体悟。模拟创作不仅起到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还达到了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升的效果,学习与写作形成了一种彼此互补、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结语

上文所论正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对古诗词教学的“习”提出的几点建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文所论均是源于笔者自身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古诗词教学中。因为上文所论几点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例如情景印证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不适合年龄太小的小学、初中教学;模拟创作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不太适合初入门者;举行讨论会也需要占用不少教学时间,不适合课程安排颇为紧凑的专业教学。而对于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人生阅历有了一定的积累,基础知识储备也要明显占有优势,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古典诗词教学的课程时间也较为充足,所以综合这些有利因素,文中的建议对于高校中文专业的古典诗词教学最为适宜。其它类型的古诗词教学虽可参考,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加以适当的改造,不宜生搬硬套。

(注:本文系宿州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xyjyxm201258)

参考文献:

[1][梁]钟嵘.诗品序[A].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

[2]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135-141.

猜你喜欢
实践运用古诗词教学
踏青古诗词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