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如词概观

2015-03-28 10:56徐新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吕氏姊妹词作

徐新韵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吕惠如(1875-1925),原名贤钟,淮南三吕之一(按:淮南三吕为吕碧城、吕惠如和吕美荪)。20世纪初,曾任教于北洋女子公学,她多次在《大公报》上发表诗词。清宣统间,吕惠如任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秋,殁于金陵。吕惠如词作湮没大半,现存惠如词作共56 首。《吕氏三姊妹集》收录26 首;吕碧城《晓珠词》后附有《惠如长短句》,录其词24 首,龙榆生《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亦刊载与此相同的篇目。龙榆生《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九号收有以上未收录的词作6 首。上述遗作虽非惠如词作全貌,然可见其创作前后期词作的风貌。以1905年英敛之为吕氏三姊妹出版《吕氏三姊妹集》为界,可将吕惠如词作分为前后期。

一、前期词作

吕惠如早年的词作基本上都是写景抒情词,情与景融,一部分写景抒怀词借春秋景色,抒发愁情别绪,如:

凤纸书词墨不干,金炉熏尽鹧鸪斑。一年心绪蚕丝老。三月东风燕子闲。春已去,梦初阑。绿阴犹送,晓来寒,琴窗一夜樱桃雨,愁煞深闺叶小鸾。(《鹧鸪天》①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氏三姊妹集》(惠如辞稿),原著未注明出版社,1905年,第3 页。下引该书同此版本。)

春梦迷鸾镜,春愁锁雁弦。东风庭院夕阳天。多少断肠笔墨、惜华年。暮雨茱萸渚,斜风薜荔墙。秋怀无处可商量。胜的香奁小笔、替花忙。(《南歌子》,《惠如辞稿》第2 页)

山逶迤,树逶迤。白葛花开人捣衣。秋阴罨画溪。云凄迷,水凄迷。暮雨潇潇闻竹鶏。黄昏客过稀。(《长相思》,《惠如辞稿》,第2 页)

无寐、无寐,坐听候虫声细。凭栏风透罗裳。渐觉渐觉清宵露凉。凉露、凉露,秋在藕花深处。(《三台令》,《惠如辞稿》第3 页)

前两首写春天景色、闺中场景,抒发闺中闲愁,年华易逝的感慨。

其次,吕惠如词作通过写景,抒发人生不幸,身世飘零,亲人分离的悲伤之情,其词作曰:

烟月藕塘幽,鸥鹭成愁。断香零梦有谁收。卷起西风千片锦,一水澄秋。身世等浮沤,莫漫勾留。随波好自返瀛洲。来去分明尘不染,终是清流。(《浪淘沙》,《惠如辞稿》第3 页)

诗歌描绘了一幅荷塘夜色的风景画:烟月藕塘、鸥鹭成群,但这触动了吕惠如身世飘零之感。她将自己比喻成鸥鹭,身世浮沉,来去不定,想到这里,悲从中来,词作末句表达了摆脱尘世纷扰,到达一个洁净世界的愿望。她自言“病来生怕夕阳箫,吹断愁魂一缕逐风飘”,②吕惠如:《虞美人》(金鹅屏底连环梦),《吕氏三姊妹集》(惠如辞稿),第4 页。在孤独飘零之地,吕惠如更加想念身处异乡的姊妹,其《菩萨蛮》序言曰:“春城远眺时,两妹在金陵”,《齐天乐》亦标明为寄“寄两妹”,两首词都抒发了与妹妹分别时的离别之恨,以及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诗云:

背城树发围青绮,万家春锁浓荫里。烟雨又模糊,落花闻鹧鸪。小楼人去也,芳草迷平野。新谱望江南,离怀三月三。(《菩萨蛮》,《惠如辞稿》第3 页)

春深柘馆红蚕老,流莺好声啼尽。梨雪吹寒,柳烟滞暝,镇日阴晴两凖,小窗幽闷。悄兀倚笙曩坐,灰香印薄。晚空庭透,帘花雨砚池润。长年踪影相伴,记联床前月,尚同拈韵,酒残鸰原,书沉鱼浦,一霎积愁成寸。江南路近,怨梦阻溪桥。暗潮凄紧,吹断参差,碧云天际隐。(《齐天乐》,《惠如辞稿》第3 页)

前一首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春景,但鹧鸪的叫声让人在春景中顿生哀情,人去楼空,远望亲人离去的方向,离恨满怀。后一首上阕则描绘了一幅春深愁景之图,奠定了忧伤的基调,下阕写昔日姊妹形影相随时的情景,如今却梦里相思了。两首词用哀景写哀情,尽显姊妹之情浓,思乡之心切。

再次,以景达情,忧国忧民。清末的中国犹如日落西山,纷扰不断,国势式微,吕惠如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其《金缕曲》(二月东风早)曰:

二月东风早,正青青,寄奴宫畔,乍生春草。一片长江,天堑险暗,有鱼龙隐耀。任饮马,当年人到。想得佛狸南下日,叹长城已坏,谁重造。千古事、一凭吊。中原此日棋纷扰,还仿佛,南朝大局,后来难料。多少英雄,期保国,只我辈红颜空老。且莫对,金焦长啸,一样蛾眉难卓立,想吾侪总被青山笑。忧国恨,向谁道。(《金缕曲》,《惠如辞稿》第1 页)

词作抚今追昔,国家灭亡在即,红颜空叹报国无门。吕惠如毕竟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众多女性的前面,有着与一般女性不同的理想和抱负,她常叹“乘风壮志,自怜人在闺里”,①吕惠如:《百字令》(如舟小屋),《吕氏三姊妹集》(惠如辞稿),第2 页。她愿像男子一样,能去保家为国,为国效力。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其词作云:

蕙径烟消,红楼月好。伤心怕说春将到。东风犹在绿窗纱,十年冰雪梅花老。恨入《离骚》,愁纫香草。羞随儿女吟罗茑。鲲鹏无分到蛾眉,愿为鸾鹤青冥表。(《踏莎行》,《惠如辞稿》第4 页)

莺啼空谷,早灵苗净叶。生满湘麓。暮雨欲来,帝子不归,湿云冷迷春竹。楚歌不断丛兰怨,但葳蕤冰心自束。想贞芳萧艾为邻,生香一点谁续。我亦红尘悔堕,抱青琴憔悴,共怜幽独。待向琼田,呼起苍龙,耕烟亲种瑶绿。还愁一转光风老,空采得蘼芜盈掬。但相从露畹,招魂写入剡溪横幅。(《疎影》,《惠如辞稿》第5 页)

两首词都表达了吕惠如不同一般儿女的胸怀,她“羞随儿女吟罗茑”、不愿“抱青琴憔悴”,甘愿像男儿一样建功立业,载入史册。庵评其上述词作曰:“古闺秀词多凄怨,大抵伤离别而感迟暮,稿(按:《吕氏三姊妹集》)内如《浪淘沙》、《疎影》、《踏莎行》等阙,均有悔现女子身之意,理想之卓远,胜古人,亦女权东渐之效。”②庵:《题惠如辞稿》,《吕氏三姊妹集》(惠如辞稿),第5 页。吕惠如此类豪放的诗作,创作于早年年轻气盛的特定时期,数量少之又少,且不为其词作的主流风格。

二、后期词作

吕惠如经历了家庭变故、遣为人妇、天津办学之后,于宣统年间任南京女子师范校长。饱偿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看遍风景后的吕惠如心如止水。据蔡嵩云回忆说,“惠如工书画。尤长雅学,为人婉嬺淑 ,在江南主持姆教有年,旧家名门,慕其风,争遣子女来雪,一时称盛。”③蔡嵩云:《词学季刊附识》,《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上海书店影印,1985年12月,第128 页。然据吕美荪回忆说吕惠如亦过迂拘,后期生活境况不佳。其后期词作反映了吕惠如后期的心境,可谓“天下奇才三径远,人间冷眼万花空”④吕惠如:《题采菊图》,蔡嵩云《词学季刊附识》,《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上海书店影印,1985年12月,第128 页。。前期词作写愁情,以清丽主,后期词作不变的是写景抒情,然后心境变化,词作多写看透世事之后的哀情,不免哀婉悲凉。

(一)如梦光阴,镜中人老

人到中年,总难免会感叹时光的流逝,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吕惠如也是如此,词曰:

一番雨过,早梨云卸了,新烟乍起。晓霞晴腻。漾龙门翠柳,万家春意。粥冷饧香,人隔秋千巷尾。数花事。正开到杜鹃,恰染红泪。埋玉芳草地。有多少春魂,墓门长闭。绿罗裙碎。想化成蝴蝶,飞来尘世。如梦光阴,只有斜阳不死。黯红紫。镇年年。画愁无际。(《扫花游》⑤吕惠如:《扫花游》,吕碧城:《晓珠词》(四卷本)(附惠如长短句),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第1 页。下引该书同此版本。)

东风一样闲庭宇,又一样,斜阳树。只是朱颜难得驻。镜中人老,尘中梦醒,怀抱难分付。沉沉往事休回顾。且慰藉,当时苦。唤起少年情绪否。吟秋风调,爱花心性,此意还珍护。(《青玉案》,《惠如长短句》第2 页)

词作借景抒情,悲叹时光如梦,朱颜难驻,诗中所写春景秋色都带有感伤的色彩,使人读之黯然伤神。

(二)寂寥心事有谁知

吕惠如作品从未提及其丈夫严象贤及女儿,从吕美荪言辞中似乎可以看出吕惠如中晚年的生活并不如意。吕美荪《某氏子》一文记载:惠如去世时,仅留九岁之女,托吕美荪为之监护。①吕美荪:《某氏子》,吕美荪:《葂丽园随笔》,青岛华昌大,1941年,第96 页。据推算,吕惠如的女儿应生于1915年,为什么吕惠如在结婚19年之后,41 岁时方得一女?惠如去世之时其丈夫严象贤在何处?由于材料的缺乏,这些疑问都无法解释。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疑问之后,必然隐藏着令人辛酸的秘密。吕惠如《致英淑仲夫人书》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七年憔悴,但读《离骚》,百感萦纡,久焚笔砚,茫茫浊世,畴为爱众之人,踽踽深闺,颇乏合群之乐。”②吕惠如:《致英淑仲夫人书》,《吕氏三姊妹集》(惠如文存),第1 页。没有家庭之乐,亦没有友人之交往,吕惠如内心非常寂寞,正如其词作所写,“倚东风一笛,自遣生涯。平生不愿枯寂,冷处亦清华”,其词作多次抒发了孤独之情,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倚风帘幕低垂。海棠红冷雁来时。徘徊团扇曲,蕴藉惜秋词。暮雨萸房人悄悄,无聊独埋琴丝。寂寥心事有谁知。断无人可忆,何处说相思。(《临江仙》,《惠如长短句》第2 页)

廊闪晶灯,鹦栖珊架。半庭竹影流云泄。紫箫吹澈洞天空,浩然风 露飞蟾下。碧海烟澄,霓裳曲罢。夜阑谁共琼楼话。冰壶休涴九秋心,天寒珍重嫦娥寡。(《踏莎行》,《惠如长短句》第2 页)

第一首上阕先营造一个寂寥的庭院秋景图,下阕引出一个孤单的女子,以琴相伴,无人相忆无人相思。第二首的上阕同样写景,廊檐下有灯光闪烁,鹦鹉栖息,半庭竹影,唯独无人相伴,凄凉的景色更衬托出诗人的孤单和落寞;词作最后一句将主人公比喻为嫦娥,只能自我安慰,自我保重。两首词或以景衬情,或运用典故,皆将孤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沧桑世事,荣辱不惊

吕惠如一生经历多次变故,家庭由幸福转变为困顿,亲人的无奈分离,所有一切,都让她感到人世无常;她亦目睹了变化莫测的世事,她一生经历了甲午战争、庚子事变、辛亥革命、还有军阀混战等,每一次社会动荡都会殃及百姓,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痛苦。时至中年的她已经看透尘世,在沧桑的世事面前,功名荣辱已是过眼云烟。吕惠如亦用词来表达这种沧桑之感和淡定的心境,其词云:

连呼酒上荒台去,诗心欲飞岩岫。一抹斜阳满城烟霭,万柳垂垂低首。鞠花开否。正翦出金英,雁风吹透。十亩霜腴,看来花不似人瘦。世间多少荣辱,任西风马耳,与我何有。此日秋清,去年人健,难得好怀依旧。一杯在手。看转烛光阴,俊游休负。几个重阳,几回开口笑。(《齐天乐》,《惠如长短句》第2 页)

夕照山川,惊涛世界,何堪更感流年。雪霁荒郊,匆匆换了桑田。人间那有欢娱地,问销魂。春在谁边。但苍茫,一棹寒潮,万柳风烟。浮名早付行云去,笑谁将腐鼠,犹忌雏鹓。料理琴书,襟怀且自悠然。梅花懒续东风梦,抱幽香自老青天。只难忘,万里春愁,托与啼鹃。(《高阳台》,《惠如长短句》第4 页)

吕惠如感慨于桑田易变,一切犹如西风浮云,终将消失。她面对南京城下的落梅、杨柳,亦怀古悲今,悲吟“六朝金粉尽飘零,燕子伤心话。胜有齐梁夕照,罨青山如画”③吕惠如:《好事近》(满袖落梅风),《惠如长短句》,第5 页。。桑海迁易,百忧填膺,回顾以往,吕惠如将一切总结为“转烛人情,抟沙世事”④吕惠如:《忆旧游》(记襟分辽月),《惠如长短句》,第4 页。。其词又云:

步苍厓,扶藓磴,一径入幽窈。绝壑云深,翠色带风筱。可能呼起冬心,倩他古笔,写出这寺门残照。世缘少待结伴诛茅,乾坤一亭小。人哭人笑,甘向此中老。似闻鹤语空山,忍寒餐雪,总不向红尘飞到。(《祝英台近》,《惠如长短句》第2 页)

同样,这首词表露了吕惠如看透尘世,厌恶红尘的情绪,她欣赏山鹤那种忍寒餐雪,不流连于沧桑尘世的高洁品质,她希望过一种拥悠然襟怀、以琴书为乐的生活。

(四)一生拚作断肠人

从吕惠如诗文中可以看出,吕惠如后期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并不良好,“郊寒岛瘦谁效他”①吕惠如:《忆旧游》(记襟分辽月),《惠如长短句》,第4 页。,她不断地“作愁吟”,抒写其愁苦的境遇以及她憔悴的身心。如其《浣溪纱》小序指出词人当时境况为“人多病,齿头眩”,其词作云:

金碧楼台咽暮蝉。藻晴秋见夕阳殷。梦思疎雨滴帘前。八月凉波桃叶渡,一城秋病木樨天。恼人风物寄吴笺。(《浣溪沙》,《惠如长短句》第2 页)

在一个初秋的傍晚,雨打着窗帘,一个病人面对秋景,其愁苦之情愈发强烈。又如:

暝入高楼,西风又送砧声暮。断鸿来去。云暗江天路。象管鸾笺,不赋销魂句。秋怀苦。愁风愁雨。人是芭蕉树。(《点绛唇》,《惠如长短句》,第2 页)

杨柳蒙烟覆大堤,黄昏人拥市桥西。画船灯影漾明漪。玉笛新声方入破,断鸿江渚正愁饥。酒阑犹问夜何其。(《浣溪纱》,《惠如长短句》第5 页)

诗歌将自己比喻为芭蕉树、愁饥的鸿鸟,以此来塑造了一个困苦,憔悴的主人公形象。吕惠如后半生挣扎于苦痛之中,用她的词作《浣溪纱》来总结其一生之境遇:

雪海冰天冷不春。冻厓孤石倚苍云。不知何处有芳辰。已分凄怀同缺月。誓无清梦堕纤尘。一生拚作断肠人。(《浣溪沙》)②吕惠如:《浣溪纱》,龙榆生《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九号,第171 页。

词作中的离愁别绪、孤苦飘零之感,万千忧伤和痛苦,都是吕惠如内心真实的表露,她为之憔悴,最终郁郁归去。

吕惠如词继承了婉约一派之词风。纵观吕惠如词作,如《浪淘沙》、《疎影》、《踏莎行》等悔现女子身之意,体现理想之卓的词作毕竟很少,其大多词作伤离别,感迟暮,悲愁苦,叹尘世,深得婉约一派之精髓,蔡嵩云《惠如长短句附识》评其词作曰:“其词长调雅近玉田,小令颇得易安神味,造境绝高。”③蔡嵩云:《惠如长短句附识》,《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上海书店影印,1985年12月,下册,第128 页。而 庵亦认为:“惠如之词,纡回隐轸,气体清华。”④庵:《题惠如辞稿》,《吕氏三姊妹集》(惠如辞稿),第5 页。

此外,吕惠如精于词作,前期词作和后期词作所用词牌名很少有重复,在现存56 首词选用36 个词牌。前期偏爱踏莎行、南歌子、长相思、浪淘沙、齐天乐、鹧鸪天等词牌;而后期则钟情于词牌浣溪纱和好事近;在所有的词作中有8 首词作选用词牌浣溪纱。

猜你喜欢
吕氏姊妹词作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姊妹题比比看——三类临界问题的变式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上海诗叶》征稿启事(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姊妹集)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