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协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2015-03-28 10:56陆克斌王永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物流

陆克斌,王永凯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运行模式的多样化特点,特别在国家大力支持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的背景下,相当数量的新建本科院校相继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定位①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4 期,第65-66 页。。但是,正在转型中的大多数院校由于其教师受“学术”的传统及“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在面临社会和市场需要大量突出应用技能和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形势下,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1)教学目标模糊,没有解决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协同整合问题,依然是“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2)教学知识情景的设计不合理,教学上仍延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3)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的衔接不明确,公共基础课太多,专业课太少,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②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 期,第7-11 页。;(4)应用型知识体系缺乏可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出能力突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是现阶段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考验,本文以知识协同的视角并结合安徽省某高校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尝试,探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与对策,旨在探索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的知识协同机制及内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做到传授知识和提升能力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其教学模式创新或方法创新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和战略决策。知识协同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的机制性内涵是以人本发展观为基石,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本文将知识协同①陆克斌,储节旺:《客户化供应链产品开发知识协同管理探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 期,第23-27 页。定义为通过管理知识和技术手段的综合使用,将人与知识相结合,通过知识协同创新于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提高应用型人才适应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知识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迁移机制: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交流与迁移是其它机制发挥作用和产生协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承担本科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接受过研究生教育,拥有比较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部分教师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这里的学习迁移是指教师应尽可能公开其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使学生都能接触和模仿使用,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知识迁移,其核心是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2)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的转移机制:专业知识向职业岗位技能的转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更加突出学生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能力。(3)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补机制: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的融合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一致性的关键要素,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抓手,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组织保障。(4)应用型知识体系的可持续学习机制和创造机制:应用型知识体系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知识体系的和谐融通,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应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核心能力之一。应用型知识体系的可持续学习机制和创造机制是协同创新的最高阶段和最终体现,既包括个体知识的自我超越,又包括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将“应用型”视为“学术型”的对立面,认为“应用型”不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将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视为重中之重,这显然是教学理念上的误区。纵观国外知名的技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普遍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科知识背景具有较宽口径,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培养的是岗位应用型人才,这与一般高职高专所培养的操作应用型及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培养必须相辅相成,其核心是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协同创新。首先,学术能力注重解决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是发展其应用能力的基础;其次,应用能力培养可以使学生“知其然”,是学术能力提升的实践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核心质量标准为“应用能力”的获得。“应用能力”要求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更是技术知识、工作程序知识的系统化,同时还要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础上提升的关键研究能力②陆克斌,王永凯:《教育性与职业性协同发展的应用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 期,第63-66 页。。所以,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符合度”原则(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符合度;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③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4 期,第65-66 页。),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更新,使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

根据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其核心是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培养规格标准及从业能力要求,可以按知识结构要求划分课程单元模块,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试行“企业模拟式的案例—参与—探究”、“情境—问题式的合作学习”、“活动—参与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的协同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以培养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及综合应用为目标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实验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企业模拟式的案例—参与—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被抛弃,教师将知识进行转化,不再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发给学生,而是将知识进行精心设置转化成一个个企业案例,老师重新定位为教学组织者和职业导师,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轮流由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企业运作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深层次的参与和探究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实现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迁移。同时,通过模拟实践形成应用技能,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向职业岗位技能的转移,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的衔接明确化。

2.“情境—问题式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猜想能力、归纳能力、验证能力等是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统一体,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情境,以“问题—情境”引导,以团队形式构建合作学习平台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决策能力,构建学生的全方位知识体系,最终培养学生对实际情境问题的系统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3.“活动—参与式的研究性学习”,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探究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通过活动—参与式的主动实践、积极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变继承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补。

4.“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的协同化教学”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大力普及学科竞赛,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诸如“大学生挑战杯”专业比赛或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将知识竞赛变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培养环节,明确学分要求。如此,学生普遍参与度将大大提高,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将发挥重大作用,从而实现学科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建立一支理论知识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①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物流科技》2009年第11 期,第94-96 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改进教师教学管理模式是其重要抓手,如: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可以实施青年教师企业顶岗挂职机制;聘请资深工程师或企业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进行授课,并共同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行专业课程“联合讲授制”、推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构建学习效果的“双评价制”,建设教师、工程师、设计师“多元”结构等诸多制度。以上制度的实施其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的挂靠,理论与实践的协同。

四、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实践

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以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三是适应市场的能力;四是探索与创新的能力②杨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5 期,第142-144 页。。基于上述应用型能力提升的专业培养定位,安徽某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实践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该专业建设被立项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省财政厅、教育厅3年将资助300 万元进行示范专业建设。目前,按照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的总体安排和要求,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是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了校内和校外学科专业型教师与校外实践型专家的协同配置,形成合力;第二是构建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其中,实践课程课时已达到课程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2014年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的由该专业教师担当主编的校企合作教程《现代物流学基础》,立项建设特色课程《供应链管理》,购置物流专业沙盘及ERP 沙盘进行物流模拟课程教学等,同时,积极开展《物流学》等慕课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未来将以“翻转课堂” 的教学模式极力推进学生的知识探究和转化能力。第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目前商学院物流课程组正在综合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案例探究教学、企业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采用“引进”和“推送”相结合,引进宝供、国泰安等公司的知名专家和高管进课堂授课,整建制推送物流专业学生赴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每学期有不少于3 门课和2 个月的企业实践教学,这些举措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第四是逐步构建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拥有超过200 平方米的物流实训中心,与杭州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南储仓储浙江分公司、宝供物流集团合肥分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6 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邮政EMS 等合作建立了8 个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拟投资50 万元建设物流专业叉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实训平台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实际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构建复合性物流服务类职业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五、结论

应用型高等教育遵循服务于应用的宗旨,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导向,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终极目标。但是,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教育实体,在提供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资源方面是力不从心的。所以,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封闭的培养环境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理论型师资队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本文从知识协同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传授学科或专业知识和学生应用性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创新的内涵和思路,为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物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