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背景下的田径运动发展研究

2015-03-28 19:55廖志锦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田径课外标准

廖志锦

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实施背景下田径运动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4年6月,教育部教体艺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2014〕4 号(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并提出了“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等明确规定[1]。《标准》还要求毕业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而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涉及的体现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耐力素质的中长跑、速度素质的短跑等项目无疑将使田径运动的作用得以凸显。田径作为最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体育项目在《标准》实施背景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 现阶段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存在的困境

2.1 新兴休闲娱乐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冲击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等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大学生体育参与诉求不断改变,大学生不仅满足于传统的田径运动所带来的单一需求,而是向更能贴近自己兴趣爱好、张扬自己个性,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上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了三大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定向运动等体育选项课,部分高校还开展了跆拳道、瑜珈、街舞、野外生存、轮滑、高尔夫、攀岩等新兴的时尚运动项目,学生的体育运动追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娱乐、观赏、体验等方向发展,田径项目的发展空间逐渐被挤占。

2.2 教育者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选项课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普遍实施,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但许多高校田径选项课出现无人选的尴尬局面,甚到不少高校停开了田径选项课,其原因就在于,田径教学内容普遍仍以传统的竞技为主,技术学习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缺乏类似游戏的趣味活动,田径课堂沉闷、枯燥、紧张,贯输式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改变,也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始终围绕达到教学目标、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缺乏人文关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

2.3 教材内容缺乏层次性,课外田径活动缺乏吸引力

田径运动来源于生活,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熟悉且认识最深的运动项目,理应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健身项目,但结果却是多数大学生不喜欢这个运动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普通高校田径教材内容编订与初高中缺乏有层次的体系,缺乏形式创新。在举行校、院系级运动会时目标定位较为单一,即为更高级别的运动会选拔运动员或赛前练兵;运动会成为少数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之间的角逐,普通学生在比赛中无法获得认可与锻炼,导致参加田径运动会的人越来越少。

2.4 缺乏创新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传统的终结性和定性评价方式作为大多数高校田径运动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方式,不仅严重打击了大部分学生参加田径运动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起不到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田径考核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任课教师自定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考核制度不严格,体系不健全;考核指标单一,以最后运动成绩为考核成绩,否定了学生的运动进步、参与等因素。

3 《标准》实施背景下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田径运动的拓展建设

应努力将田径运动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内容外延性拓展,引导形成田径运动无处不在的惯性思维。借鉴马拉松赛吸引着众多大学生的参与,举行校园微马拉松、校园定向越野等比赛进一步拓展田径运动的内涵;在大学校园行因地制宜开展环校园接力跑、校园内标志性建筑物楼梯跑、追逐跑、快走、倒走等各式比赛进一步拓展田径的外延,创新田径运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组织活动方式,改变大学生对田径运动沉闷的认识。在各高校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的建设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切实改善的情况下,田径运动将成为高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组织内容,将确实保障《基本标准》中关于“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等目标得以实现。

3.2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师生是建立在平等、互信、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下,积极创设条件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推动校园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要让学生在参加各类田径运动中充分感受到人格尊严,深刻理解田径运动文化的深刻魅力,着力激发大学生参加课内外田径活动的动力。

3.3 以休闲、娱乐的视角创新编订教材与课外田径运动竞赛、活动的组织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体育逐渐成为大学生追逐的目标。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改变以往的田径运动过多的竞技性,实现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工具”到健身娱乐性“玩具”的功能重心转移[2]。应积极从休闲、娱乐的视角创编田径教材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和竞赛组织模式;将淡化竞技性、增强趣味性、强调参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作为田径教材编写和课外活动组织的原则。重点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的衔接、递进性,教材内容必须遵循教育理论与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尤其是不同年级之间的内容衔接,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科学、合理,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对象的层次性,教材内容既着重针对普通学生,又要考虑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也应安排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三是课外竞赛与活动的组织需体现休闲、娱乐、健身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准》中的要求。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田径课内外一体化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田径课内外外一体化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是当前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课题,直接影响着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及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传统的田径选修课的评价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3]。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应注意评定内容的全面性、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实用性。考核评定内容应从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情感态度、进步幅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进行;通过积极客观的评价一名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田径运动的所取得成绩,给出一个量化数据、动态变化,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田径运动。通过进一步落实终结性考核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建立大学生参加课外田径活动院系、班级、宿舍、社团等多个层面的登记通报制度,并将相关情况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3.5 加强大学生田径运动美学美育

田径运动所展示的肌肉、线条、力量之美,在大学生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最直接、有力的体现,但当代大学生脑中对田径运动的深刻印象却仍是无聊的长跑和硕大的铁球[4]。要通过加强田径运动美学美育,宣传田径运动之美,培育大学生对田径美的欣赏,提高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美的欣赏素质和能力,来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美学美育:一是通过开展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竞赛、观赛礼仪、健身理论、损伤预防等知识讲座,普及田径健身知识,提高对田径运动的理解;二是从思想上解决高校田径运动发展普及中出现的认识问题,通过组织观看大型田径运动竞赛、表演,引导大学生认识、感受、理解、欣赏田径运动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只有当田径健身的价值真正得到大学生的认可,由潜移默化逐渐到深刻理解田径运动的美,广大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田径中来。

3.6 积极利用新媒介加强田径运动文化的宣传、培育

田径是最具竞争性,最赋予人个性,且需要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十分被欧美国家的民众所推崇,他们崇尚在在激烈的身体运动中,不断挑战极限达到健康的目的,这也使得田径运动在欧美国家成为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5]。

进一步加强校园田径运动文化宣传、培育,转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传统观念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田径文化氛围是当前高校田径运动发展与普及的重要手段。既要加强校园广播、校报、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又要抓好运用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媒介,提高学生对田径文化的理解。通过介绍田径健康知识、比赛中的小故事、小视频,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乐趣的认知;通过积极组织有趣味性的田径小比赛或知识问答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解、体验田径运动中的乐趣;通过加强大学生田径运动科学健康原理与方法等理论课教学,促进学生选择田径作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通过包装校园“田径明星”激发广大学生的田径参与热情。高度重视田径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用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田径运动,使田径运动在学生智力发展、审美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 小结

田径运动是高校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课外体育活动方式和体育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健身、教育、竞技、娱乐功能,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技术传递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基本标准》实施背景下,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受到社会关注的情况下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7865226-8139321.

[2] 林 松,王进国.体闲体育:田径运动的拓展与特性的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 杨鄂平.论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结构改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00-101.

[4] 廖志锦.我国田径运动市场化、职业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5] 李可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22-25.

猜你喜欢
田径课外标准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小满课外班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