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翁万达的边塞诗

2015-03-29 10:35陈作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边塞诗

陈作宏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汕头 515041)

浅论翁万达的边塞诗

陈作宏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汕头515041)

翁万达既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国防重臣,也是一位诗人。其所撰《思德堂诗集》中的边塞诗,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优秀传统,但诗人没有走初盛唐国力强盛时期边塞诗纵横捭阖的浪漫主义诗派之路,其诗作更多地闪耀着积极现实主义的光彩而更为有血有肉。这种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似与明代中叶国力中落、频繁应对边患的大环境、翁氏有边塞生活的丰富体验及其既坚毅沉稳又刚介坦直的个性有关。几百年来,翁氏的卓著军功掩盖了他的诗名,其诗作成就长期为诗史家所忽略。

翁万达;边塞诗;特色;价值

一、生平述略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广东揭阳县鮀江都(今汕头市金平区)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广西梧州知府,广西征南副使,浙江参政,广西参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地方军务,兵部尚书。其任职广西副使、参政期间,协助兵部尚书毛伯温等平定安南之乱,安定了南部边疆。典边朔方六年,修长城,严边备,肃戎政,强军力,战北虏,安边境,军功卓著,素有“岭南第一名臣”之美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春因曹家庄大捷,升兵部尚书召理部事,旋以丁父忧回籍守制。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因虏犯大同,边关紧急,被嘉靖帝夺情起复,再任兵部尚书镇宣大。因遭严嵩、仇鸾谗陷,以迟误被降兵部右侍郎经略紫荆关。会背疽病发,上疏乞终制,嘉靖帝疑其避事,免归。临行谢疏因有耗字,被削职为民。嘉靖三十一(1552)年冬十一月卒于福建上杭舟中,终年五十五岁。时北部边情再次紧急,嘉靖帝第三次起用翁氏为兵部尚书,惜未闻命已故。隆庆中追谥襄敏。《明史》翁万达本传,对其政绩边功做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并赞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窽者,万达称首”,又称他“操笔顷刻万言”。[1]5252其生平著作甚丰,有《稽愆集》、《平交纪略》、《东涯集》、《宣大山西诸边图》、《思德堂诗集》等。

二、翁万达边塞诗的内容和成就

翁氏既是明嘉靖间边功卓著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国防重臣,也是佳作迭出的诗人,被明代散文家、诗人、“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称为“诗书帅”①王慎中七绝组诗《寄翁司马夺情总制易州》第一首有“庙谋知用诗书帅”句,诗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廸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之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遵岩集》卷七。。现存有明翁氏家藏约心轩藏板刊印于清道光年间的《思德堂诗集》,汇编了他的诗作193首,其中有相当部分就是他典边时于戎马倥偬中草就的边塞诗。这类诗不论古体近体,抑或叙事、感怀、酬赠、唱和,反映的多是他任兵部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时治边拒虏的边塞战斗生活,体现他心系苍生、抗敌安边的报国情怀,歌颂将士的英雄气概,表达其思乡之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请看他的七律《朔州道中》:

柳枝侵夏意仍怯,山麓出泉寒不留。

我已十年穿虎窟,地今四月尚狐裘。

思乡路远频挥泪,报主身轻岂所忧。

不惜千金求死士,雕戈直向古丰州。①翁万达:《思德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翁氏约心轩家藏版重刊本,卷二第21页,卷二第3页,卷一第14页,卷二第22页,卷二第5页。

这是翁氏到朔州履任边疆重臣不久在巡边路上所写的一首诗。其意为:初夏的边塞朔州天气尚余阴冷,十年来我在虎窟般的官场中穿行,此地时已四月还得身穿狐裘御寒,让我预感到履任新职事涉艰危。虽说长年思乡常让我流泪,但以自身安危为轻,报效朝廷拒虏安边卫国是我的职责,我岂能让个人的忧愁干扰自己的心志?如今边情紧急,我当不惜千金招募敢死之士,带领部队奋勇杀敌,将侵略者赶出古丰州之外。短短八句诗,敞开了这位“履艰危、意气弥厉”(《明史》翁万达本传语)的三边统帅赤心报国的广阔胸襟。翁氏其他诗作中如“倦飞无复图南想,报国犹怀冀北思”②翁万达:《思德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翁氏约心轩家藏版重刊本,卷二第21页,卷二第3页,卷一第14页,卷二第22页,卷二第5页。;“风云连故国,歧路入边城。尊俎谈兵事,干戈动地声。独忧百战苦,马上愧知名”,“罢战思皇略,安边足义声。苍生如何保,岂敢慕虚名”。③翁万达:《思德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翁氏约心轩家藏版重刊本,卷二第21页,卷二第3页,卷一第14页,卷二第22页,卷二第5页。这些铿锵诗句,则袒露他独忧风云故国干戈动地,百姓遭受百战之苦,因而不惜戎马纵横,驰骋沙场,期望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罢战安边,让黎庶过和平生活的一片赤诚,其以苍生为重,忧国忧民的感人情怀,让人读后肃然起敬。

《明史》载:翁万达任间“饬边备,整军实”,“谨侦候,眀赏罚”,“慎防秋,并兵力,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节财用”,[1]5244-5253是个善于带兵打仗的统帅。对此,其七律《夏季驻云中》有具体生动的描写:

云中六月凉如水,塞上千营重似山。

缚虏谁将神草结,供军须是血蚨还。

青林猎火秋声近,粉堞悲笳暮色闲。

闻道黄河将饮马,诸君何以镇秦关。④翁万达:《思德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翁氏约心轩家藏版重刊本,卷二第21页,卷二第3页,卷一第14页,卷二第22页,卷二第5页。

首联点明云中(古郡名)塞外六月天气转凉,秋高马肥,北虏来袭的“防秋”季节将至,各路大军已在边城集结,构成一幅“塞上千营重似山”的威武雄壮图景。颔联始用激将的口气,问谁能以“神草”结绳,带领部队缚住胡虏;继而提醒负责粮草的将领,在保证军需的前提下,应像传说中把蚨虫之血涂上铜钱能使钱花后还会回来那样,一个铜板当两个用,以求计供亿,节財用。颈联郑重向将领发出警告:秋声已近,硝烟战火将弥漫边塞,兵营里悲壮的军号声将打破暮色下短暂闲暇的静寂。尾联发出激昂有力的号召:一旦听到命令,部队就要饮马黄河御虏杀敌,诸将士现在必须思考将以什么实际行动来守住秦关国门。此诗写的是战前的动员和部署,读者看到的是一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边疆统帅的高大形象,感受到的是众将士摩拳擦掌的场面、昂扬激越的备战氛围,读后让人为之振奋。

再看他带领部队行边驻扎晋冀交界边塞小村枳儿岭时赋就的两首七言古绝《枳儿岭》,其第一首写他带领将士射虎归来的情景:

枳儿岭上烟火微,枳儿岭下行人稀。

长风卷树叶飞落,道是将军射虎归。⑤翁万达:《思德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翁氏约心轩家藏版重刊本,卷二第21页,卷二第3页,卷一第14页,卷二第22页,卷二第5页。

起承两句写景,边患加虎害让枳儿岭炊烟疏微,行人稀少,一片萧条寥落的景象。转句陡然异峰突起,猛不防间一阵长风呼啸,战马嘶鸣,马蹄声碎,卷树扫叶,大将军带着一队射虎英雄拉着死虎凯旋而归。何等威风,何等气派。结句描写聚集村头的村民欢呼雀跃的情景,将全诗推向高潮。一个朴实的“道”字,活画出村民奔走相告万分激动兴奋的热烈场面,诗人为诗炼字之功力于此立见。而《枳儿岭》第二首,则从另一角度塑造了戍边将士群体的英雄形象:

大儿床前号无衣,小儿膝下饥复啼。

肘束黄金求骏马,挥鞭直渡黄河西。

戍边将士的家眷儿女在战乱年代穷得啼饥号寒,诗人用起承两句描写战争给百姓和军属带来的苦难,并对此寄予深深的同情。然而,这些军人在边关告急、大敌当前、军令如山、军号召唤时,毅然束肘整甲,召马跨鞍,义无反顾,挥鞭渡河,直奔前线杀敌。转结两句,以气势雄伟的笔调,作出了形象生动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将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严守纪律、闻命即行的军人品格和遇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令人读后为之动容。《明史》称翁万达“临阵常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得其死力”[1]5252,《枳儿岭》这类诗,就是最为形象的注脚。

身系边疆安危重任的翁氏,也与长期远离家乡的征人一样,经常思乡、念旧、怀亲。其边塞诗中此类诗作情深意切,动人心脾。如七律《有怀鮀浦诸乡朋》五首,读后让人感受到:身处“远天惟鸟道,近况逐云愁。燕甸风尘剧,龙沙日月流”边塞沙场的他,回忆起儿时与伙伴在家乡揭阳鮀浦桑浦山龙泉岩、鮀济河和海边等处“溪山恣游衍,鱼鸟傍欢呼”的欢乐情景,莫名的乡愁油然而生,发出了“不知月旦里,能数鄙人无”、“濯月遥怜汝,乘槎合待余”和“却恨当年别,临歧不我留”的系列慨叹。①此诗与下文所举之七律《有怀薛中离》,分别见《思德堂诗集》卷一第16页和卷二第19页。诗以“反客为主”的笔法,用设问、猜测和些许怨责的口气,映衬出自己深切的思乡怀旧之情,手法独特,读之让人击节。在七律《有怀薛中离》二首中,他以“异地可怜迷出处,思君一倍长离忧”、“烟水故林吾不负,拂衣他日共徘徊”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亦师亦友的同乡薛侃的深切怀念和重逢相聚的殷切企盼。“海角问鸿怜老父,客边归路恋婴儿。岁时屡值龙蛇蛰,心事哪堪僮仆知”,这是他在马背上吟出的七律《夜发指阳和道怀忆小儿因念家君及先大府君嘱情弟侄怆然有怀》组诗中,深情怀念亲人、极为打动人心的诗句。组诗第三首更值得一读,诗曰:

宦族骄狂羞杀人,愁闻弟侄好肥轻。

岂思陵谷犹能改,况复箕裘愧此生。

鬼瞰高明应不爽,人非刻苦竟何成。

作书万里遥相寄,涕泣叮咛冀尔听。②翁万达:《思德堂诗集》,版本同上,卷二第21,22页。

这是从边关专门写给自家弟侄的一首告诫诗。诗开头痛斥“宦族骄狂”最为可耻,严肃指出个别弟侄有好“肥轻”行为让他忧虑揪心。颔颈两联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十月之交》),人的地位高低随时可变;“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子弟应学会继承父兄事业;鬼瞰高明(显贵人家),必将祸害其满盈之志(文选·扬雄《解嘲》)等三个典故,痛切指出“人非刻苦”必将一事无成,要子侄辈深思、知愧、警醒、痛改前非。尾联涕泣声声,期盼弟侄能体谅其苦心听得进他的叮咛嘱咐。全诗责之以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人至深。翁氏曾写过一封《告乡父老子弟书》,请求乡亲父老监督其子弟僮仆:“倘有不才,主事者轻则戒饬之,重则挞辱之、闻诸官而理之”,“以法相稽,使其所严惮不复繁逞”。读诗联系此事,一位履官“悚悚惕惕如临深谷”,③翁万达:《东涯集》,郭泰棣重勘之明嘉靖本卷十六,引言为《告乡父老子弟书》中语。严于律己也严管亲属的高官形象,兀然高耸于读者心中,让人觉得其品质之难能可贵。唐代李益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远离家乡的军中同袍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而翁氏此诗,同样强烈震撼读者心灵,应使历代纵容亲属胡作非为的贪官腐吏顿感无地自容,也让权势者为之警醒。即在今天,此诗也有其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历代边塞诗鲜见像这样的思乡怀亲之作,称其为边塞诗中的绝响并不为过。

因曹家庄大捷刚升任兵部尚书不久的翁氏,历经丁忧、夺情、起复、遭谗、失宠、罢归之后,心情极为压抑,然不忘牵挂边事。在其逝世前不久因寄情山水前往福建武夷山途中所赋的七律《宁化道中》里,他写道:

忧怀种种山行日,舆病匆匆梅发时。

马援功成犹速谤,冯唐身老欲何为。

铁山回首惟流泪,龙塞关心知复谁。

圣世应多颇牧侣,孤臣终系蓼莪思。④翁万达:《思德堂诗集》,版本同上,卷二第21,22页。

诗中,他以东汉马援功成被谤、西汉冯唐身老无所作为自况,在心情极度忧郁且病痛残躯之际,还吟出了“铁山回首惟流泪,龙塞关心知复谁”的诗句,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深切怀念和对边事的忧心,希望“圣世”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大略雄才为国分忧,慨叹自己本是一位孤忠之臣,现在报国无门,终于只能在家乡作追羡父母美德的“蓼莪”之思,其至死矢志不移、忧国忧民的情操尤为感人肺腑。清乾隆间李善长所编的《广东诗粹》,在卷四中收进了这首诗,其上端的眉批有“忠孝之思,蔚然如见”⑤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册,清梁善长编《广东诗粹》卷四第18页,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二年达朝堂刻本影印本,齐鲁出版社1997年出版。八个字,就对这首诗作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诗史上之边塞诗,由《诗经》发端,发展到唐代为极盛时期。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仅见。而初唐、尤其是盛唐乃至中唐,更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李益等,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由于初盛唐国力强盛,军队所向披靡,这批诗人的边塞诗,除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外,其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烈。翁万达的边塞诗,继承了初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优秀传统,但他没有走初盛唐国力强盛时期边塞诗纵横捭阖的浪漫主义诗派之路,却更多地闪耀着积极现实主义的光彩,让人感到更为有血有肉。从上文略举的诗作中如“倦飞不复图南想,报国犹怀冀北思”、“独忧百战苦,马上愧知名”、“忧怀种种山行日,舆病匆匆梅发时”、“铁山回首惟流泪,龙塞关心知复谁”、“不惜千金求死士,雕戈直向古丰州”,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其诗作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常常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责任感交织在一起。这种特色诗风的形成,与明中叶以后国力中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包括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嘉靖时期北方虏患频仍,东南倭寇猖獗,整个国家处于防守态势的大环境有关,也与翁氏在大明朝廷中所担负的国防重任及其忧国忧民、个人具有担当精神的品格,对朝廷及其文武百官软弱无能的忧虑和本人既是边关统帅,又是“临阵常身先士卒”的丰富阅历和生活体验密不可分。

翁氏边塞诗的另一个特色是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其作品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之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装腔作势,有的只是作为一位国防重臣自身典边生活的切身感受、内心思想感情的坦直流露和充满激情的抒发。明嘉隆间,王慎中、唐荆川、茅坤、归有光所代表的文学流派“唐宋派”,不依附“七子派”,与明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思维不尽相同,除了重视文学理论外,也提出文学的“本色论”,强调诗歌的本质与特色,主张诗文要“直抒胸臆”,否定一味绝对复古的为文风气。翁万达是王慎中、唐顺之等的多年好友,经常有书信往来,诗文相赠,其边塞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唐宋派”文学主张的影响不无关系。《明史》翁万达本传称翁氏“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1]5252我以为,其既坚毅沉稳又刚介坦直的个性,也是这种特色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翁氏的边塞诗除上述特色外,还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他的诗作中充满龙塞、雁关、汉地、胡边、青林、猎火、秋声、粉堞、悲笳、鼓角、旌旗、骏马、军书、谍报、兵机、死士、雕戈、双剑、虎窟、狐裘、倒马、飞狐、缚虏、射虎等词语,说明诗人善于驾驭词汇,在运用自如的沙场烽烟滚滚的气氛渲染和气势磅礴的笔墨挥洒中,“横槊之余自饶豪气”[2]1703。他长于写景,营造氛围,寓情于景,让情景交融,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善于在三言两语中生动逼真地勾画出边关将士的英雄形象。拿上文所举《枳儿岭》第二首七言古绝,与同时代文学家、也是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边塞诗《塞上曲一百首》中最有代表性、题材与《枳儿岭》相近的第十一首相比,更显翁氏这首诗略胜一筹。李氏此诗云:“堂上张灯酒正豪,帐前骏马缩寒毛。忽闻羽檄传来急,上马酕醄弄宝刀。”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2册第495页,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一)》·七言绝句诗二十六,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至隆庆刻本影印本,齐鲁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首七绝,与《枳儿岭》第二首同样歌颂边关将士闻命即行的品格,但无论从选材、表现手法、将士群体形象刻画、战斗气氛的渲染和诗的境界等方面来说,均无法与翁万达这首七绝同日而语。翁氏的边塞诗语言精辟洗练,节奏明快,刚介沉毅,古朴铿锵,被明文学家王九思赞为“冲淡简古,敲金击石”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8册,明王九思撰:《渼陂续集》卷下第53页,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廿四年翁万达刻并序、崇祯十三年张宗孟修补本影印本,齐鲁书社,1997年7月出版。。其诗散发着一股深沉、奔放、催人奋发向上的思想艺术感召力。他的绝句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意深远;律诗格律工整,结构严谨;而《行边歌为黄侍御作》、《送程古川侍御行边歌》、《雁门行送谷聚菴侍御》三首古风,浑然大气,思路开阔,引古论今,挥洒自如,文字流畅,大有唐风韵味。他慎于并善于用典,恰到好处地增强了作品思想感情的表现力。翁万达的诗流传下来的没有王慎中、唐荆川、李开先多,在明代来说,虽还不能称得上是边塞诗的大家,但其所写边塞诗,有不少绝对称得上是上乘之作。翁氏为明代边塞诗创作所作的贡献和成就,绝不应该受到忽略和抹杀。

三、结 语

遗憾的是,明清以来的诗史家或诗评家所辑的明代诗歌总集和所撰的诗话,除清梁善长所编的《广东诗粹》、温汝龙的《粤东诗海》收进他的边塞诗《宁化道中》一首,清末陈田的《明诗纪事》收进了他三首诗(其中有《枳儿岭》之一和《送胡思岩》两首边塞诗)并发表肯定的评论外,明朱之蕃所选、万历周时泰刻本《盛明百家诗选》、俞宪所编的嘉靖至万历刻本《盛明百家诗》、陈子龙等所辑的《皇明诗选》、明末清初钱谦益所编选的《列朝诗集》、清朱彝尊所编的《明诗综》等明代诗歌总集,以及近年陈永正选注的《岭南历代诗选》,均不见有翁万达的诗作,难免让人深感不公。而且长期以来,对翁万达诗歌进行研究的人寥若晨星,仅黄赞发在《潮汕先民与先贤》的明代军事家翁万达的专章中有所论及,翁氏几百年来被诗史家、诗评界严重忽略的情况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我以为陈田所说“尚书以武功著,不以诗名”[2]1703可谓一语中的。翁氏的卓著军功,几百年来确实掩盖了他的诗名。而他的《思德堂诗集》于《千顷堂书目》中虽有著录,①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却不见流传,仅存的两册却长期被分别藏于中山图书馆和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而鲜为世人所知,这也不啻是一件憾事。清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说:“古今来诗佳而名不著者多矣,非得有心人及操当代文柄者表而出之。”②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集部九·清王士祯:《渔洋诗话》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廸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研究、评价、推介翁万达的诗作,将其表而出之,对于探讨翁氏这位历史人物,继承一笔优秀的文学遗产,拓展明边塞诗研究的新视野,充实当代诗学,当属文坛一宗快事。

[1]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吴二持

On Weng Wanda’s Frontier Poems

CHEN Zuo-hong
(Chaosh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Shantou,Guangdong,515041)

Weng Wanda was a poet as well as a renowned military strategist,statesman and defence min⁃ister in Jiajing’s reign(1521~1567) of Ming Dynasty(1368~1644).The frontier poems in Sidetang Col⁃lection of Poems by him,follow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themes of patriotism and heroism depicted in the frontier poems of Tang Dynasty(618~907),adopted the positive realism to keep true to life instead of the romanti⁃cism popular in the frontier poems written in the early prosperous period of Tang Dynasty.This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 may be formed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declini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frequent frontier troubles in Mid Ming Dynasty,Weng’s rich experiences of frontier life and his personality of perseverance, calm,honesty and directness.Weng’s reputation as a poet has been masked by his outstanding military honors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his achievements in poems have long been ignored in the circle of the poetry history.

Weng Wanda;frontier poem;characteristic;value

I 207.227

A

1007-6883(2015)01-0008-05

2014-06-17

陈作宏(1942-),男,广东汕头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边塞诗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唐代边塞诗中的奇景与奇情
唐代边塞诗意象的特质浅谈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