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2015-04-03 05:19□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郑 旭

( 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5)



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郑 旭

( 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5)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高校需要大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多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依然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正在逐步被国内高校采纳和应用,并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师生双向的前提下,组织科研、教学的骨干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及心理等进行个别具体指导的教学制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经调查,本科生导师制已经逐渐在国内部分高校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科生导师不仅为大学生简单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而且还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大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人成长成才。本科生导师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性、拓展教育空间和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对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认识和举措还不够到位。

(一) 大学生缺乏创新动机

第一,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部分高校实施,但相应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学生对导师制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知之甚少,对导师的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并不了解,只是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难以真正激发创新热情。第二,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认识肤浅,没有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的力度和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第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方式,只关心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无法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制约。第四,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有限,专业基础较薄弱,根本不具备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导师提供的指导方法也无法进行拓展学习。第五,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自我放松,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沉溺于大学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养成了自由懒散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与导师联系甚少,更谈不上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二) 导师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导师资源严重不足,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师生比不协调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一方面,虽然我国高校教师总数较多,但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水平教师数量较少,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以科研为纽带,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与指导,而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认识均比较单一,难以达到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导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分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长此以往,导师制将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由于学校激励措施不到位,本科生导师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与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3]

(三) 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引进国内用于本科生教育与培养尚属初步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尚未形成本科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普通高校资金紧张投入偏少,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也相对滞后,很难为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严重限制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后,受高校管理条件的限制,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学校对导师的工作没有详细具体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缺乏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导师的工作成果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4]要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及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实验室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在革新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创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环境、建立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创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环境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代代相传的单向教学法,运用现代化的“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参与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高校针对“90”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步对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建了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大班式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而本科生导师则有效弥补了大课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研究的机会。最后,本科生导师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学习、领会与运用知识、技能的效率,拓展专业教育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意识。

(二)建立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

本科生导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学习的教育者又是学生生活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教书”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师生架起了联系沟通的桥梁,有效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导师通过对学生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分析,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不足之处,尽早适应大学环境,改变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完善人格发展。另一方面,导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通过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借助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凭借个人丰富的学识和实践创新经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此外,导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5]

(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高校侧重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方面有所忽视,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在于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人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在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和学习方向,由导师“有重点、分层次”地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和培养方案,促进教学相长,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和继承,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掘提供机遇。通过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指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创造了参与导师科研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和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内充分结合学生个人专业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极大地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学习风气的形成。[6]

三、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科研氛围

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新生入学初期就通过专业教育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接触学科前沿问题,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平台的建设,邀请本科生导师担任指导老师,成立各类学术、科研团体,有计划地开展学术活动,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创新知识讲座、科技成果报告会等,要求本科生导师每年至少为学生作一次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吸引和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形成良好学风,促进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

(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多种平台,介绍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情况,展示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使学生充分认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科研活动中勤学多思,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动员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类竞赛,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实用性更强,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吸引科技爱好者投入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独创精神。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专业所学,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完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导师力量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引导作用,建设一支科研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关键。首先,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努力完善与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规定,使其工作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导师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将导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组织本科生导师参加研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鼓励导师积极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投身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培养和造就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导师的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鼓励导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听取导师的新观点和建设性意见,努力为导师提供创造性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机会。

(四)更新导师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导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机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满足自己科研要求的学生,进行师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显著成效。导师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进行导航,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学生阅读书目、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参与其中,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锻炼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导师以科研为纽带,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系统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

学校制定合理的本科生导师激励措施,逐步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导师提供便利的辅导场所,给予导师额外工作量的津贴,适当评定导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特殊贡献,激发导师工作热情,保障导师基本利益,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加入本科生导师队伍中。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专题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开展经验交流,不断调整和完善指导计划,逐步提高导师指导水平。高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优先提供实验场所,为导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学校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按计划顺利实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指导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改进和完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1999-06-13.

[2]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64-65.

[3]郑旭,董作超.土木类本科生导师制可行性分析[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40-42,46.

[4]单士刚,包永芬,马萍,等.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价值工程,2012,(29):217-218.

[5]梁婷.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131-132.

[6]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 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Promoting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by Implementing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Zheng X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5)

As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n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there are the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effecte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tutori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rom several aspects.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2014—11—10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FDY023);2012年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学生工作专项课题(633281201)

郑 旭(1983—),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

G641

A

1008—8350(2015)01—0027—04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