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与甜桔梗的辨析

2015-04-03 13:40陈京荔赵京春
世界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沙参桔梗本草

陈京荔 赵京春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100050)

桔梗与甜桔梗的辨析

陈京荔 赵京春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100050)

目的:对《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版中的桔梗处方应付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桔梗、甜桔梗的本草记载,近代医药工作者的论述,性、味、功效、鉴别要点的比较,现代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桔梗与甜桔梗二者在性、味、功效上均不同。结论:建议《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版)桔梗的处方常用名项下去除甜桔梗名称,以免混淆。

桔梗;甜桔梗;别名

2011年10月出版的《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以下简称《规程》)33页中桔梗一项的处方应付为桔梗,常用名中有:桔梗片、北桔梗片、南桔梗、甜桔梗、苦梗、苦桔梗,即桔梗处方名项下收载了甜桔梗、苦桔梗[1],按照《规程》临床大夫处方中书写甜桔梗或苦桔梗药师均应给付桔梗,为此我们对桔梗和甜桔梗进行了本草考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0版记载,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2]。

1 桔梗的本草记载

桔梗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一名荠苨;魏晋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有:“桔梗,味苦,有小毒,主利五脏肠胃,补血气,……,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从《名医别录》始分出荠苨条,即将桔梗、荠苨分为二物。《唐本草》苏敬谓:“根如指大,黄白色。……。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谓:“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荠苨乃一类,有甜、苦之分,故本经桔梗一名荠苨,而今呼荠苨为甜桔梗也。”因此,至《本草纲目》就明确了甜桔梗是“荠苨”之释名。

著名中药专家金世元老师主编的《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2012)一书中提到,桔梗根据不同的产区,有南桔梗、北桔梗之分。南桔梗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北桔梗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南桔梗多为野生,北桔梗完全为野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形成了当今种植桔梗五大产地,除药用外,大量新品销往韩国作醃菜用[3]。

金老在桔梗的附注中还提到,桔梗在北京地区以往用药习惯:处方写桔梗付给大中条一、二等(上部直径1~1.4 cm,长12~14 cm以上)桔梗饮片;写苦桔梗付给三等(上部直径0.5 cm以上)小条桔梗饮片。桔梗片为薄片,苦桔梗为厚片。金老尤其强调北京地区以往在调配处方中写荠苨即付给桔梗是错误的。

在《实用中药材新编》中提到野生桔梗又称“南桔梗”“苦桔梗”,主产于安徽滁县等地;种植桔梗又称“北桔梗”“甜桔梗”,主产于内蒙古牙克石等地、黑龙江宁海、吉林和龙、辽宁辽阳、河北承德、安国等地。20世纪60年代以前药材来源于野生资源。商品规格:南桔梗曾分一至三等,北桔梗为统货[4]。

《中药大全》也提到桔梗的使用,“有的地区以桔梗切片为甜桔梗,以桔梗中坚实切咀称苦桔梗,又以荠苨为桔梗的别名,并规定药方中写荠苨者即付桔梗,致桔梗与荠苨不分(即甜、苦桔梗不分)。荠苨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别名甜桔梗,根茎与南沙参相似,体质轻泡,断面白色,形成层不明显,有多量裂隙,无淡黄色射线状“菊花心”,其味甘淡而不苦辛,与苦桔梗形、味均不同,不能混用[5]。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南、北桔梗曾有因野生品、栽培品的不同而区分,而甜桔梗曾是荠苨的别名,与桔梗不是一物,不能用作桔梗入药,众多中药专家也一再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目前,北京地区中药饮片调剂中使用的桔梗已无南、北之分,野生品很少,且北京地区也无甜桔梗一物,故处方应付中将甜、苦桔梗视为一物,笔者认为欠妥,应再次予以辨析。

历版《中国药典》(1963—2005)年版、《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收载的桔梗植物拉丁学名均同2010版药典一致,即: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6]。

2 甜桔梗(荠苨)的本草考证

荠苨始载于《名医别录》。《图经本草》云:“荠,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似桔梗根,但无心为异。”《滇南本草》:“荠,杏叶沙参,又名荠。根茎似人参,叶不同,又似桔梗,但无心,与沙参异种。味甘,性微寒。入心、肺二经。利中气,治干咳,解百药毒。”

《本草纲目》:“荠苨,读如齐尼。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

《中药大辞典》记载荠苨原植物为桔梗科荠苨AdenophoratrachelioidesMaxim.的根[7]。

现代中药记载:甜桔梗。中文学名:杏叶沙参,拉丁学名AdenophorahunanensisNannf.别称:甜桔梗、荠苨、杏参、白面根。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分布区域:贵州、广西、广东、江西西部、湖南等地。生于海拔2000 m以下的山坡草地和林缘草地。能治疗疔疮肿毒、脸上黑泡等疾病。

但著名学者屠鹏飞、徐国钧等根据《图经本草》的记载,对荠苨的品种进行了考证,认为:根据其产地描述及润州荠苨图,荠苨应为A.hunanensisNannf.,因为只有这个种分布于川蜀江浙,在润州、陕州尤多,而不是A.trachelioidesMaxim.,因为A.trachelioidesMaxim.在川蜀不分布,且叶具长柄,基部心形。《滇南本草》云:“杏叶沙参又名荠苨,根茎似人参,叶不同,又似桔梗,但无心,与沙参异种。”指出荠苨是现今的杏叶沙参AhunaneosisNannf.因为只有这个种分布于云南。A.trachelioidesMaxim.在云南不分布。故屠鹏飞等认为荠苨应是AhunaneosisNannf.,而非《中药大辞典》记载的A.trachelioidesMaxim.[8]

《中华药海》荠苨项下记载其处方用名为:荠苨[9]。

3 桔梗与甜桔梗(荠苨)药材鉴别要点不同

研究中药材历史和品种考证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实际用药提供参考。现临床应用的桔梗为药典品种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它与荠苨的鉴别要点不同。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将桔梗、荠苨、南沙参三物加以区分,谓:“沙参形如桔梗,无桔梗肉实,亦无桔梗金井玉栏之状,又似荠苨,无荠苨色白,亦无荠苨芦头数股之多,然而有心者为桔梗。多芦者为荠苨……”。

《中国药典》2010版记载:其性状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 cm,直径0.7~2 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在金世元老师主编的《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中记载:桔梗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 cm,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具扭曲皱纹,并有横长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顶端有较短的根茎,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芦碗)。近年来种植的桔梗由于生长年限短,半月形茎痕少见。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木部淡黄白色,习称“金井玉栏”。无臭,味微甜后苦。

在《实用中药品种鉴别》中记载:荠苨,又名土桔梗、甜桔梗,干燥根呈圆锥形,多芦头,质松泡。断面白色,不平,无“金心玉栏”及“菊花心”,味甘淡。根用于肺热咳嗽、咽喉痛、消渴、疗疮肿毒[10]。

文献记载荠苨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别名甜桔梗,体质轻泡,断面白色,形成层不明显,有多量裂隙。无淡黄色射线状“菊花心”,味甘淡[11]。可见,桔梗与甜桔梗(荠苨)虽均为桔梗科,但分别属于桔梗属和沙参属植物,它们在性状、气味上有很大区别。

4 桔梗与甜桔梗(荠苨)的功能主治不同

《中国药典》2010版桔梗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中药大辞典》功能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等。性味:苦、辛、平;入肺、胃经。主要成分为桔梗皂苷。

甜桔梗(荠苨)《中药大辞典》记载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疮肿毒。《别录》载:解百毒。性味:甘寒,入肺、脾经,主要含β-谷甾醇和胡萝卜葡甾醇。可见桔梗与荠苨(甜桔梗)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亦不同,功能主治也有差别。

综上所述,桔梗与甜桔梗(荠苨)无论在植物基原、药材的性状、气味、功能主治方面均有很大区别,不能视为一物。

5 近代本草中桔梗别名考注

1)《中华本草》(2002):【别名】 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省植物药材志》),苦菜根(河北)[12]。

2)《中药大辞典》(2009):【别名】 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3)《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2012):【别名】苦桔梗、苦梗。

4)《实用中药材新编》(2010):【别名】【文献名】符蔰、利如、梗草、芥尼、苦桔梗。【习用名】玉桔梗、甜桔梗、道拉基。

5)《中华药海》(2010):【别名】符蔰,百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本草纲目》);大药,玉桔梗(《江苏植物志》)。

6)《冉氏释名本草》(2008):【别名】符蔰,百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玉桔梗(《江苏植物志》)。【处方名】桔梗;苦桔梗;苦梗;玉桔梗;蜜炙桔梗[13]。

7)《新编中药志》(2007)肖培根:【别名】铃铛花(山东)、包袱花(山东)、和尚头花(辽宁)、道拉基(吉林)[14]。

8)《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2007):【文献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白桔梗、大桔梗(《和汉药标本目录》),大碗花(《满洲植录》),地参、雀将花(《食用植物图说》),紫花桔梗(《中药材》)。【地方名】和尚帽、喇叭花、和尚头、包袱花根、四叶菜(东北),大药(江苏、安徽),土桔梗(甘肃、四川),桔梗菜(黑龙江),道拉基、多拉机、刀拉吉(吉林延边朝名),明叶菜根子(吉林延边),打碗花(北京),苦菜根、和尚帽子花、狗旦花、掘菜根(河北),荠蘑(山西),“苏格拉”(内蒙古),过腰菜根、母铃铛、铃铛花、姐姐包袱花、紫姐包袱、包袱根、光光尖、光棍头、公雀、支锅蒿、沙油菜、山铃铛花(山东),六角花(上海),玉桔梗、大药子(安徽),土人参(福建),洋参、紫花丁、蓝花根(湖南),蓝花兜(广西),绿花根(贵州),鸡肉参、臭参(云南)[15]。

9)《中药材正名词典》(2004)谢宗万:【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白桔梗、大桔梗(《和汉药标本目录》),大碗花(《满洲植录》),地参、雀将花(《食用植物图说》),紫花桔梗(《中药材》)[16]。

10)《中药大全》(2000):【别名】苦桔梗。

11)《本草释名考订》(2013):【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吴普本草》),犁如(《广雅》),房图、荠苨(《名医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本草纲目》),白桔梗(《一草亭百科全书》),玉桔梗(《中国药学大辞典》),铃铛花根(《东北药用植物志》),大药(《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包袱花根(《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土人参(南药《中草药学》),南桔梗、芽桔梗(《常用中药名辩》),四叶菜根、沙油菜根、和尚花根(《本草药名集成》),和尚头花根(东北),土桔梗(甘肃、四川),秋桔梗,粉桔梗(上海),和尚帽花根,明叶菜根子(吉林),过腰菜根、包袱根(山东),苦菜根(河北),鸡肉参(云南),绿花根(贵州),篮花根(湖南)掘菜根(河北张家口)[17]。

12)《中药正别名集》(2006):【别名】:荠苨、符蔰、房图、利如、白药、梗草、苦梗、大药、包袱花、铃铛花、山铃铛花、甜桔梗、北桔梗、四叶菜、沙油菜、土人参、和尚头花根、道拉基。【商品名】桔梗、白桔梗、苦桔梗、南桔梗、玉桔梗、粉桔梗、秋桔梗、芽桔梗。【炮制品名】净桔梗、炒桔梗、炙桔梗、桔梗炭[18]。

13)《中药辞海》(1996):【别名】道拉基(延边),苦菜根(河北),包袱根、铃当花(山东),大药、包袱花(江苏),苦桔梗、桔梗草(安徽),梗草(江西),甜桔梗(浙江),紫花丁(湖南)[19]。

可以看出:桔梗别名多数文献记载为苦桔梗,只有《实用中药材新编》(2010)中习用名为甜桔梗;《中药辞海》(1996)记载甜桔梗为浙江地方用名,有待进一步考证其地方用药习惯。

综上所述,桔梗与甜桔梗不是一物,自古就有辨析,苦桔梗为真正的桔梗。甜桔梗实指同科沙参属荠苨,它们的原植物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无论在气味、功效、药材性状、化学成分上均不同,因此,建议在《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版)桔梗项下处方常用名中去除甜桔梗,以免混淆。

[1]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S].北京,201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9.

[3]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2012)(精装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0.

[4]张明心.实用中药材新编[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210-212.

[5]崔树德.中药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2.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4-885.

[7]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74.

[8]屠鹏飞,徐国钧,徐珞珊,等.沙参和荠苨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4):201.

[9]冉先德.中华药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361.

[10]胡同瑜.实用中药品种鉴别[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78.

[11]张利.荠苨、南沙参与苦桔梗的鉴别[J].中药通报,1985,10(2):16.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7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24-625.

[13]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26.

[1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66.

[15]谢宗万,郝近大.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

[16]谢宗万.中药材正名词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3.

[17]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45.

[18]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6.

[1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2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73.

(2014-10-31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Chen Jingli, Zhao Jingchun

(HospitalofXuanWu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50,China)

Objective: To provide cli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use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through analyzing “Beij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ispensing Pprocedures” (2011 Edition). Methods: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s, flavors and tastes, and functions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throug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odern physicians and pharmacists' research related. Results: There exist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s in character, flavor and taste, and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 item of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should be removed from “Beij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ispensing Pprocedures” (2011 Edition) under the common item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Swee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Glias

陈京荔(1968—),女,北京,工作单位: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职称:主管药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药鉴定,E-mail:1591532801@qq.com

赵京春(1959—),女,北京,工作单位: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职称:主任药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学士学位,职务:药剂科主任,研究方向:中药鉴定,E-mail:13501328152@163.com

R281.2;R281.4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6.028

猜你喜欢
沙参桔梗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肺热肺燥 喝点冰糖沙参粥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关于南沙参的品种问题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