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析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优化方略

2015-04-05 18:47
山西建筑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城中村用地空间

邵 婷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空间分析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优化方略

邵 婷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人口属性特征、用地布局、道路网结构、建筑群、环境景观等方面分析了城中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根本差异,并从优化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相关优化策略,以实现城中村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优化方略

0 引言

为了发展与生存,大量外来人口涌向大城市寻求发展的机会,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统计,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是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城市的规模不断的膨胀与扩张,快速发展的局势决定了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越来越高的城市化率。城中村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缓冲地带”,它的存在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低廉的生活保障,维持了他们在城市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供需矛盾与城乡冲突,城中村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功效。

然而提起城中村,人们脑海中的普遍反映便是“脏、乱、差”,与城市的整体形象格格不入。城中村在被城市包围之前,原型是传统的乡村聚落,有传统村落的空间特性,被城市包围后,逐步发展演化成与周围城市空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城中村”的空间形态,在人文特征、用地功能与布局、建筑群、道路系统、环境景观等方面与城市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对城市空间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城中村改造亦是大势所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提出更加速了改造的速度,目前多数的改造方式是就“城中村”论“城中村”,使得城中村内原有的模式和空间肌理被打破,进而影响到了整个城市功能的发挥和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仅是局限于物质形式上的改造,应从优化城市空间的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优化改造,使改造后的城中村与城市功能空间相结合,实现从“村”到“城”的完美对接。

1 城中村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是人工和自然要素交融的综合体,空间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它是一种内生的在原肌理上的生长。城中村是城市的一部分,其空间形态的变化对城市空间有很大的影响,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普遍存在不合理性和不健康性,空间拥挤混乱,品质低下,形成了封闭的系统,主要从人口属性特征、用地功能、建筑群、道路网形态、环境景观等方面分别认识和分析现状空间形态。

1.1 人口属性特征

城中村人口构成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总体来说居住人口除了原住民外,大多数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绝大部分在技术要求较低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岗位就业,还有一些非正式经济的就业人群,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收入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是城市的弱势群体与贫困人群。人口存在高度流动性,为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1.2 用地功能布局分析

城中村处于城市规划范围之内,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用地主要由建设用地和闲置地组成,建设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所建房屋大都用于出租,形成了租赁经济形态。由于大量的人口入住,一些小商贩、小饭店应运而生,规模较小,居住与商业功能之间的交叉混合使得城中村的空间秩序显得混乱,缺乏有活力的元素和生命力。其他使用功能的用地面积较少,闲置地也都是待建状态。目前的局面使政府很难对其统一规划管理,用地置换与更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城市空间产生不良的影响。

1.3 建筑群分析

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最基本的个体元素,城中村进行建造时,建筑主要是以农民自建房为主,缺乏合理的规划与人性化设计,公共建筑较少,建筑只是满足基本的居住要求,建设时一般是在宅基地上满铺,造成建筑物间距偏小,楼挨楼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房屋的采光,通风条件非常差,完全没有考虑消防的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建筑风格上,随建造年代不同各不相同,建筑立面材料各异,杂乱无章,无任何线条美感,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建筑层数高低不一,缺少标示性的建筑;建筑尺度远比城市住宅的小,建筑密度偏高,几近极限的建设与居住状态,高密度与小尺度使城中村村内的布局杂乱无章。

1.4 城中村道路系统分析

道路是一个城市空间的指向标,它构成了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城中村的道路相比于城市道路网而言,道路由于村内的建筑不断扩建而受到挤压,道路系统结构简单,多条路网疏密有致的交叉构成了城中村的空间轮廓与街巷空间,街道尺度迎合了村民的生活习惯要求,道路宽度较窄,道路网密度大,交错复杂,缺少植被绿化,人车混行。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城中村的道路网结构割裂了城市道路网的连续性和可通达性,村里的人容易出去,但是村外的人很难进来,使城中村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

城中村内的街巷空间承载着城中村的历史记忆,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完善城中村的道路网结构对于城中村的空间改造意义重大。

1.5 环境景观分析

城中村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及土地权属的问题,高建筑密度使公共活动空间与绿化空间严重不足,基本为零,街道空间也成为居民日常的活动空间,居住人口混杂与生活习惯的各异使卫生环境状态相对较差,城中村的整体形象欠佳。现状的空间环境已经不允许再进行绿化和开辟活动场地,少有的绿化空间与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符。

不难看出城中村的整体空间虽然形成了浓厚的生活氛围,但社会生活整体水平较低,不具备较强的可意向性和可读性,这样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空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肌理和文脉,无论是提升城中村生活环境和品质,还是改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中村空间改造的意义与影响深远。

2 城中村改造优化方略

任何一种空间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城中村也不例外,它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用拆除、重建等粗暴的方式解决。城中村为大量的外来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活空间,它的发展,最终应该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破坏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来讨论的城中村改造,既要考虑到城中村内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还要兼顾到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空间结构形态。城中村改造是要通过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分析与重新梳理,重新构建建筑群与道路系统,营造公共活动空间,改善原来空间结构中不合理的因素,使城中村的空间达到良性发展的状态,给这些外来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创造良好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让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更舒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达到村与城之间的完美融合。

2.1 结构功能的完善

内部结构功能的单一使得城中村的发展潜力不足而且使空间显得混杂,因此,在明确改造区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对已有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消除在整体空间发展上的结构性矛盾,利用迁出、增建等手段改善单一功能形制的用地状态,保证居住区域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丰富城中村的用地功能,增建相关公共服务用地,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和居住环境,增强城中村的活力,吸引和提高居住人群的整体素质,为周边的区域承担部分的居住功能,使其尽快的融入城市的多样化的空间体系中。

2.2 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城中村的问题与空间的拥挤和杂乱分不开,建筑的建设的无序性导致了这一问题,优化时抛开“全部拆除”的改造方式,在建筑与整个空间区域功能协调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通过对建筑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饰面装饰材料更换、改变建筑物的整体色调,使建筑重新焕发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城中村的特色,丰富了城市景观。有些过于密集的地方进行“抽疏”,通过部分拆除,增加开敞活动空间,降低其密度,通过少量的拆迁,改善了原来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使它成为一个健康的结构。

2.3 道路系统的完善与强化

城中村的现状道路难以支撑其发挥应有的城市功能,一定程度上也都导致了城中村的封闭性,使它很难融入到整个城市体系中去。因此,解决城中村的关键是打破封闭的局面,增强城中村与城市外界的联系,让它与城市融为一体:

首先,完善城中村的道路系统结构,适当扩宽内部主要道路,规范道路两边的商业布局,划定停车位,保证主要道路的畅通,形成较为开阔的廊道空间,增强城中村的可达性,改善村内外交通不畅的局面。其次,在城中村与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处营造标示性的空间,促进城中村要素与城市空间要素的融合。

通过对路网的改造,不仅可以加强城中村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加速城中村向城市空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为基础设施改造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城中村的空间品质。

2.4 构造新的活力空间,整合地域特征

现有的城中村空间寸土寸金,几近极限的居住状态使城中村中建筑密度过高,严重压缩了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空间的挤压,使人们缺少交流、休闲的场地,城中村的空间品质遭到直接损害,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在一定位置上适当的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景观结合公共空间一起布置,并增建建筑景观小品,打破空间单一的局面,公共活动空间的出现也为这种被挤压成超高密度的空间形态提供亮点,创造优美的环境,提高空间的趣味性,恢复城中村的活力,增强空间的秩序性。

3 结语

城中村的形成源自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城中村本身是一个矛盾的机体,它一方面在向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一方面又保留着传统的村落肌理和历史文脉,既属于城市空间,又是城市空间中的村落空间变体,对城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大面积的拆除重建我们还没有条件,而且这种粗暴的改造手法也会使城市失去认同感,我们希望通过有机的内部空间整合使城中村不断的完善,改善城中村的生活品质,使城中村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变为城市的“瑰宝”,担负起更多的城市功能,最终实现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1] 李婧冉.基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的青岛城中村改造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

[2] 龚兆先,吴 薇.城中村问题源头抑制的空间途径与策略[J].城市问题,2011(9):90-93.

On optimal strategi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s under spatial analysis

Shao Ting

(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ollege,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From population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landing allocatio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group,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villages and urban spatial forms, and points out related optimal strateg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at urban villages from the optimal urban space,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villages and urban spaces.

urban village, spatial form, reconstruction, optimal strategies

2015-05-25

邵 婷(1990- ),女,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22-0017-03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城中村用地空间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