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攻克世界难题

2015-04-05 19:18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管幕拱北顶管

随着顶管机缓缓移出,由36根钢管组成的管幕,以曲线形式成功下穿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珠海拱北口岸,这标志着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突破重要节点,同时也宣告了世界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管幕工程全面完工。

拱北隧道采用曲线管幕施工技术,沿隧道的开挖轮廓线,在336 m2的断面上,布置36根直径1.62 m、长255 m的钢管,组成环形支护体系,防止周围土层坍塌、地表沉降。这是目前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顶进长度最长、精度要求最高的曲线管幕工程。

拱北隧道全长2 741 m,系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项目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毗邻澳门。由于海陆地质条件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拱北隧道的设计施工非常具有挑战性。在隧道东段,采用在拱北湾海域上首先人工筑岛,然后再做明挖施工;当经过拱北口岸时,则采取了“管幕冻结暗挖法”施工,隧道由左右并行,变成上下双洞叠层;穿过拱北口岸进入陆域地段后,又采用明挖法施工,隧道逐渐演变为左右并行的双洞平行结构。

穿越拱北口岸255 m长的隧道暗挖地段,开挖宽度约为22 m,高度为24 m,建设条件极其复杂。下穿口岸30多m宽的狭长地带,两侧的建筑桩基和地下管线“星罗棋布”,管幕距口岸桩基最近距离仅0.46 m,而且地层富水、软弱,整体风险和技术难度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首屈一指。

隧道管幕法施工通常为直线顶进,而拱北隧道管幕施工采用的是曲线顶进,即沿88 m缓和曲线与167 m圆形曲线顶进,255 m长的顶管轨迹必须精确控制。

地表沉降控制是管幕施工中面临的另一技术难题。拱北隧道紧临海岸线,距地表最薄处仅4 m,相邻两根钢管间距仅30多cm。顶管机要在口岸下方限定的区域进行36次顶进,由于对地层反复扰动挤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土层中夹杂的钢筋混凝土砌体、花岗岩等坚硬障碍物,也给管幕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为攻克超长、超大曲线管幕施工中面临的精确控制、地表沉降和障碍物处理等世界级难题,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科技攻关。中铁十八局集团为此组建了专门的人才智库,投入近亿元专门定制了4套国际顶尖的泥水平衡式顶管机,利用“千里眼”UNS精确制导,建立了自动跟踪测量系统,并通过采取科学管理措施,解决了“高水压条件下顶管始发”、“接收安全风险和管幕曲线轨迹控制”、“障碍物处理”等一系列难题。最终,管幕轨迹误差控制在设计所要求的5 cm以内,并分别创造了单根顶管日进尺56 m、最短施工周期9 d、最小误差为5 mm的曲线管幕施工最好纪录。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长距离、大直径、曲线管幕”工程的顺利完工,对我国特殊地理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特别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早日为港澳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保持港澳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管幕拱北顶管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管幕结构法钢管帷幕连通过程顶管与地表变形研究
超浅埋大直径管幕下穿特级火车站微扰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拱北隧道电力载波智能调光系统
拱北隧道智能诱导系统
新型管幕冻结法不同冻结管布置方案温度场数值分析
拱北隧道排水泵控制方案优化设计浅析
球墨铸铁顶管喷敷工艺探讨
更  正
国内首例深覆土沙漠顶管工程应用青龙管业DN3000mm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