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背景下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传承

2015-04-09 04:38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甘孜甘孜州藏区

薛 鳗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新型态势,特别是新媒体的大量介入,少数民族音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被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

在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客体,为了满足不同欣赏诉求需要的观众,也为赢得更好的市场利益和经济效益,正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着许多改变与创新,这些变化、发展和创新虽然极大地迎合了现代受众的喜好和市场的“口味”,但能否有效起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目的呢?还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民族音乐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但这种传播并不能代表少数民族音乐就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在此,笔者以甘孜藏区民族音乐为例,探讨在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如何才能在时代的更迭中得到传承,永不失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艺术底蕴与艺术价值。

一、理论层面

(一)理性看待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现代变迁

在甘孜藏区这片雪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传唱着弦子、锅庄、藏戏、山歌等古老的民族音乐[1]。而现在,随着音乐产业化的发展,甘孜藏区的民族音乐发生了许多变化,面对种种变化,出现了“推崇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流行化”与“反对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流行化”两种较为对立的态度。“推崇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流行化”一方认为少数民族本身就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着变化与转型,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与转型的传统艺术品种可谓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态方式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很多民俗活动也不再举行,与之有关的民族音乐也就逐渐消失了[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藏区民族音乐,应积极鼓励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在音乐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藏区民族音乐流行化发展让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更多人在传唱,更多人购买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产品,流行化使得民族音乐产生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从业者走上专业道路,民族音乐被更广泛流传,因此顺应藏族音乐流行化的诸多种种变化都是有利于藏区民族音乐传承的有益创新。而“反对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流行化”一方则认为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民族音乐的各种流行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破坏了传统民族音乐的这些“原汁原味”,是得不偿失的。

诚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立足点,也是事实和道理所在。但笔者认为应在这两种观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应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现代变迁。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实变化我们不能回避,传统民族音乐也绝不可能是“固执”地静止,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流行化”也好,“国际化”也罢,它都会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要尊重这种自然发展规律,尊重本身就是对民族音乐的一种适时保护[3],有了保护才能进一步谈传承。但是,我们也必须有原则,有底线的对待变化和创新,守住原则和底线实则就是引导甘孜藏区民族音乐在发展变迁中不能只顾“取悦”市场而脱离或破坏其艺术品种最显著的本质和特征。

(二)重视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

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还未成体系,当然成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单一;多数本土音乐家重视技艺技巧,轻视理论研究;本土理论研究水平不高等等。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理论研究与民族音乐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有什么关系吗?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规律发展,但一定不能脱离民族音乐的深厚理论基础。如果脱离了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味的迎合市场需求,民族音乐出现了怪异化发展的现象。在产业化发展的助推下,甘孜州的歌舞音响制品市场极大丰富起来。广大群众可以购买到许多本土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当然,大多数音像制品的制作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录制的作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较好的视听审美价值。但让人遗憾的是,其中也有一部分音像制品制作粗糙,音乐旋律、画面 (MV)简单拼凑,歌手演唱水平不高,甚者出现了稀奇古怪、哗众取宠的表演现象,完全丢失了民族音乐的艺术性,异化了甘孜藏区民族音乐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这说明在产业化过程中,民族音乐必然会逐渐形成自身发展的新规律,我们应充分重视对新规律的理论研究,“去糟粕,留精华”,有意识的引导民族音乐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丢失其核心的音乐特质和文化特质。

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除依托本土音乐家和本土专业团体外,还可依托高校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团队。在甘孜州,有一所名为四川民族学院的高校,以音乐舞蹈系为依托,建立了“康巴民族歌舞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包括甘孜州在内的康巴藏区民族音乐、民族歌舞,为本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践层面

(一)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

甘孜州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旅游资源非常之丰富,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目标。近年来,甘孜州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这为推广甘孜州民族文化提供了最现实最有效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众所周知,歌舞文化又往往是广大游客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将更多样的民族音乐植入本土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如在旅游景点增设游客可参与互动的民族歌舞表演项目,出售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同时还可以创作与本土民族音乐有关的文化产品,比如印制有“康定情歌”乐谱的明信片;制作能播放甘孜民族音乐的穿着藏装的卡通人偶等等。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建立了民族生态保护园或民俗文化村,我们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在甘孜州的旅游景区内修建民族音乐的生态展览馆,立体动态地呈现民族音乐的栖息之地,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保留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生态环境,使其最大程度不受外界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甘孜藏区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置身其中欣赏到原形原态,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4]。用这种打包推广的方式,依托旅游业深度发展促进民族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关注和参与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二)培养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

甘孜藏区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积淀,被誉为“歌舞的海洋”。在这片歌舞沃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职业音乐人。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其词作者就是甘孜州籍的著名音乐家阿金老师;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卓玛》的词曲作者也是甘孜州本土音乐人——真知老师和秋加措老师;目前最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是出生于甘孜州德格县的著名女歌手降央卓玛。但从总体来讲,能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本土音乐人还是为数不多的。近年来,甘孜州文化部门也日渐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于2013年挂牌了5个甘孜州文化名人沙龙及名人工作室,其中有一个音乐类名人工作室——秋加措音乐创作工作室[5],这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本土音乐人,改编或创作了许多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本土的文化单位和专业团体,还应下大力气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打造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

(三)传承甘孜藏区音乐类非遗文化

在民族音乐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借助市场经济的动力因素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大力保护、推广和传承本土音乐类非遗文化,是保护与传承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被列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甘孜藏区民族音乐有三项:川西藏族山歌、巴塘弦子和玛达咪山歌。这三项同时也被列为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顶毪衫歌、康定溜溜调、箍箍卦、德格劳动歌曲和格达弦子被列为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甘孜藏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文化,也是这片古老而神秘的雪域高原的精神溯源。无论民族音乐如何发展与变迁,我们都必须充分重视对它们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这有利于民族音乐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保留其“原汁原味”,不会因单一追求“流行化”、“通俗化”而失去民族音乐的特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为传承载体,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适时举办相关培训班,教授更多人了解、欣赏和演唱这些音乐,并选拔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从而产生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新一代传承人。还可在当地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开设有关甘孜州音乐类非遗文化的选修课程,拓展其传承渠道。

(四)打造品牌化的民族音乐精品

人民文化生活的繁荣也给民族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不少音乐家、舞蹈家联手影视导演,创作了很多以传统少数民族音乐歌舞为原型要素的大型歌舞剧目,特别是“印象”系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每一位到桂林游玩的游客都会到实地观看,对民族音乐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广泛赞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前文中提及的藏族流行歌曲《卓玛》可以说是近些年最具知名度的甘孜州原创音乐作品。《卓玛》最开始流行于网络,点击下载量非常大,后于2010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歌曲红极一时,但甘孜州的文化部门和本土音乐人在当时却没有顺势而为,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打造甘孜州的音乐品牌。当然,现在甘孜州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已经着手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大型民族歌舞表演《魅力甘孜》、《梦幻康巴》、《康定情歌》等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成为甘孜州歌舞文化的一张名片,但还需进一步下足功夫,完善作品,提炼精品,以便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

结 语

在产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甘孜藏区民族音乐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继承与创新要并重,扩大普通受众与培养专业人才要并重,保留艺术特质与创造经济效益要并重。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尽可能地调动有利因素,让民族音乐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上少留一些遗憾。

[1]格桑顿珠.浅谈藏族流行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J].民族音乐,2012年第2期,p54-55

[2]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p261-266

[3]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p10-20

[4]孙航.“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p11-14

[5]赵勇.甘孜藏族自治州音乐舞蹈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述略 [A].康巴研究 (第三辑)[C].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p512-521

猜你喜欢
甘孜甘孜州藏区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四川省甘孜州9个不同地理蝗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