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特点

2015-04-10 09:41郭黎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性心理性行为异性

王 元 郭黎岩

中国.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E-mail:wangyuan_li@163.com

13~18岁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生理发育、心理发育,尤其是道德心理尚未成熟,自我防御意识薄弱,性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拒腐蚀抗诱惑能力低下,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多元的价值取向,开放的网络信息刺激,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很容易引起性心理冲动、性心理偏差、性认知混乱、性道德失范、性行为越轨和性犯罪现象出现。13~18岁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这一时期性道德发展规律为高校、社会及家庭正确开展性道德教育奠定基础,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对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和作用,这一阶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个体将终生受益,反之亦然。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早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哈夫洛克·霭理士、克拉夫特·埃宾、马格纳斯·赫希菲尔德分别在性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性与性道德研究开始[1]。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金赛对美国人性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第一次大规模调查,其《金赛报告》首次批露了人类性行为和性观念状况;至20世纪末,世界关于性的规范的结构化调查、分析等性与性道德研究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大词典认为,性道德[2]是指两性关系和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衡量人们的性观念、性选择、性交往和性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标准;由于性本身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使性道德成为一种具有多方面内容、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刘电芝等人从性交行为道德观、边缘性行为道德观、独自性行为道德观及同性性行为道德观等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3]。我国未成年人性心理、性道德及性教育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有研究发现,至2009年,国内性心理研究58.78%集中于青少年[4],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性健康、性犯罪、性心理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先后出版了性哲学、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法学等专著,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开展了关于性的人权道德、性侵害与性犯罪、性文化与性行为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编著了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伦理学、性审美和性教育学等系列丛书;北京、上海、天津、长春、广西、贵州等地专家学者开展了性心理、性行为现状调查,探讨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性行为影响。

纵观国内外研究,性道德问题的研究集中于现象描述,缺乏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更鲜有涉及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性道德发展关键年龄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自编性道德问卷的基础上,开展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状况的研究,突出性道德发展的性别特点、年龄特点等,提出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尽可能全面描述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3 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共计530 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共计发放问卷530 份,回收有效问卷502 份(95%)。其中男生222人,女生280人。13岁学生65人,14岁学生93人,15岁学生75人,16岁学生88人,17岁学生95人,18岁学生86人。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性道德问卷》。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最终将性道德结构分为边缘性行为道德、过程性行为道德、目的性行为道德、性信息传播道德四个部分:边缘性行为道德是指两性在情感交流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和道德选择,体现在问卷里的题项包含面对学习时间写情书、传暧昧的纸条,在自习时间谈情说爱,炫耀收到的异性情书等道德情景时的道德选择;过程性行为道德即对过程性行为的道德心理,指的是异性青少年之间以亲昵动作、亲密接触等方式来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焦虑等行为中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目的性行为道德即对目的性行为的道德心理,是指探究13~18岁青少年对两性实质的性行为、性关系的道德容忍度和道德接受程度,主要针对婚前性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向;性信息传播道德即对性信息传播的道德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寻求性好奇、性知识的满足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媒体、社会环境、人为因素等传播媒介良莠不齐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困惑。问卷采用Likert 5 等级记分标准:①完全不符合;②基本不符合;③不确定;④基本符合;⑤完全符合。分别记1、2、3、4、5 分,其得分越高,表示其性道德程度越高。问卷的总解释率为47.47%,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9,各维度的Alpha 系数为0.742~0.772。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7.0 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的总体特点

研究表明,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的总体水平较好,其中,目的性行为道德>性信息传播道德>过程性行为道德>边缘性行为道德,见表1。

表1 青少年性道德各因素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2 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探究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s)

表2 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s)

注:* P <0.05,**P <0.01,***P <0.001,下同

维 度 男生(n=222) 女生(n=280)t 636过程性行为道德18.01±4.96 20.46±4.87 -5.510***目的性行为道德23.39±7.22 28.15±5.95 -7.847***性信息传播道德18.50±4.43 21.50±3.28 -8.372***总 分 78.11±16.70 89.66±14.36 -8.109边缘性行为道德18.22±4.24 19.54±3.73 -3.***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性道德的总体发展还是各个维度的性道德发展水平,男生得分均低于女生,男生性道德发展均比女生宽容和开放。

2.3 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性道德4 个维度也存在及其显著的年龄差异,并且在发展中除13~14岁青少年性道德得分呈上升趋势外,青少年性道德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显宽容和开放。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年龄之间性道德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情况,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由表4可知,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差异主要体现在14岁和17岁这两个年龄段上,14岁和17岁是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表3 13~18岁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s)

表3 13~18岁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s)

项 目 13岁(n=65)14岁(n=93)15岁(n=75)16岁(n=88)17岁(n=95)18岁(n=86)F边缘性行为道德 20.71±4.29 20.74±3.93 19.33±3.79 19.68±3.55 17.55±3.49 17.17±3.63 13.77***过程性行为道德 22.31±4.80 21.98±4.43 21.07±4.26 18.05±4.53 16.83±4.60 16.93±4.56 26.26***目的性行为道德 28.55±5.61 30.49±4.71 28.19±5.93 25.28±6.66 23.35±6.74 21.21±6.95 28.07***性信息传播道德 21.31±3.51 22.51±2.73 21.89±3.23 19.73±3.81 18.75±4.23 17.36±4.22 25.18***总 分 92.88±13.97 95.72±11.59 90.48±13.98 81.74±14.73 76.47±14.82 72.67±14.75 38.50***

表4 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发展的多重检验结果

图1 性道德发展的年龄趋势

图1 更直观地表现出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发展变化的年龄趋势。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直线发展趋势,13~14岁青少年性道德得分呈上升趋势,14岁以后性道德发展愈来愈宽容和开放,对性问题的理解呈现多元化,到16岁,性道德发展略有波动,至17岁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因此,可以说14岁是初中阶段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17岁是高中阶段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图2 青少年性道德四纬度发展曲线

图2 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13~18岁各年龄性道德四维度的发展变化与发展趋势,13~18岁学生边缘性行为道德发展呈现先平缓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14岁﹥13岁﹥15岁﹥16岁﹥17岁﹥18岁,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各年龄间皆存在显著差异;13~18岁学生过程性行为道德发展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表现为13岁﹥14岁﹥15岁﹥16岁﹥17岁﹥18岁,事后多重比较表明,13岁、14岁、15岁分别与16岁、17岁与18岁存在显著差异,13~15岁以及17~18岁各年龄段内年龄差异不显著;13~18岁学生目的性行为道德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14岁﹥13岁﹥15岁﹥16岁﹥17岁﹥18岁,事后多重比较表明,除13岁与14岁、13岁与15岁外,其它年龄间皆存在显著差异;13~18岁学生性信息传播道德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14岁﹥13岁﹥15岁﹥16岁﹥17岁﹥18岁,事后多重比较表明,除13岁与15岁外,其它年龄间皆存在显著差异。这其中,目的性行为道德发展在各个年龄得分均为最高,其它三个因素得分比较相近,但依然在不同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 讨 论

3.1 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的总体特点

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总体水平较好,其中目的性行为道德得分>性信息传播道德得分>过程性行为道德得分>边缘性行为道德得分,究其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性与文化观念紧密相连。瑞斯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假设,文化观念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性和什么是错误的性。在中国传统性道德观熏染下的社会氛围总体上依然要求青少年对性问题的严谨和保守,作为一个尊理重道的古老民族,其道德的制约和规范依然影响青少年个体的生命成长。

其二,13~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青少年,随之而来的性心理发展,性意识觉醒、性幻想、性梦发生、性冲动出现,在度过少年末期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后,两性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以及性本能的吸引,使两性合作、交流与学习时,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异性之间有一些自然的感情留露,无需道德的过分约束和控制,因而其道德得分并不是很高。但如若两性相处把握不好“度”,出现各种方式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就会破坏两性相处的优势,干扰正常的学习秩序与学习心情,对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目的性行为现象和过程性行为现象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比较严格,其道德心理整体发展要高于对边缘性行为现象的道德心理发展。

其三,中学时期是个体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关乎个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大事的中考、高考也在这一时期,在这种强有力的学习压力下,青少年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学习在大多数学生的心中是这一年龄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而且“两点一线”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与外界不良信息接触的机会,因此性信息传播道德得分相对要高一些。

3.2 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青少年性道德心理无论总体发展还是各因素结构的道德得分,女性均高于男性,男性均比女性更为开放和主动。此结果与常向东对初中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一致[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沟通理论家们相信媒体有3 种类型的影响(Brown,2001):教化,人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且认为他们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看到的反映了在我们的文化中真正发生的事件的主流;价值预设,媒体以他们关注的视角影响我们关注的问题;社会学习,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可能会呈现我们模仿学习的榜样角色。对于男生,他们的性别特点及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们接触和接受这些媒体信息的机会和能力大于女生,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传递的微妙信息以及社会发生的微妙变化的影响。

其二,达尔文的“性选择”观点(Gangestad Thornhill)认为,在多数物种中,雄性为他们与雌性交配的权利而竞争,但对于雌性来讲,他们更喜欢与特定的雄性交配,并拒绝其他的雄性。因此,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有吸引力的一面,在与异性交往中,其情感表达和行为举止也更为开放和主动,而女生则多为含蓄、专一。

其三,尽管女生发育早于男生,但是主流社会对男女性态度的“双重标准”影响了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接纳性行为的可能。所谓“双重标准”,也就是说社会接受男性发生婚前性行为,但不接受女性发生婚前性行为,当男女青少年面对和处理异性交往的诸多敏感话题时,青少年通过父母、老师及各种媒体了解、学习、领会的社会文化赋予的“双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

3.3 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

研究发现,13~18岁性道德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14岁是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和转折时期,14岁以后性道德发展愈来愈宽容和开放,对性问题的理解呈现多元化,到16岁,性道德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因此,可以说14岁是初中生性道德发展的转折期,16岁则是高中生性道德发展的转折期。究其原因,可以从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道德心理发展等3 方面进行阐释。

其一,13、14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科尔伯格道的发展的第2 阶段或第2、3 阶段之间,这一道德阶段更多的关注自身,关注行为是否工具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可能满足他人的需要,这一阶段他们更多的表现为注重的是自身生理发育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心理发展的经历和体验;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道德阶段的提高,青少年更多的受到同伴压力、同伴认同、社会规范等制约,这些因素影响青少年性道德的发展趋势及青少年性道德的总体发展水平。

其二,13岁正是生理发育成熟的关键年龄和特殊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女孩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13岁,男孩首次遗精年龄平均为14.5岁。青少年性征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女孩在乳房发育,隆起时,会出现局促不安和羞怯心理,害怕别人关注。月经初潮的出现,产生恐惧,羞怯不安的心理。男孩在首次遗精时往往产生一种害怕、恐惧的不适应心理。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防御能力强,异性之间变得十分“敏感”和“谨慎”,对性问题的道德要求很高;16岁以后,进入生理发育的“适应期”,青少年对身体的变化已能坦然处之,但随着性机能的成熟,一方面,“成人感”产生,青少年表现出摆脱成人的庇护、摆脱成人对他们的管教与约束等独立行为,要求获得与成人享受的同等地位,进入“心理断乳”期;另一方面,性意识开始觉醒,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产生了彼此接触的愿望和需要,异性之间有了“难以言传”的感觉,在性的问题上趋于稳定的同时更为开放和宽容。

其三,根据本研究中性道德发展阶段及关键年龄的确定,这一时期青少年性心理发展可分为3 个部分,这3 个性心理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性道德发展的年龄差异:第1 阶段,异性疏远期。13、14岁,正值青春初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青少年心理上有了较为清晰的男女界限,男女同学之间开始有意识地互相排斥、互相抵触,这种对异性否定倾向是性意识萌发的一种暂时的表现。男女生朦朦胧胧的性意识开始潜入心底,刚刚苏醒的性意识对性的差别表现极端敏感,害怕内心的秘密被人知道,也怕与异性稍有接触会引起同学们的嘲弄和窃笑,因此采取一种抵御的措施-彼此疏远的方式来表现两性关系,异性之间刻意保持距离,表面上看,道德标准十分严格,道德自制力、约束力强,但青少年的内心仍然萌生接近和向往异性的愿望,只在表面上“划清界限”。这种暂时疏远的心理是由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情感的“闭锁性”特点所致;第2 阶段,异性吸引期。14岁后期至16岁,随着生理机能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青少年对性意识有了新的体验;另一方面逐渐摆脱心理上的闭锁状态,彼此之间希望了解、接触并互怀好感,出现了互相吸引与亲近的表现。这个时期男女同学喜欢与异性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运动、旅游等,设法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以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例如,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出兴奋、自夸、勇敢、潇洒、大方、逞能等行为举动;女生在男生面前表现出温柔、端庄、羞怯、腼腆等神态,甚至双方出现你打我一下,我回你一拳,追追打打,搞点“小恶作剧”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彼此满足异性好感的需要,这是青春期性意识的自然表露,也是青春期亢奋状态的正常反应。性道德变得宽松和自由,性道德标准降低,青少年性意识逐渐成熟;第3 阶段,异性交往期。16岁后期,顺利渡过心理冲击和反叛的“狂风暴雨”的青少年迈入高中生活,性心理发展开始趋于稳定,并且随着性的成熟以及对性的理解和认同,男女青少年对异性的关注、好感和爱慕逐渐过渡到彼此愿意接近和交往阶段,在交往中体验愉快、舒畅、彼此互相触动的情感。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不仅存在感情上的自然吸引,也有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需要。这种高尚的友谊和纯真的感情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它使青少年前进有动力,情感有寄托,心理能平衡。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依田新教授说:“对高尚异性的向往,正是培养自己高尚性格的原动力。”因此,这一时期,性道德发展趋于平缓,一方面青少年对一些传纸条、一定范围内的亲密接触等行为,更为宽容和理解,性道德尺度更为宽泛,另一方面个别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易产生偏差,无视性道德的行为约束力作用,出现性行为的偏离和越轨行为,性道德发展得分最低。

[1](美)珍妮特·S·海德,约翰·D·德拉马特.人类的性存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6-26

[2]贾云希.应用心理学词典[M].广西:广西出版社,1993:36-36

[3]胥兴春,刘电芝,黄秀锋,等.大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观发展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33-335

[4]郭少云,王玲,王海彬.改革开放后国内性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1019-1021

[5]常向东.初中生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35-1236

猜你喜欢
性心理性行为异性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异性组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异性齿轮大赏
浅谈青少年性心理网络色情问题凌浩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