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花都头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

2015-04-10 21:14刘秋静
山西农经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建设

□刘秋静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刘秋静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我国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自然、独立的社会单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古文化在流逝的同时,其所富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它成为旅游业的宠儿。然而,在探求古村落文化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古村落文化原始风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成了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发展

本文DOI编码:10.16675/j.cnki.cn14-1065/f.2015.06.073

1 塱头古村落简况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南面2km处。村立于湖边的小岗上,小岗上长满了朗草,故名塱头。塱头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东、塱中社左右阔约210米,塱西社左右阔约170米。塱头村独姓黄,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今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迁至此立村,距今已有648年的历史,现人口3 000余人。全村孕育出较多的功名人物,共有15个进士、10个举人和15个秀才,是名符其实的“进士村”,流传着“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七子五登科”“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等故事。至今仍保留古建筑388座,34间书室、书舍,17座炮楼,18条古巷,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氏祖祠、谷诒公书室、乡贤栎坡公祠、友兰公祠、渔隐公祠、留耕公祠等,以及历史悠久的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2006年塱头古村被评为“最佳历史古村”;2008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10年被评为“广州特色古村落”授予“广东古村落文化(广府村落)保护基地”;2011年被评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保护重点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古村及“中国楹联文化古村”;2013年11月份入选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2014年四月初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继番禺大岭村之后广州第二条获得此国家级殊荣的古村落。

2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古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2.1塱头“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古文化面临流失

古村落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是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和文化元素,它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从中孕育而出的古村落文化必然带上了农耕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然而,随着现代文明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塱头古村文化保护主体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举家迁往新村,剩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文化保护呈现“无人”保护的状态;加之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徒留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部分古建筑破损严重,外墙倒塌、屋脊断裂、杂草丛生;“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天然社会连接纽带正在不可避免地瓦解”;人口外流,对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传统工艺、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等缺少关注和继承,前景堪忧;一些具有考究价值的古建筑构件、珍贵历史文物由于缺乏人员管理而文化流失。长远来看,将不利于塱头古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保护。

2.2忽视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古村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示了中国与传统建筑艺术、原始空间形态和传统民俗风情,是我们文化的渊源与根基。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遗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塱头的开发应该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方面进行。但当前众多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往往只停留在古建筑,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没有足够重视。塱头村除了有以黄氏宗祠、渔隐公祠、谷诒书室等大型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以珐琅彩、灰塑代表的民间工艺,以飘香鱼酱、南乳焖猪肉、豉汁焖牛仔肉为代表的民间美食,还有元宵投灯节和芋头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而今人去楼空,只有在大型节日的时候才能重新绽放它的光彩。

2.3保护经费不够,难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塱头古村的建筑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代,年代久远,历经风吹雨淋,需要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缮。而保护经费的匮乏,一直制约着塱头古村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严重的还影响了保护应急机制的建立,一旦发生不可预料的事件,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4追新求异,无序开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新与旧的矛盾日益重要。“发挥即是破坏”似乎是个文化怪圈,塱头古村由于长期缺乏发展,才免受大兴土木的悲惨后果。从古村落的发展模式来看,塱头古村落以其文化遗产走旅游开发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各种荣誉铺天盖地的卷来,塱头村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加上一些村民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导致塱头村古建筑群破坏加剧。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进行修缮的古建筑改用现代建筑材料,破坏了建筑的完整性。“比如使用琉璃瓦、新添耐磨砖、新装防盗门、青石板路面铺设水泥、门框贴上彩釉砖。在农用电网改造中,古建筑构件成为钉线码的最佳位置;最大的宗祠—黄氏宗祠被改建为学校”。

3 塱头古村落文化开发利用的途径

3.1加强古村落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增强保护意识

古村落保护应该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当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4],深化明确各部门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避免交叉管理、职能分散的管理体制;地方立法机关应加强保护性立法,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和办法;主流媒体应贯彻落实舆论引导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注重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5]的保护机制,吸收公众参与规划,对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如此可以保障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提高破坏古村落文化的违法成本,有效的遏制各种破坏活动和过度开发行为。

3.2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

在古村落文化保护开发中,应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以政府主导、专家规划,尽快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在规划下来之前,对塱头古村的建筑进行完整性维护,忌大兴土木、粗放式开发。强化塱头古村落保护的领导集体建设,成立塱头村专门的古村落管理机构,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具体工作。申请国家文物保护经费的同时,接受民间捐赠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形成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体系,并进一步积极探索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古村落文化保护不仅依靠组织,还要紧密联系群众,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提升古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和吸引个人参与到文化保护的行动中。

3.3重视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塱头村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做好全面普查工作,对文化遗产进行登记、建档。逐步建立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建筑实行分级保护,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进行管理,追踪文物的微量变化情况;严格审批建设改造等项目,约束村民无序的建设行为;加强古建筑保护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修缮维修施工队的资格审批,严格准入原则;努力挖掘古村落特有的节日文化。通过带有塱头村特色的传统节日、仪式活动,展示塱头历史、民俗、信仰和观念,展示塱头鲜活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情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古村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具有塱头特色的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工作,保护、奖励古村落民间艺术人才。

3.4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旅游资源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塱头要发展,历史文脉要延续,旅游开发是必经之路。新农村建设下必须保持古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塱头村内水系密布,颇具岭南水乡特色。水塘里的荷花更为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存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特色的农家美食更彰显着古村深厚的文化韵味。对塱头开发的时候可以进一步结合这部分的资源,即在保持岭南特色基础上,开展古村游、生态游、农家乐、古民居留宿等体验式旅游;提倡区域联合。花都区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称,拥有洪秀全故居、香草世界、九龙湖度假村、红山村等著名旅游景点。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近的可以与茶塘古村、藏书院村、三华古村组成一条古村落旅游路线,增强旅游规模和旅游容量,一方面拓宽客源市场,增加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构成花都区一张特有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名片。

[1]塱头古村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4900882.htm

[2]刘歆,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4-88.

[3]贺安.亟待保护的花都古村落——塱头村[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3):9-11.

[4]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周乾松.古村落保护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3-09-21005.

[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3-01-29003.

1004-7026(2015)06-0117-02中国图书分类号:G03

A

本论文为广东培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社会实践项目、2012年度“花都新农村建设”系列调研项目。

刘秋静(1993—),女,广东汕尾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老师:李慧(1979—),女,河北邯郸人,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高校思政教育等。

猜你喜欢
古村落文化遗产建设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