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5-04-11 07:36李东玉
河北农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孢子囊染病晚疫病

李东玉

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比较严重两种病害,由于两种病害名称相近,症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往往在防治上陷入误区。因此正确识别早晚疫病,对马铃薯种植户及农业技术人员指导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原菌不同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由半知菌纲链格孢属茄链格孢引起的。

马铃薯晚疫病由鞭毛菌亚门致病疫霉引起的。

二、症状不同

早疫病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植株成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晚疫病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三、传播途径

早疫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四、发病条件

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晚疫病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并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五、防治方法

早疫病防治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多宁(硫酸铜钙)可湿性微粒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晚疫病防治

(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4)化学防治。喷洒77多宁(硫酸铜钙)600倍液、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龙灯乐清(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疫霜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以上不同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猜你喜欢
孢子囊染病晚疫病
偶感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爱 情
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