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及国企青工思想道德情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015-04-11 04:18赖明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青年工人思想道德群体

赖明谷,程 欢

(1.上饶师范学院 高教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1;2.南昌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青年农民工及国企青工思想道德情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赖明谷1,程 欢2

(1.上饶师范学院 高教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1;2.南昌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青年即未来”,在当今这样一个深刻转型的社会里,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脉动”和道德情感状况十分必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最让人耽心的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思想道德情感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生活单调孤寂,对社会有着较深的埋怨心理,容易铤而走险。国企青年工人虽然思想心态比较阳光,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过于追求物质和自我,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存在着灰化和矮化的趋势。

青年农民工; 国企青年工人; 思想道德情感

一、引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即未来”——青少年和青年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自古至今有着许多的名言哲语,更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每一代青少年的成长都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如何发展,也决定于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情况。所以从古希腊的统治者到今天的各国执政者,从孔夫子到梁启超,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对青少年的培养极为重视。毛泽东著名的“太阳”说,激励着几代中国青少年;邓小平的“大教育”观,将未来寄托于青少年;江泽民就如何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路径,他指出“要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现象,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1]。胡锦涛在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展望未来之路时,着重阐述了青少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伟大作用。习近平说:“青年是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P167)“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3],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矛盾不断凸显,在这样一个“风尖浪口”,如果不认真关注青年,不真实地了解和把握青年思想的脉动、道德的情况,那就真正看不到未来,又遑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和青年工作。为此,不少机构近年来都对青少年和青年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过调查研究,如共青团系统、教育行政系统、青少年研究系统都有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呈报和发表,为党和国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道德培养工作提供了不少好的依据和建议。

但必须承认,许多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有的调研报告过于“脸谱化”;有的则是报喜不报忧;大部分调查问卷都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研究论文要么理论性过强,实证性不足;要么是“小众化”的个案研究;要么是做数据的“组合”游戏。基于此,本课题欲有所突破。首先,笔者进行的是一次综合性调查,涉及(1)青少年学生群体,包括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学生;(2)农村青年群体,问卷设计主要针对青年农民工;(3)企业青年群体,所选择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青年群体,他们更具有代表性。其次,笔者对问卷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生活化”“时代化”和“草根化”,避免大而空和泛政治化情况的出现。再次,笔者努力做到研究的深入与细致,从调查与研究的准备到成果的形成历时2年多时间,而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研究而研究。

二、方法与数据

1.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因课题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不同青少年群体”思想道德问题,所以在调查中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学生青少年群体”“农村打工青年群体”和“国有企业青年群体”三个类型。对学生青少年群体具体分成三个层次,即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已经形成前期成果[4],因此本文主要涉及另外两个群体。

对“农村打工青年群体”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3份,其中西北地区40份(有效问卷37份);中部地区40份(有效问卷37份);东北地区43份;西北地区40份;西南地区40份(有效问卷39份),样本统计总数196份。对“国有企业青年群体”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54份,其中江西省85份(有效问卷83份),湖北省71份,样本统计154份。

2.问卷设计

本课题针对调查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设计了三类共6种调查问卷。对“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设计,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的现实——除在校就读的以外,95%的青年都外出打工,问卷切入青年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现状,从他们的安全感、生活目标、人生向往等着手,以期把握他们的思想道德的“脉搏”,并了解社会对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点,从中掌握其思想道德的真实情况,以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问卷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和文字题三个层次,从易到难,由浅而深,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想法,生动而理性。对“国有企业青年”的问卷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了解当代青年工人的思想状态;二是把握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三是看他们对自我和社会道德的认知情况。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当代青年工人的现实生活、思想状况和一些社会热点及其道德问题。

3.样本选择

考虑到中国的农村“南北东西中”差别比较大,所以对青年农民工思想道德问题的问卷调查布点分别选择了西北地区的新疆、中部地区的江西、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西南地区的云南和贵州。这些样本地区是农村外出务工分布的集中地方,得益于笔者研究团队中的本科学生调查队。而对“国有企业青年”的问卷调查样点选择,主要考虑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进行,分别选择了湖北襄樊某国有大型企业和江西南昌某国有企业,两个样本都具有代表性。

4.数据处理

对所回收的全部问卷进行审核,在回答问卷时,如果信息缺位,或超过本研究年龄的,或者个别题目没有回答的,都作为缺失值,不参与有关统计分析。剔除无效数据后,采取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青年农民工”思想道德情感情况

中国有9亿多农村居民,其中有2亿多在城市务工的青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事关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与中国的未来。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外出务工常常出于一种无奈,对人生有着诸多的忧虑。

1.生活所迫,外出打工——有无奈,有向往

在一般人认为,那么多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其实大多数农村青年是迫于生计而选择离开故土,踏上去往城市打工的人生旅途。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迫于父母压力的占7.14%;不想呆在农村的占21.94%;向往新生活的占25.51%;为了赚钱和生存的占45.4%。

青年农民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最大牵挂就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临别家门交待最多的是“出门在外注意身体”,占55.10%;嘱咐听领导话的占6.63%;嘱咐找个男(女)朋友的占7.14%;嘱咐学本事多赚钱的占31.13%。

他们向往的是“能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能有更好的收入”,这两项合起来达到68.36%,而非城里人想象的“长期呆在城市”。希望能长期呆在城市,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占20.92%;更好的经济收入的占31.12%;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占37.24%。

这些数据说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被迫“背井离乡”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的是能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子女有着深深的感情牵挂。所以搞好新型城镇建设迫在眉睫,如果农村能够发展多种经济实体,他们还是愿意“返乡从业”的。

2.安全无保障,孤单寂寞相伴——缺乏归属感

在陌生的城市,青年农民工最怕的是:领导责怪占18.37%;枯燥的业余生活占26.02%;随时让你下岗占26.53%;没有朋友交往占29.08%。

他们最不习惯的城里生活不是人们想象的“过分讲卫生”,而是这些事情:一切由钱决定事情的占24.49%;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占32.65%;人的自私自利的占32.650%;过分讲卫生的占10.20%。

他们的业余生活寂寞而无聊,将时间花在打牌、聊天上的占37.24%;看书、学习的占5.43%;上街逛的占19.31%;上网、看电视(影) 的占38.02%。

他们赚了工资以后,主要是寄回家或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会用于继续教育、提升能力。其中,把钱寄回家的占53.06%;购买衣服、鞋等的占16.90%;用于继续教育的占10.01%;吃喝交友的占20.03%。

在青年农民工的道德情感世界里,一方面坚守在城市的艰苦岗位上,“坚硬”而缺乏明亮的生活底色,辛苦赚钱并把钱寄回家成为人生的主要追求;另一方面虽然身在城市里,但城市似乎只能成为他们人生的彼岸。

3.传统道德言行渐行渐远,新的道德观念远未形成——他们成为一群道德的边缘人

青年农民工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里“人”。知道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的占51.75%;主动给父母亲人打电话问寒问暖的占20.01%;接父母到城市玩过的占1.85%,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占10.60%;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占15.70%。

虽然还知道尊老爱幼,但与“老”山水相隔,与“幼”天各一方;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但缺乏尊老爱幼的行动,市民的道德观念的阳光雨露并未洒向这一群共和国的公民,他们成为道德边缘人。

4.缺乏关心也少关爱他人——失却的心灵“鸡汤”

因为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年都在民营或私有企业工作,这些企业对青年的关心是不够的。在调查的企业中,有图书阅览室的占31.12%;有青年活动中心的占22.69%;有青年组织的占15.20%;有人关心他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问题的占30.99%。

同时,这些企业组织也缺乏对他们思想道德成长的更多教育与引导。调查的打工青年中,给灾区捐过钱的占30.04%;参加过集体活动的占20.45%;帮助过受欺负的人的占25.15%;有过志愿献血行为的占24.36%。

缺乏关心是机制体制的缺失;少关爱他人,是因为他们更需要关爱。失却的心灵“鸡汤”由谁来弥补?青年农民工思想道德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5.真切的期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农村在外务工的青年最渴望的是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和同等的“国民待遇”问题,希望解决子女就学问题的占38.27%;解决户籍问题的占11.32%;与城里人一样同工同酬的占41.01%;解决住房问题的占9.40%。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在我们进行的开放问答问题中,拖欠工资、安全保障、物价过高、减少歧视、医疗卫生、购票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跃然纸上,呈现出了农村务工青年的内心期望!

(二)“国有企业青年”思想道德情感情况

国有企业是提升我国国民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国企青年的思想道德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其思想道德总体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过于关注自我、少国家和社会意识等思想状况。

1.当前最关心的事——薪酬第一

希望加薪的占65.43%;希望解决住房问题的占14.29%;希望提高技术能力的占16.23%;希望参加继续教育的占4.05%。

这说明国企青年的工资待遇不高,已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住房问题主要依靠父母,提高技术能力抱无所谓态度,“参加继续教育”选择的人不多,一方面说明当今的青年工人已有足够的文凭,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动力。

2.最看不惯的社会现象——腐败问题

看不惯官二代、富二代的占13.64%;看不惯一切向钱看的占6.49%;看不惯领导做表面文章的占24.68%;看不惯腐败问题的占55.19%。

调查结果表明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人人都要痛打的“落水狗”,同时也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金钱的追求在当今已经习以为常,成为他们无所谓的选择,这说明当前青年工人缺乏理想追求。

3.最向往的生活是工作稳定、收入满意——专注自我

最向往工作稳定、收入满意的占72.73%;最向往家庭和谐的占18.18%;最向往与友人相聚的占3.89%;最向往找到意中人的占5.20%。

在这四个选项中,工作稳定收入满意所占比例最高,说明当代青工自我意识强;而对家庭、朋友与爱情抱很一般的态度,特别是友谊观念极为淡薄。

4.了解与掌握相关道德问题——道德认识水平较高

在接受调查的工人中,回答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占70.13%;知道公德与私德的关系的占48.70%;知道什么是职业道德的占69.48%;知道什么是家庭美德的占54.55%。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青工们对什么是道德及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还是比较了解与掌握的,但对什么是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了解者不到一半。可见,对于道德知识教育仍然有待于加强。

5.思想道德行为表现——乐于助人

向灾区捐过款的占83.13%;看见别人发生意外出手帮助过的占56.49%;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占33.42%;参加过学雷锋活动的占37.105%。

有83.13%的青工向灾区捐过款,因为这项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不是由单位组织进行,而靠个人自觉行为的如“看见别人发生意外”出手相帮的也达到56.49%,说明当代青工思想道德素质是较高的。

6.对未来的愿景——国富家和

希望国家不断富强的占83.77%;希望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的占61.69%;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占52.60%;希望社会和家庭和谐的占69.48%。

国有企业青年与农村打工青年相比,他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思想心态是阳光的。

7.对企业思想工作的看法——缺乏活力

在问及单位关心青年人成长情况时,认为有青年组织,能经常性开展活动的只有30.52%;有领导经常关心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和情感问题的也只有44.81%;领导只关心生产效益的则高达53.25%;领导对青工什么也不关心的也有18.18%。可见今天的国企对青年工人的思想道德成长问题是不够重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问及青工们的业余生活主要做些什么时,高达74.02%的人选择了“上网、看电视(影)”;42.86%的在家陪父母、长辈;38.31%的人找朋友喝酒聊天。尽管有61.04%的人选择“最感兴趣做的事”是“学技术增长才干”,但利用业余时间会看书、学习的只有42.21%。国企工人是我们党两个先锋队最重要的一支,青年工人的成长事关党的大局、国之大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农民工的思想道德问题最为突出,他们缺少关心,缺乏有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处于社会的边缘,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在艰辛的工作中、孤寂的生活中、复杂的人际中和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中迷失自己,并产生埋怨社会的心理态势,甚至铤而走险。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设法逐步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2.国有企业青年本应是社会积极向上和引领发展的中坚,但由于当今的国有企业以追求市场效益为最大“公约数”,虽然青工们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青年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简单化,结果造成他们过多追求个人的物质待遇,社会责任、社会正义和理想追求矮化和灰化。这些都应该引起各级党团组织的警醒和重视。

3.结合本课题之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要大大好于农村在外务工青年以及国有企业青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人们对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偏颇”看法——一些调查过于讲究“正面效应”,研究的结论往往是报喜不报忧;而有一些又过于讲究“找问题”,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问题成堆”。当前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总体是成功的,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度都较高,社会公德行为表现良好,道德效果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学校德育衔接性差,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喜忧参半,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基于以上的结论以及本课题的其他相关研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各级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1.在青年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上,首先要提高认识程度。相对于青少年学生等群体来说,这一群体是最被忽视的,他们常常处于“爹不管,娘不疼”的“尴尬”境地——回到家乡是“城里人”,回到城里是“农村人”。这个2亿多的“流动人群”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如果一直缺乏有关机构和组织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自然生长”,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党和政府一定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有所作为。其次,要通过调研和试点,逐步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这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思想道德上的健康成长,共享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没有专门性的法律和法规之前,可以修订和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工会法》,强制性要求所有企业都要有组织、有场所和创造条件地保证他们的公民地位和有利于其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环境。再次,各级共青团等青年组织和工会组织要有意识地将工作重点和重心下移到他们这一群体,以企业组织形式和社区工作模式去关心他们、引导和教育他们,使这个群体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家”和“幸福之地”。

2.在国有企业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上,首先要正确定位。青年工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定位,做好青年工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为未来“奠基”。其次,要根据当代青年工人的特点,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体制机制,引导他们既要“低头看路”——增长本领干好工作,为企业、为自己、为家庭创造效益和财富;也要“抬头看天”——树立远大理想,使这一有着较高学历和素质的青年群体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再次,要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在精神,通过大众化、普及化教育,根植进当代青年工人的心灵中去,伴随着他们的人生一起成长。

3.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首先,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切忌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空、泛、全”式教育,要设计出一整套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接受能力的科学方法来,使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真正随着他们年龄一起“成长”。其次,要注重知行合一,切忌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知行合一”既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国际上许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成功做法,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深刻,使思想道德教育“植入”人的心灵。如美国等国家推行的“社区服务”教育、日本等国家进行的“体验式”教育和我们国家正在兴起的“志愿者服务”等都是值得肯定和总结推广的。再次,要注意建构相互衔接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忌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哨。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长期的浸染,这个“浸染”的过程,就在于一级一级学校的不断“渗透”和“积淀”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只有建构起一级级符合儿童、少年和青年生理和心理以及思想接受能力的“宝塔”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才能“养成”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到教育的过程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3] 胡锦涛.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N]. 人民日报,2010-09-30(01).[4] 赖明谷.道德教育的加法原理及其应用研究——基于江西不同层类学校调研数据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5):7-10,40.

[责任编辑 邱忠善]

A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Eth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Young Migrants and Young Worker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LAI Ming-gu1,CHENG Huan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2. School of Education,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China)

“The youth stand for a nation’s future and hope.” Thus, it’s necessary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know profoundly about their ideological “pulse” and their ethical and emotional situations in today’s transitional society.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biggest cause for concern is the ideological, eth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rural young migrants because they lack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belonging, usually lead a lonely and dull life, have deep complaints about society and are likely to rush into danger. Meanwhile, young worker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have a sunny psychology and are hopeful of the future, but they pursue materials and self-esteem too much, and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ursuit of ideals tend to be lessened and dwarfed.

young migrants; young work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deological, eth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2015-07-02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JY59)

赖明谷(1961-),男,江西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当代社会问题等。E-mail:lmg1961@163.com

G41

A

1004-2237(2015)04-0107-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22

猜你喜欢
青年工人思想道德群体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抓小偷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