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时代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高校图情工作策应

2015-04-11 04:18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微阅读图情后现代主义

毛 汉 玉

(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西 上饶 334001)



“微阅读”时代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高校图情工作策应

毛 汉 玉

(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西 上饶 334001)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从源流上对“微阅读”时代的阅读方式作了特征归纳,对碎片化、浅近性、实用性阅读的成因作了形而上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对“微阅读”时代的高校图情工作的理念定位和服务改进作一探讨。

后现代主义; “微阅读”; 高校图情工作

后现代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我们了解它的大致内涵是“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它源于现代主义却又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是一种“非现代”“反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同时也是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思索与反应。后现代对文本、表征、符号的解读上持相对主义,在文化上反对本质还原与中心主义,否认整体性和同一性,从个人角度解构统一的道德、真理、权威,反对约定俗成的、连贯的、权威的解读与发布。个人信仰的形成与评判完全基于个体的经验体验而不是环境的灌输。所以,在后现代的今天,追求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多层面解释的可能性,追求无中心意识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已成了微时代阅读的一种时尚。

“微”改变着我们这一时代与时代中的每一个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化分工与合作的精细化,竞争的压力带来生活节奏的加速,将我们每人的空余时间分解成碎片。在微阅读语境下,追求简短、便捷、轻松的阅读方式变成了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在这个阅读媒质从传统的纸张、电视、电影嬗变到网络、数字化媒质的时代里,高科技力量炮制出的符号化、复制化、信息化的文化因素基本压倒了自然的因素,于是,“微阅读”时代应运而生。“微阅读”是指互联网与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一种短消息、网文和短小文体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国民阅读调查数字显示:2013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是50.1%,比2012年增长9.8%。[1]早在2012年,手机就已经成了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2]。“微阅读”的阅读实践已经给人们特别是广大大学生群体带来冲击及深远影响。

为此,探究“微阅读”时代的特征及阅读心理,在这一场阅读方式的革命中,不但能固旧培新,同时也能指明瑕疵,引导阅读,给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情工作带来理念与服务的更新或启示。

一、“微阅读”时代的后现代主义阅读特征

1.娱乐趣味性相生相伴的碎片化阅读

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对游戏趣味性的追求。在解构的前提下,人们的心里想着去突破对传统道德与规范的恪守,同时认为政治党派只是基于暂时的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从而漠视意识形态。后现代时期的人们喜欢标新立异、求新求变、喜新厌旧的心理,本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是一种伪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怎样能快速满足情感需要,手机及电脑等各种新兴网络媒体提供了这种可能。现实的交流改为网上的互动。阅读与观赏不再有时空的限制,短时的刷屏可了却无聊的苦闷。“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上课看‘人人’,路上淘商城”已成了部分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华中师大相关课题组2013年在部分高校的调查显示,80.8%在校生使用的是可上网的智能手机,47%的学生表示手机不能片刻离身,否则会很痛苦。[3]碎片化和即时性阅读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感情的诉求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脱胎于去中心主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浅近性阅读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中,真理、道德被认为不是先天存在的形式,而是一种人造物。道德之德、真理之真,只是“信念”问题,这就将道德、真理纳入了非理性范畴。其实仔细考量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它也不是笼统反对基础主义,否认整体性和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只是设立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对大一统道德,不是不讲真理,而是设立真理的多元化可能。所以将后现代主义就此认定为绝对的虚无主义也不免偏颇。但反对中心、看重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消解理性和现代性,这一特征是相当明显的。

鉴于此,在后现代主义视域里,文本没有本质意义,不具普遍性、同一性,只有相对性,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后现代主义主张从个人的、情境的、文化的,抑或是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来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这样,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约定俗成必然让位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误读”。快餐式、跳跃式阅读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大行其道,当一个热点话题尚未究其理时,马上又被另一话题所替代。思维的深度广度在“微阅读”中成了奢侈品,价值标准、理想道德、家国情怀不免淡化、模糊。微时代中的“微阅读”,将“知识分子”悄然变成了“知道分子”。“知识分子”与草根之间文化水平趋于平衡,很容易形成市俗化的社会大众文化。

3.实用主义“真理观”捎带而来的实用性阅读

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和基础不是先天的,它的意义和本质存在于人们对它的阅读、解释的过程中。所以实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较受尊崇,在后现代主义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哲理判断一定程度上让位于价值判断,体现为折中主义(凭在价值、目的方面的达成程度)。而知识产生的源泉在于销售,知识不以自身为目的,只为销售而生产。知识就是一种商品。

所以在“微阅读”时代,现代主义文本中的对乌托邦理想、终极真理追求的主题,已让位于后现代主义中的放弃深度、不究意义,只追求语言快感。纵深消失、历史感消失、文本的启智与激扬功能弱化,迎合商品目的,追求点击率和排名榜成了作者的本能。在高校图书馆,安心阅读那些“探社会万象、究天地之理、穷古今之变”类文本的学子如今能有几人?那些提前占位,埋头苦读,聚精会神的学生,很多是为考试、考级、考研、考编而发奋用功。大学有安静的课桌,但已少有爱思辨的学子了。

二、高校图情工作策应

后现代主义被人诟病的一大弱点就是将非理性置于理性和理论之上。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了与成长过程相应的知识储备,才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展开正常的社会实践。将非理性因素提高到首位,很容易误导青年游戏人生,扭曲信仰,从而导致失败人生。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微阅读”,虽然因其短时快速阅读,能接受众多信息,有满足大众紧张生活节奏条件下新奇、浅显和娱乐趣味的阅读心态的功能,但另一面,这种浅近的、碎片的、实用的、只供消遣的阅读,往大的方面说,不利于培养整个民族思辨习惯、深度学习风气的形成,对个人来说,零碎和简短的阅读,不但提升不了知识品位和储备,还容易荒废时光,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发展。

为此,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高校图情工作需调整工作理念,与时俱进,及时作出策应。

1.设立图书馆网络阅读公众平台,推广严肃读物的阅读导航

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做法,可以将图书馆中很多传统的服务“微”处理,建立微阅读的平台,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更好地为图书馆的读者工作服务。截止2014年8月,全国共有132个带有图书馆字样的微信公众号,其中高校图书馆仅33个[4],可见微阅读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使用不多。图书馆微信号能提供交互式服务和社会性网络服务,定期发布推广严肃读物的阅读导航,以经典图书为对象进行介绍或评论,向大学生介绍新作、力作,推荐、介绍阅读排行榜,引导大学生关注主流阅读,推荐被媒体和读者认可的高品质图书,有重点有目的地向大学生推荐本馆的特色书籍。为大学生准确而快速地导航,帮助他们鉴别图书,使他们择优而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提高微阅读的内涵,弥补微阅读存在的不足,有效引导大学生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充分显示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主动性。

2.设立大学生微信读书会等

利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举办读书会,推荐被媒体和读者认可的高品质电子图书,帮助他们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大家可以在约定的时间聚集于朋友圈举办读书会,请名家或学校教授把读书计划、需要讨论的话题即时发布到圈中,引导大学生对“热门借阅”“畅销图书”“经典图书”或围绕有可读性的主题图书进行交流、沟通、促使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把碎片化阅读引向精读,充分显示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对读书会反馈的信息(或图片)进行“评论”或点“赞”,图书馆对获“赞”最多者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改进图书馆“微阅读”的服务状态水平

秉承“读者第一”的原则,图书馆的服务应跟随读者的脚步而前进。

(1)把微资源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热情。如何培养大学生深阅读、深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微资源的建设入手,了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利用本馆现有的资源组织馆员进行资源的重组、筛选,实现馆际联盟资源共享。结合本校学生与教师的专业特点,利用本馆的微信公众平台,让他们时时关注每周新书目、畅销书热议、借阅图书排行榜等栏目,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2)设立阅读推广岗位,提供本馆特色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学术资源,尤其是各类专业数据库、专业期刊等,可设立阅读推广岗位,由专业对口的专职馆员为大学生或教师提供专业的学术性阅读,为他们的大学专业学习或科研保驾护航。同时提供本馆有特色的阅读服务,为在校生提供一条有益的特色阅读通道。

(3)拓展现有的阅读推广方式,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微环境下的阅读不仅仅是以前书桌前的文山书海,而是通过利用移动设备与网络就可随时随地自由分享的阅读。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阅读资源及时推送,拓展现有的阅读推广方式,如微媒体推荐书籍、学生参与阅读推广、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等,它们能起到阅读导航作用。

三、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微阅读”时代,高校图情工作必须调整工作理念,建立“大图情”工作思维。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不断催生,已经颠覆了高校图情工作的旧有时空。现在的图书馆学科已然成了一门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网络等学科渗透的交叉学科。高校图情工作假如不改变思维,仍停步于“馆、室、架”的旧有格局,到时不但流失读者,而且损害年轻一代的智力与审美能力。

[1]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字化阅读首次超半数[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4/21/c_1110340010.htm.

[2] 沈秀琼.基于微阅读的大学图书馆导读策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3):64-67.

[3] 程墨.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 大学时光别在指尖流逝[EB/OL]. http://news.youth.cn/wztt/201305/t20130525_3273908.htm.

[4] 蒋丽平,郑红月,易安宁.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国内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现状调查[J].现代情报,2014,(10):79-87.

[责任编辑 许婴]

On the Post-modernism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reading” Age andCountermeasures on the Behalf of Colleg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

MAO Han-yu

(Library,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st-modernism,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methods in “Micro-reading” age from the aspect of origin, and makes a meta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kind of reading which is fragmented, simple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bove,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idea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improvement of colleg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 in “Micro-reading” Age.

post-modernism; “Micro-reading”; colleg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

2015-04-20

毛汉玉(1966-),女,江西玉山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E-mail:maohanyu1@163.com

G252.3

A

1004-2237(2015)04-0112-03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23

猜你喜欢
微阅读图情后现代主义
数字时代图情档学科教育的数据化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建设(笔谈)“新文科”呼唤图情档成为“硬”学科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聚青年学者之睿智 窥图情档学科之未来
——写在《图书与情报》“图情档青年学者专辑”出版之前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用“微阅读”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
微阅读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微阅读, 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更给力
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情况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