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2015-04-11 07:15刘建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算式

■文/刘建红

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文/刘建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被广泛采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我结合专题研究实践,梳理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激发探究欲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创设情境化、生活化的动态教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1.情境化。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学生将自己画的个数写在纸上,我不用看就能猜出学生所画的最后一个圆圈的颜色,我一连几次猜中,学生十分惊讶。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我带领学生走进了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大门。

2.生活化。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乐于探究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教师说:“小明、小红、小兰和小亮在一起吃午餐,他们只有3块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块?”孩子们立即拿出学具摆弄着。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极大兴趣,并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营造探究氛围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小组内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明确谁记录、谁整理,谁发言、谁补充发言等有序不乱的合作默契。教师在评价时要准确:一是对学生个体评价时,也要重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评价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讲授技巧,通过表情、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思维和情感的交流,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在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在无形中形成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三、重视探究过程

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课前互动,引出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3×4=12。

(设计意图: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还能与操作活动和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师:以2×6=12为例,在这个算式中存在一对具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数。

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比较真实地经历了探究过程,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荔东小学

编辑徐绒绒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算式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怎么写算式
积的变化规律
好玩的算式谜
倍数魔法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