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提升实效

2015-04-11 07:15王金花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平均分数学课堂

■文/王金花

化静为动提升实效

■文/王金花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和“静”,既代表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风格迥异的两种课堂氛围。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化静为动,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摸索和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能够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一、从平面到立体,让教材的插图动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演示,将平面的插图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并由此活跃思维。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教师动态演示了由不同线段围成三角形、长方形以及五边形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这些图形中各线段首尾相连的特点。教师还用箭头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图形的周长运动一周,强化了周长的意义,使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印记。

二、从静听到操作,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要遵循“感知→表象→抽象”这一个认知规律。在课堂安静地聆听,并不足以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事物的感知,而操作活动则能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教师要善于将讲授内容转化为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在探究中感知,获得感性积累,继而逐步概括出事物的数学本质特征。“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语),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轻松、有趣和富有创意,在主体凸显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如在学习《认识平均分》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分发扑克牌,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分牌游戏,要求每人分得的扑克牌张数相同。没有机械的讲解和单调的重复强调,在分牌的操作过程中,抽象的平均分意义以及平均分的方法得到轻松掌握。

三、从个体到合作,让群体思维动起来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担忧合作学习会让一部分学生坐享其成。其实,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上,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对应的职责和要求;另一方面,合作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合理面对和引导认知冲突和由此引起的争论,在交流中学生才能产生思维碰撞,在倾听和表达中发展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独立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方块摆一摆、排一排再数一数,思考其中的规律,从而探究出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组内自行分工,有的操作、有的记录,在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发现规律并得出面积计算方法,学得更深刻更有效。

四、从单向到多维,让师生的沟通动起来

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则课堂难免沦于单调与沉闷。教师要将传输转变为沟通,继而转化为互动,并有意识地拓展课堂互动的方式和纬度。如教师要注重表情语言在课堂上的运用,用热情的话语、亲昵的动作和赞许的目光带给学生自信和勇气;用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倾听学生的表达,从中捕获学生的学情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更要指引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沟通,启发学生对教材既定结论进行再思考,从而让数学课堂上沟通与对话无处不在。

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有学生对7月和8月会是连续的大月提出疑问。教师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是动员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罗马皇帝奥古斯特的故事。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局限在既定的学习内容上,不仅让数学更有“人情味”,也凭添了更多乐趣。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从一个旁观者真正变为一个参与者,彰显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方式以及顺畅、和谐的课堂互动,能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卷入”到课堂学习进程中来,在观察、思考、操作以及交流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充盈着动态的数学课堂上肆意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编辑薛小琴

猜你喜欢
平均分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平均分一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