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需要心理探赜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015-04-11 12:30栾声越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缺失

栾声越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农村留守妇女需要心理探赜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栾声越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着重审视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需要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途径。

关键词:中马斯洛;需要;缺失;对策途径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号文件,连续12年把焦点放在了“三农”问题上,这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具有层次的,并且这些层次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提高的,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需要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其中的某一种需要会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仅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来揭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需要的缺失,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措施。

一、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需要的缺失

(一)生理需要的缺失。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温度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生存本身就会成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需要是反应最强烈,最不可规避,最直接的一种基础性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物质动力。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左右时,其他一切需要都会退居次要地位,此时,这个人什么都不会去想,只想让自己能够活下去;进而导致思考能力、道德观念等方面都会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

现代社会,对生理需求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经济收入。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通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很难满足改善农村家庭生存现状的直接要求,于是就促使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做出外出务工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农村的家庭观念相对较重,许多妇女甘愿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而农村男性所具有的先天体能的优势以及家庭束缚比照妇女相对较小,使其成为外出务工的主力军。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又导致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劳动力。但是由于她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体能相对较弱,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又较为低下,使得她们绝大多数人只能以简单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就很难使她们的收入获得有效的保障。在这种长期的、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重担所造成的压力下,极易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对现有生活状态的严重不满,对繁重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抱怨。

(二)安全需要的缺失。安全是个人、组织以及社会有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去追求更高级别需要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安全需要也是人的一种较低层次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生理需要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具体说来,安全需要就是指对身体健康的有效维护,对生命财产的有力保障,以及对稳定秩序的支持促进等方面的需要内容,从而避免使自己感觉似乎受到了身边的人或事的威胁,认为世界到处充斥着危险和不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这样也就避免了焦虑和恐惧的产生。

首先,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庭日常劳作和农业生产等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压力下,严重地透支了体能,而她们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又使她们很难得到有效的营养补充,因此她们常常会感到身心俱疲,甚至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身体健康。农村的卫生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农村留守妇女罹患疾病的概率也有加大的趋势,同时,她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识还很薄弱,对于其它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内容更是不甚了解,得了病之后也很难获得有效的救治,增加了农村留守妇女对疾病的恐惧感和对未来的担忧。

其次,丈夫外出务工之后,家中老弱妇孺的治安防范能力就会变得极差。留守妇女家庭中被盗、被抢,以及性骚扰等恶性案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状况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留守妇女家庭中的人身财产受到了威胁。这使得留守妇女在精神上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之下,从而增加了她们的心理负担。

(三)爱与归属需要的缺失。爱与归属需要是在前两种需要被相对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起的情感上的联系,即追求爱情,结交朋友,或渴望群体中的情谊等方面的需要。其中,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他人的爱,也包括接受他人的爱。两性之爱与性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性行为源自于性欲,但要受到情感需要的支配。归属的需要就是在特定的群体中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果缺乏这一需要,就会感到个人价值的缺失。

首先,感情交流和性行为是夫妻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丈夫外出务工一般时间较长而距离又相对较远,从而阻碍了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以及正常性行为的发生。在正常的情感需求和两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妇女受到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将丈夫视作自己的依靠,丈夫外出务工以后,不仅担心丈夫的个人安危,还担心自己被丈夫遗弃。这些都会导致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空虚、寂寞,情绪和情感无法宣泄的压力,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其次,因为地缘关系的因素,村民之间在生活上彼此熟识,所以他们就会经常聚集在一起打麻将、打牌和闲聊等,以此作为其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但是当留守妇女看到或听到别人的家庭和睦团圆,而自己的丈夫却常年在外务工,不能回家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落寞和孤独感。然而,她们不会轻易向人倾诉,害怕因此成为别人的笑柄,最后只能逐渐和别人产生疏离,丧失归属感。

(四)尊重需要的缺失。尊重需要属于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特定的社会地位,希望得到他人的正确评价或认同,即获得自尊或者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其中自尊需要的满足是促使个人可以产生自信的情感,切实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当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进而使人丧失其所具有的信心。

在农村,“男尊女卑”这一粗陋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导致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决策者都为家庭中的成熟男性,即丈夫,妇女只能居于服从的地位。当丈夫外出务工的时候,妇女绝大多数会选择留在家里,并任劳任怨地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且事无巨细地都要独立处理,这些已经给留守妇女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但她们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此提高。在传统观念浓郁的农村社会,当留守妇女和公婆仅仅是因为日常琐事而发生矛盾的时候,双方不论谁对谁错,丈夫和村民都会偏袒公婆,而大多数留守妇女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独自承受这种因为传统观念影响人际关系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委屈,也就更进一步造成了留守妇女的身心疲惫,有苦说不出,更不用说什么获得尊重了。

(五)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其实质上就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实现自己潜力的心理需要。这种潜力、冲动或者说是需要的实际满足,是一种不可能被阻止的必然趋向,是人的本性具有的规定性,或者说就是人性有机构成的重要内容。自我实现在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的前提下,达成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达成人性的充分发挥和扩展,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农村留守妇女在社会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严重匮乏。而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根源就是农村家庭历来沿袭着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落后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承担起家庭的主要经济重任,妇女在家里,只要掌握好照顾家庭的简单技能就够了,不需要什么太高的文化知识。而这一落后的传统观念又严重阻碍了留守妇女的就业观念,她们甘愿待在家里,满足于现有较为低下的文化层次,且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更不用说拥有创业所需的一技之长和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都在严重地阻碍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需要缺失的对策途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很多需要都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当前面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这种潜在的需要才会显现出来。因而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需要的分析,了解她们心理需要的层次以后,就可以通过扶持、沟通和教育等方式来促使其需要的满足,并通过经济政策与行政法规的制定消除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社会问题。

(一)发挥妇联组织和农村社区的作用,减轻农村留守妇女负担。妇联组织要做好农村留守妇女的坚强后盾,通过技术扶持、法律救助、健康体检等形式来切实关爱她们。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组织优势,及时为农村留守妇女解决困难;坚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她们的需要心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达到自我实现。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即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农业互助小组等实体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方面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有效助力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切实减轻她们的负担与压力,直接满足她们的低级层次的需要。

(二)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交往,实现她们的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健康有效的社会交往是丰富和激发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也是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料的重要前提。因此,采取健康有效的交往方式,能够整合农村留守妇女自己意识里潜在的需要内容,并达到主动为实现这一需要而努力的效果。正确引导农村留守妇女选择采取健康有效的交往方式,可以规避其因为文化程度较低,地域范围有限,交往圈子窄等因素的影响,规避简单的,甚至不太健康的打麻将、打牌和闲聊、看电视等娱乐方式,实现以健康的娱乐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的缓解,并在正确交往过程中拥有归属感和被尊重,同时还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提升她们自我实现能力。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律常识的普及,开展实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以此来对她们进行再教育,帮助她们了解并消解心理压力,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帮助留守妇女进行自我探索,开展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积极健康、自尊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自觉寻求解决心理需要缺失的途径,主动利用已经具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自己缓解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我实现。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转移。各地农村应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转移。可以通过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民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达到农业用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并以此来增加土地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还可以通过融资或直接吸引外部投资,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来发展第二、三产业,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外出务工农民的回流,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转移,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收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外出务工农民的数量,从就业层面上抑制农村留守妇女的产生,进而抑制了她们心理需要缺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五)打破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个极其严重历史遗留问题,表现为城乡两种不同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等诸多问题。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格来说,确实牺牲了一部分农村留守家庭的生活和利益。而留守家庭本身也从根本上造成了其外出务工男性和留守妇女之间的乡村二元结构,即他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差异。这种农村二元结构对留守妇女来说是极其不公的,而且这一结构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的迁徒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消除户籍登记中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要从制度上消除了农村留守妇女的产生,这是消除她们心理需要缺失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实现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需要的满足,直至自我实现的达成,不仅需要她们自身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社会各类组织的协调配合,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导向扶持。全方位共同作用,最终才能使这一社会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栾声越.佳木斯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2]庞海云.农村留守妇女文化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4(8).

[责任编辑刘金荣]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6- 0031- 03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栾声越(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对策研究”(12E100);佳木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1-016)。

猜你喜欢
缺失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当下我国医患诚信危机的现状和成因
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缺失因素研究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