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村调查

2015-04-11 10:45向云驹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4期

向云驹

摘要:后沟村是一座位于山西榆次的偏僻古村落。201 2年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对后沟村开展了全方位的调查。专家组与当地政府共同会商了对村落文化价值、文化个性、文化水平、文化特色等的定性和定位,研究确定了调查保护原则,全面深入调查了村落历史、民俗。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村中传统民居及古建庙宇作坊得到了修缮保护,村民的生活设施得到改造。全新的保护理念和运作模式,使后沟村声名鹊起,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变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关键词:后沟村;示范调查;古村落保护

一、后沟村的发现

后沟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地理位置偏僻,藏在一片广阔荒凉的黄土高原深处。但在山西古村落乃至全国古村落中的名声影响却非同一般。2015年6月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后沟村隆重举行。一批最早来到、发现、确认后沟村的专家学者在十余年后又重新回到后沟村聚首,重温当年的情景,回首此后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前途。

2002年下半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国家社科基金批准为特别委托项目。这一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份量和学术地位。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向全国新闻媒体表示,将通过此一工程对全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在正式启动实施此项浩大文化工程之前应该找一个典型地点进行采样示范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撰适用于全面普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册》。而后沟村的发现源于他当时接到的一通来自榆次区区委书记耿彦波的电话。耿彦波在电话里说在榆次东北的山坳里发现一座古村落,原汁原味原生态,他说走进那村子好像一不留神掉入时光隧道,进了历史。便一时情不可遏,在车上给冯骥才打了电话。经过反复商议后,中国民协定下将后沟村作为定点采样标本,并从全国遴选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田野调查经验的专家参加调查,专家组成员应有民俗、民间美术、文化史、地方文物、地方志、建筑学等多个专业的学者组成,且要有地方政府领导参与,调查方法、技术、手段要由文字记录、口述调查、碑刻方志、家谱文献调查、影像拍摄记录、民俗调查、民间文学调查、民间美术调查、民居建筑建造调查、民间信仰调查等等立体展开,全面记录。

二、后沟村调查

2002年10月30日,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从全国各地汇聚山西,开始了调查。据后沟村村民介绍,曾有家谱传下,记载家世30代。村里的观音堂里留有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的重修碑记,那时刻碑者就说该村“年代替远,不知深浅”。村中戏台也有一通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重修石碑,碑记这次重修距初建戏台“百有余岁”,可推测出戏台建于乾隆中期。戏台的墙壁上还留有1958年9月10日至13日榆次秧歌剧团来此演出时的节目单墨迹。这个村落的确是让人像穿越时空一样回到了历史的深处,只不过现实的这一切都呈现出破落、荒废的景象。

后沟村调查组的专家们除了开展各自专业的调查外,还共同会商了对这个村落文化价值、文化个性、文化水平、文化特色等的定性和定位,与地方政府领导、文化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研究确定了调查保护原则,向地方文联、文艺工作者部署了全面深入调查村落历史、民俗、民间文学等任务,纪录摄像组用数月时间拍摄到婚礼、葬礼、年俗、儿童游戏、日常民俗等影像资料。此后,地方政府与专家组多次会商并迅速展开古建、民居、窑洞、庙宇、戏楼、作坊的修复,村民生活设施的改造等等;专家们提供了调查成果,并就此次调查结合全国民间文化普查设计了民间文化全面的分类系统,问卷提纲,调查方法,民间工艺美术技艺调查提纲,村落摄影内容、方法、角度和各种技术参数,民俗影像摄制原则、记录方法、拍摄技术等。榆次文联组织完成了大规模的采访,并整理出系统的文字资料。冯骥才专门撰写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作为手册序言。2003年2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册》公开出版发行。其中有后沟村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完整呈现,在附录的光盘中,也收录有后沟村完整的影像活态记录示范性资料。随后不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拉开序幕。

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全国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后沟村也日益闻名于世,成为全国知名古村落。全国各地游人旅人蜂拥而至,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并脱贫致富,村中传统民居古建庙宇作坊悉数得到重建修缮恢复。此后十余年,后沟村的发展始终受到民间文化界专家学者关注。地方政府多次就后沟村的建设规划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2005年后沟村在村口大槐树老铜钟下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立碑。2008年后沟村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现场报道。

三、后沟村的意义

后沟村的调查对古村落保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后地是北方古村落的经典样板

后沟村历史久远,保存完整,其外观样貌经过精心没计和建造,建筑风格统一,细节设计精致,布局合理,小巧玲珑,功能齐备,宜居宜人,是北方黄土地上古村落的经典样板。后沟村只有80余户人家300余人。村落分布在从山底河沿向上至半边山坡上。全村建造、选址、布局、造窑显然是有典型的传统的风水观和人文规划的,后山的依靠,左边的山势和水系,右边的山形和沟汊,以及村前的龙门河,构成青龙白虎、二龙戏珠之势。后沟村的建造规划不仅体现在选址布局中,也体现在其庙宇布局形成的精神空间中。全村从村头进入,村口有关帝庙,庙中供奉关帝像,庙前有小型围合空场,庙虽小但形制气象很大。村头与村落隔河相望的是气势恢宏的观音堂,该庙依山傍水,庙墙巍峨,庙前台阶层层叠叠,营造出神圣、仰视、壮观的造型,堂内建造金碧辉煌,廊上木雕彩绘雕梁画栋,钟鼓楼暮鼓晨钟,古槐柏虬龙苍桑。村中核心广场东有戏台(旧称乐亭),西有玉皇殿,唱起戏来既献神也娱人,人神共乐。村北坡顶最高处是真武庙所在。此外村东另有文昌阁、魁星阁,村口有民间杂神祭祀的五道庙。各处庙宇供观音、玉皇、三官、龙王、真武、文曲、魁星、关帝、财神、盗神、山神、土地等等,是儒释道杂糅共处、正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共存的和谐的村落精神空间。各种神灵在村中分布有序,使庙宇与民居形成有序穿插,节奏协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沟村家家户户每个院落都有一个自属的天地神龛,供奉天地神。神龛均为砖雕制作,其技法有浮雕、圆雕、透雕等,造型有松鹤、梅竹、山水、花鸟、吉祥物象等,精美绝伦。这些天地神龛在我们最初发现时很多还被泥糊浆盖着,正因此才保护它们躲过了文革破四旧被毁灭的劫难。后沟村村落格局和布局的另一别具匠心处是它独特实用的村落排水系统。由于村落并不庞大,又是同在一面坡上,所以建村设计者设计了全村统一的排水系统,即从山顶平台台地开始设沟引流雨水,往下分渠分叉进入各家各户,又沿途沿坡汇集各处雨流排水,各水沟大多为埋在地下的暗沟,沟内四壁用鹅卵石砌成,纵横交错,沟联全村,泄入村底龙门河。如此匠心独具,也是不可多得的个案。后沟村的民居具有北方民居的代表性风格和样式。一方面是四合院式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窑洞式建造。后沟村的窑洞民居有全窑洞式,也有靠半山式窑洞,也有窑洞与屋室结合而成的院落,样式齐全、结构丰富的窑洞式民居是后沟村的又一大特色和文化价值。这些民居分布于不同的山势、地形、坡土上,形成了充满几何线面、立体构图的建筑美景。其中,著名的吊桥院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是极致之作。吊桥院依据一处险僻的半山造窑造院,将奇险、狭隘转换为防敌防盗防御的设计,门外打通山体挖出隧道,隧道尽头设计可升降的活动吊桥,深沟深壑与吊桥山洞为半坡峭壁再添屏障。整个建造的设计,想象大胆,奇思妙构,精美绝纶,令人拍案称奇。此外,后沟村还有整套的多样齐全的乡村手工作坊,油坊、酒坊、醋坊、豆腐坊、磨坊、米面坊等等一应俱全,完全是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世外桃花源式的农耕小乐园。这里还有据说旧时曾经成为贡品的小白梨、黑叶子枣等特产,村中饮食面食品种丰富,莱肴别具风味。村里民风纯朴,崇文敬德,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艺和民间文学,剪纸刺绣巧夺天工。总之,这是一个从景观、建筑、民居、造像等物质文化遗产到生产技艺、生活方式、民俗风景、民间文艺、民众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经典精彩又共生共存合而为一的文化遗产样式或文化遗产结集地,是我国北方古村落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浓郁的人文气象、丰富的旅游价值。

(二)后沟村调查是多学科、多手段、多遗产综合一体的调查

在启动后沟村保护修复工程之时,后沟村极为破败。这里又苦又贫又穷,村民年均人收入才200多元,许多家庭或搬迁或空巢,戏楼几十年没演过戏,玉皇殿成了小卖部,观音堂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校,学校迁走后,房子就荒芜在那里。活态的村落是有生命力的村落,村落的建筑、布局、装饰都是为村民生活生产服务的,离开了活的生命、人的生活,村落不仅是一个死村、空巢村,而且也是一种人为致文化遗产于一种死地的保护性破坏。这个原则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并且确定由政府全资投入保护。后沟村改造工程完成后,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制、样貌,使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艺。在后沟村的修缮过程中,专家们一开始就提出要改变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所以,政府在改造中首先在保留传统排水系统外,全面设计铺设了地下管道、缆线等基础设施。同时为每个家庭、院落内部设计了现代的卫生间、厨房、居室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效地保存了建筑的传统风格、样式、格局。

这次后沟村调查是多学科、多手段、多遗产综合一体的调查。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立体记录,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把村落视为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实现整体保护。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也对此后全国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产生深刻影响。

由于采取了全新的保护理念和运作模式,后沟村一举成名,迅速从贫穷落后的小村变成全国闻名的富村,村民收入超速提升,几年间人均收入就过万元。地方政府不仅解决了一个贫困村的脱贫问题,也创造了新的文化政绩。后沟村虽小,但它的影响和效益巨大。它汪明文化有无可估量的各种各样的价值,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决不是我们的累赘和负担,而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的利益和效益所在。

(三)后沟村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示范点

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的超大型文化工程,契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后沟村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采样示范调查点,拉开了抢救工程的序幕。

2.后沟村调查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示范标本及其采样,对以后十数年的抢救工程发挥了指导、规范、推进作用,其跨学科、用多种技术进行的首次立体性村落调查与记录方法,全面改变了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生态。后沟村调查之后,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实施,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我国年画、剪纸、唐卡、皮影、节日、民歌、服饰、蓝印花布、布老虎、泥塑、陶瓷、史诗、长诗、民俗志等展开普查,其中以中国木版年画普查作为重点、先行、示范项目,高度遵循普查工作手册确立的后沟村原则,用多学科人才和多技术手段对年画的题材、内容、形式、体裁、功能、色彩、形象、技法、绘画、雕板、印刷、张贴、崇祀、店铺、销售、传播、艺人、传承谱系、口述史、作坊、民居、年俗、传说、歌谣、艺诀等等进行全方位全影像全事象的立体式地毯式调查记录,共发现并调查20余个著名年画产地,最终形成和完成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共计22卷的大型丛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一个产地一卷,每一卷都附有影像记录光盘。年画集成图书在多个国际出版、图书竞赛中获得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专家组来中国民协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为全世界作出了示范。

3.后沟村是古村落保护中政府与学界的一次成功合作,造就了一个全方位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村,不仅其调查方法对抢救工程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其修复、改造方法对古村落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传统村落系统保护的先声。基于对后沟村的经验,冯骥才自2008年以来开始强力呼吁古村落保护。他指出,我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合体是我国众多的古村落,分布各处的各民族各地域的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最后的家园,决不能让千姿百态的古村落消亡而致广大农村千村一面,使我农耕文明古国黯然失色。

4.后沟村经验为中国民协推进全国和全面的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树立了标杆,孕育了若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性思想理念。如:古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村落是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其抢救保护也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政府保护、专家抢救、民间传承;鱼儿要在水中看,文化要于生活中传;试点先行,手册规范,示范指导,以点带面;价值阐述是遗产保护、文化自觉的首要任务,没有价值重建和价值观提升,就没有自觉自主自愿的民间认同和保护;只有最爱才有最美,只有自美才有自爱,自美其美是遗产保护最根本的动力和最关键的环节;有价值的、珍贵的古村落依然在被今人弃若敝屣,这是传统与现代断裂的现实危机,是我们丧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实际例证。

总之,后沟村调查告诉我们: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先人的智慧、民族的审美和中国农耕文明安身立命的家园。保护古村落事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的大事,事关中国文化传统、城乡和谐、历史记忆的文化乡愁和民族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