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风真教寺 一域清真回汉情 青州东关真教寺

2015-04-11 10:45傅萍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建筑

傅萍

摘要:青州东关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后经历朝历代不断的修葺保护,至今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真教寺的建筑格局和历史面貌,被有关学者认定为全国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本文围绕青州东关真教寺的历史渊源、建寺历史沿革、建筑规模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还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州东关真教寺;历史;建筑

“真教寺”是中国伊斯兰教部分清真寺的别称。中国穆斯林学者自元代以来,多用“清”“净”“真”等词语表征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记载:“他因正道和真教而派遣他的使者,以便他使真教胜过一切宗教。”“他曾以正道和真教的使命委托他的使者,以便他使真教胜过一切宗教,即使以物配主的人不愿意。”是故各地清真寺命名时亦以“真教寺”冠之。据考,在13世纪末杭州已建有“真教寺”。14世纪40年代末吴鉴作泉州《清净寺碑记》时,又有“真教”、“清净”之称,于是“清净”、“真教”便成了元末明初伊斯兰教的称谓。我国见于史载或碑刻称“真教寺”的有杭州凤凰寺、嘉兴清真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将“真教寺“这一名称沿用至今的在全国更是少见,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寺院基本均被冠以“清真寺”这一名号。

青州东关真教寺则是将“真教寺”这一名称沿袭至今的伊斯兰教寺院,它很好地保留了元代真教寺的建筑格局和历史面貌,是故伊斯兰教学者们将青州真教寺称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其他两座分别是杭州真教寺和定州真教寺。

一、青州东关真教寺的历史渊源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大文豪苏辙诗中的“东方第一州”便是青州。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代建置至明代,青州府一直是山东省的省府所在。青州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拥有回、满、蒙古、苗、土、壮等少数民族31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在这里,众多的回族同胞形成了多个回族聚居区,其中较为集中的回族居住地位于青州东关,回族同胞们在此已繁衍生息了近800年。

青州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清真教、回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于6世纪创立。起先在阿拉伯半岛传播,随后流传至西域广大地区,居住在西域的回纥等各民族大多皈依了伊斯兰教。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考证,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时间为唐永徽二年(651年)。但唐宋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是个人行为,社会影响很小。直至元朝,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才有了根本的改变,伊斯兰教几乎覆盖全中国,中国穆斯林社会形成,穆斯林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和南人。

最早来青州传播宗教文化的伊斯兰教信徒,则可以追溯到唐朝。由于青州是东西交通枢纽和半岛的经济文化中心,所以青州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发达,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青州,广泛开展贸易活动。最晚至唐朝就在青州设置有“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但因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直到元朝,青州东关一带才形成比较稳定的回族聚居地。青州在元朝是军政重镇,是益都路总管府所在,属于国家一级政区兼军区。蒙古朝廷还在此设置藩王府,由皇族买努镇守,并在此设置了众多的军政重要机关,因而众多的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陆续在青州定居,还有一部分是军队屯田于青州,回回兵随地入社,在青州定居并繁衍下来。

回族聚集青州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回族居住集中之地也随之建有宗教寺院,成为回族群众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今青州市现存的清真寺共有6处:东关真教寺、城里清真寺、云河清真寺、草庙清真寺、坡子清真寺和上黄峪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年代最早的当属东关真教寺。

二、青州东关真教寺的历史沿革

青州东关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青州真教寺建寺碑》记载曰:“青州府东南隅有古刹清真回回礼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为元朝丞相伯颜后裔所建。碑中所言“伯颜”为元咸阳王、中书平章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纳速剌丁之子,原名阿不别克儿。因元世祖赐以“伯颜”平章称号,故名。他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292~1307年)出任中书平章政事。而真教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正是伯颜出任中书平章期间。 “伯颜后裔”即今青州回族中的赵姓。

真教寺二门山墙上嵌有四方石碑,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东关真教寺创建及历代修葺的一些情况。

此碑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刻制,时任掌教赵璜查所立,现位于二门内北山墙上。碑文如下:

青州府东南隅有古刹清真回回礼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自大明洪武定鼎,荒废逃散止存不过三五家。承理有明成化丙戌科进士刘瓒,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汉中兵备道重建。又有明正德辛未科进士杨应奎,官至河南南阳知府重建。东门内迤南礼拜寺,系明宁阳王(朱)载所立,有明乙丑科进士马之骥,官至国子监司业重建。

本教内外两寺并无神像,正供当今皇帝万岁龙牌一座,两寺俱系宦建。闻之上台官府,于明崇祯九年岁次丙子,益都县知县张公文珽修入志书。两寺根源,修建始末,立石垂世,永久于后。

大清康熙拾贰年岁次癸丑,益都县知县陈公讳食花复入志书。康熙廿三年岁次甲子,掌教赵璜率众捐资重建内外两寺,此记。

查旧迹立石

(三)《新建真教寺二门记》

此碑为清雍正九年(1731年)张永盛所立,罗斌撰书。碑高60厘米,长135厘米,厚10厘米,全文约280字,小楷书写,字迹秀丽工整,极具书法价值。全文如下:

新建真教寺二门记

青郡真教寺,建设于隋之开皇。沿及前明,殿宇荒废。侍御廷璧刘公,乃鼎新于成化丁未;从子绪增修于弘治壬子。嘉靖辛卯,侍御长公汝继同沙思仁等大为创建,遂极弘厂之观。

至我国朝,生齿日繁,寺内公务几不能容。余首倡修葺,鸠集同人,起建后阁,恢阔大殿,虽非一手一足之烈,而昼夜经画不敢诿为异人任焉。粤稽家乘,本刘姓侍御公谱系也。因高祖邑库生讳让,嗣岳公浚,赘张氏,而继志述事则未尝一刻忘也。

故后阁大殿落成已久,尚无二门以蔽内外。吾年逾古稀,睹寺内规模,然犹缺而未备,思欲独肩其事,以成兹功。遂鸠工庀材,不日事竣,非日伐善施劳也。叙其始末,无非诱盛后昆,勿替先烈,勿忘先志云尔,是为记。

时雍正九年二月下浣

七十四岁老人张永盛立石

后学罗斌书于存孝镌字

(三)《重修真教寺二门记》

重修真教寺二门记

青郡之有真教寺,由来旧也。规模屡易,体式日新,创建增修,成有碑碣以志始末。惟有二门于雍正九年,乡老张永盛,号贵卿者,捐资重修,年久削落,渐远倾圮,且旧制仅一间,视新建之殿宇门庭,殊觉恢宏之与狭隘,迥乎其不伦也。于是阖寺同教公议重修,各捐囊资,以成盛举。鸠工庀材扩为三间,高其阔宏,焕其扉宇,使隘者广之,朴者华之,庶几与前门后殿,左右两厢,不至过为低昂也。工竣刻石以垂不朽,俾后之览者,亦悉其始末云尔。

乾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六月上浣之吉

青郡阖教公立

时文光刻石

(四)《真教寺重修后楼碑记》

真教寺重修后楼碑记

窃以后楼之重建也,接云汉以高耸,对城廓而并峙。凡仰瞻是楼者,莫不指为伟峻也,而不知委曲经营其由来者,渐也。众社积蓄,业已有素,丁君亮斋复捐资以助之,阿洪张履亭、复亭远以募之,并城关等处捐钱有差。乡老王志亮口口督修,庶巍峨之象由此可见睹矣。乃限于力,而工旋辍,是又在共事者之急回也。王君振亭、张君鉴远、张君麟、脱君口口等,连夜筹划,计全终始日,劝丁亮斋又捐金若干数,兼资以赵君克礼、张君鉴远等,敷来济宁州诸公之项,及时黾勉,克日计工,而后楼乃从兹起焉。噫,数十年之间,阅多少委折而成功始奏,先后诸君子拮据艰难,诚有不可泯灭者,工竣谨摭其是而次第之,夫岂溢美云尔哉。

邑增生教下丁荣桂拜撰郡廪生张汝翼 书丹

登州镇总兵武

捐银贰拾两

青州府候补道李

捐银贰拾两

海防分府琦

捐银拾伍两

署益都知县诸

捐银拾两

寿乐营都司

捐银拾两

首事(三十六人名略)立

道光二十有八年戊申扬月上浣

谷旦

据上述碑刻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汉中兵备道刘瓒重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刘赞又重修;明弘治五年(1492年)刘赞之子刘绪增修;明正德元年(1506年)辛未科进士、官至河南南阳知府杨应奎重修并题写匾额“乾元资始”;明嘉靖十年(1531年)刘汝继、沙思仁大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掌教赵璜率众增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乡老张永盛等修后殿楼阁并建二门(仪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寺大门及影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仪门扩为三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立“百字赞”碑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殿后间被焚,由乡老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望月楼。

三、青州东关真教寺的建筑规模

青州东关真教寺自创建至今,不断在战火和风雨中焚毁或塌损,同时也经历朝历代的修葺和扩建,至今已建成前后三进跨院,左右两个别院,总占地面积约为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三千平方米,是一座融合了中国和阿拉伯特色的宫殿式建筑群,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工艺精湛,融汇了中外建筑风格的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带有明显的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按照伊斯兰建筑风格坐西朝东,朝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的方向,由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礼拜殿、望月楼等主体建筑,左右两侧的别院亦对称相望。整体风格为中国北方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建筑,每一进院独立成区域,有主有次,有高有低,次序井然,都具有自己独具的功能和艺术特色,院落循序渐进,建筑物井然有序,整个寺院显得庄严肃穆又突出了寺院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门

大门建造于明朝,为单檐歇山式,采用了伊斯兰教建筑多采用的砖石结构,门洞拱券式,门面通宽30余米,门楼高超过十六米,蔚为壮观。外部完全仿制木结构,檐下斗拱、垂珠、挂砖,均为砖雕。砖雕古朴精美,镂刻技艺高超,居山东清真寺之首。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清真寺在装饰画面上不采用人物或动物,一般只用经文和花卉图案。因此大门门楼上嵌有砖雕龙凤等吉祥物,形体均为花卉图案,其砖雕的花纹图案素有“似兽非兽,远看是寿,近看是花”之说。正面门额石刻“真教寺”三个大字,大蓝贴金,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特色。大门背面横额上嵌有雍正年间用阿拉伯文书法镌刻的砖雕匾额“所有清真寺是真主的天房”,一笔书成。现存的大门楼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

二门

二门,又称仪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檐下施斗拱,砖雕伊斯兰教经文及图案,花纹精美,工艺精湛。为清朝重修。仪门面阔三间,每间门额悬挂蓝贴金牌匾,正中是“开天正教”,为明成化年间进士刘瓒题写。右边是“默德真传”,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州总兵提督马建纪题写,左边是“瞻天仰圣”,为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掌教赵璜等所立。二门内门匾额题有“敬一归真”四个大字,为益都汛官林占洪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题。可惜所有匾额均在“文革”中被毁,现有匾额为1984年重修真教寺时据记载重新复制。

礼拜殿

礼拜殿是全寺最主体的建筑,为三券殿式样,由单檐歇山式前殿、中殿和重檐歇山式望月楼构成。三者以“勾连搭”式连接,加大纵深。殿堂飞檐斗拱,节奏错落,富有韵律变化。殿顶是由前殿中殿两个歇山顶与后阁楼连接而成,起伏有度,气势宏伟。望月楼正脊高大,屋脊施吻兽,挑角垂风铃。望月楼是穆斯林斋月登高望月的地方,穆斯林封斋和出斋都以在此望见新月为准。

礼拜殿面积600多平方米,殿内朴素典雅、庄严肃穆,能同时容纳七八百人进行礼拜。整座大殿坐落在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由36根圆柱环绕抱厦。大殿平面呈汉字的“主”字,契合“礼拜殿是主的天房”的说法,同时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据记载,大殿内原摆放有木制皇帝万岁龙牌一座,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龙牌被移出。

《百字赞》碑亭

位于二门与礼拜殿之间,既是碑又似亭,为砖刻,青砖到顶,歇山翘檐,斗拱垂珠,琉璃瓦覆顶,古朴典雅。碑亭西侧镌有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百字赞》,东侧刻《圣谕》,两边镶有篆书对联“认主独一,教义清真”。此碑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青州回族赵氏先人从南京净觉寺抄回并建碑亭,由举人张云会所书。“文革”中曾被毁,今所见为1985年重建。

主建筑两侧配有完整对称的配列建筑:南配殿和北配殿包括南北讲堂、南北学堂,敬义堂,沐浴室和女寺等小型建筑。南北讲堂位于大殿前二门内月台两侧,是开学阿訇给大学班海里凡讲经的地方,为单檐硬山前廊式结构,梁枋和榫头绘有阿拉伯文图案,古朴典雅。在大门二门之间甬道两侧有南北讲堂,亦是单檐硬山前廊式结构,且各自成院落,是儿童念经的教室。

敬义堂,位于大门里北角门内北学堂东,自成院落。据王根立乡老所记,光绪戊戌年由众乡老公议起建,青州知府李芳柳题额。是乡老议事、管账人收寺院地租的地方。室内方桌太师椅、条山几,陈设豪华,原有众多名人字画。

沐浴室,亦称水房,位于礼拜殿西南角,是清真寺必不可少的配备,因穆斯林在做礼拜前要净身。

女寺,原为真教寺沐浴室,2000年,寺管会为方便妇女礼拜改建而成。女寺现有平房三间,平日有二三十名女穆斯林在寺内做礼拜。位于大门内南侧。女寺除了对穆斯林妇女进行教义教规的宣传外,还会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真教寺历来是山东省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译著过伊斯兰教经典著作的著名大阿訇王静斋曾在此掌教;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松亭曾在此讲经;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至青州视察民族宗教工作时,专程到东关真教寺并题写了“民族平等”四个大字。1989年7月,冈比亚副总统柯立法·桑巴率冈比亚人民进步党代表团到真教寺参观。青州东关真教寺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教寺院内曾遍植古柏、丁香、黄杨、青桐、银杏、腊梅等古树名木和奇花异草,可惜大多毁于十年浩劫。如今的真教寺新植柏树数株,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猜你喜欢
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新历史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