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2015-04-12 02:51林希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林希玲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宗教研究·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林希玲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在宗教文化热的背景下,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宗教文化怎样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信仰,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自制问卷对山东省7所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宗教观及其成因、影响和特点,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要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宗教政策教育,有针对性地强化科学信仰教育,同时要加强对高校的管理,创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生;宗教信仰;高校;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信仰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发展取向。因此,当务之急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本文主要通过调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分析其宗教观及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课题组选取山东 7所高校,包括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菏泽学院以及青岛一所民办院校,自制问卷进行调研。所选院校在层次上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民办院校;在地区上分为山东东部、中部、西部院校。不同层次院校各选一所进行同专业、同年级对比。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别从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专业、年级、学校层次、成长区域、家庭经济情况、政治面貌等方面进行考察(见表1)。从抽样情况看,这次调研样本量较大,各方面的信息基本符合山东省大学生比例分布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1929份,回收率91.9%。

表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院校层次 高校所处地区 生源地 家庭经济情况 政治面貌民办 其他 东部 中部 西部 大中城市 城镇 农村 其他 较富裕 一般 较差 其他 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团员 其他人数 406 46 1155 388 386 435 587 887 20 61 1528 321 19 42 99 1727 61比例(%) 21 2.4 59.9 20.1 20 22.6 30.4 46 1 3.2 79.2 16.6 1 7.3 89.5 3.2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的性质和作用持客观评价的占多数,如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占七成;还有一定比例学生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现象,能使人净化心灵,向善积德等;持否定、反对态度的占少数。(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对于大学生具体的宗教观,分为不信教学生和信教学生两种情况,分别调研。

(二)不信教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和体验

1.不信教学生对宗教和宗教传播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受访者对宗教和宗教传播的态度感兴趣或者宽容,则理论上这部分人信教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则可能性较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宗教表示宽容的占 40.7%,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分别是11.8%和11.9%,其他的35.6%;对宗教传播的态度(77.3%的 人 遇 到 传教 情 况),大 多数学 生(76.2%)表示会出于礼貌听听,而好奇、认真听的9.3%,直接拒绝的14.5%。

2.不信教学生对于超自然力量和鬼怪神灵的态度

宗教的基本理论是相信超自然力量主宰人类世界,或者相信鬼怪神灵的存在,我们推论相信这种观点的学生会更加认同宗教。调查中,表示相信的学生占13.7%,不相信的学生50.3%,说不清的34%,即超过半数学生持不相信态度。

3.不信教学生对参加宗教活动的态度和目的

对于具体的宗教体验,一般来说,较多参加宗教活动的或者对这类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趋向宗教。调研发现,在不信教学生中,大多数学生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宗教仪式、祭祀、烧香拜佛等活动的32%。进一步了解他们参加这些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总体上看,真正想了解宗教的学生仅占 29.5%,其他主要是为了参观游览,或出于好奇、求神灵保佑等。

4.不信教学生对于将来是否可能信教的态度

一般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信教的或者不确定的学生在将来信教可能性较大。调查中,这两部分学生分别占17.6%和47.4%,即65%的学生是潜在的信教人群。

5.不信教学生对于大学生信教的态度

对宗教的态度还表现在对他人信教的看法和态度上,因为这间接反映自己的宗教观。调查中,76%的学生对其他学生信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明确表示赞成和反对的分别是 17.2%和6.8%。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比较宽容,评价比较肯定,山东高校宗教环境比较宽松。

(三)信教学生的信教原因和影响

受访的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占11.1%,其中,信仰佛教的5%,基督教3%,伊斯兰教1.4%,天主教0.8%,道教0.7%,其他0.2%。

就大学生信教的原因看,除了大家公认的一般因素,即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宗教自身特质等原因外,本文还试图分析学生信教的若干相关因素,并从中找出可能的原因和规律(见表3)。

表3 大学生信教的相关因素

1.不同专业与信教的相关性

从不同专业看,艺术类最高,17.1%;医学类最低,6.7%,相差较大。原因可能是艺术类学生具有敏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对人生的思考比较独特,比较容易接受来世、神灵等说法;医学生接触的主要是生命科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生的态度也比较客观、现实。

2.院校层次、学历层次与信教的相关性

从不同层次院校和学历看,民办院校、专科学生信教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民办学校、专科生在当前的生存和就业竞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安全感差、不可控性强有关。

3.不同家庭背景与信教的相关性

从生源不同区域看,城市学生信教比例较高;从家庭经济情况看,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家庭背景,达 1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伴随经济条件的宽裕,人们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另外,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忙碌,缺少家人陪伴、渴求心理安慰又缺乏可信赖的渠道所致。

此外,从性别看,男性信教比例略高于女性;从民族成分看,少数民族信教比例为 40.8%,这种结果与有些少数民族全民信教有关;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信教比例略高;从政治面貌看,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党员信教比例过高,其中部分原因是党员本身是少数民族学生(4人),但比例之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分析信教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还有必要了解信教学生的信教方式、信仰程度、动机、原因及信教前后的变化等。信教动机和原因是考察信教情况的重要指标。从信教动机看,学生选择最多的是修身养性、精神寄托,也有部分学生为祈福消灾或追求新奇,等等(见表4);从信教的原因和途径看,受家庭影响的人数最多,占61.8%,加之亲友介绍比例较大。这说明家庭亲友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除了这种天然社会关系外,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如:阅读宗教书籍、宗教宣传、媒体影响等,比较而言,后者有一定的可控性。

表4 大学生信教动机、原因和途径

信教原因和途径家庭影响 阅读宗教书籍 亲友介绍 宗教宣传 电视、广播或网络等媒体其他人数141 75 40 29 18 10比例(%)61.8 32.9 17.5 12.7 7 4

从信教的确认方式看:通过正式宗教仪式确认的22.8%,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 7%,偶尔参加活动的10.1%,信奉教义的44.3%,只是感兴趣的 15.8%;从对宗教信仰的程度看:非常坚定和比较坚定的分别占21.8%和39.3%,合计61.1%,一般和不太坚定的分别占29.5%和4.7%,说不好的4.7%;从宗教传播情况看,信教者中有 17.9%会经常与人分享信教感受或向他人传播宗教,大部分信教者(82.1%)没有主动传播宗教的情况。

结合以上几点分析,从严格意义上说,通过正式宗教仪式认可的教徒比例不大,加上经常参加活动的共计三成,而且近四成的信教者对宗教的态度并不坚定;从履行信徒传播教义的职责看,八成的信教者不会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因此,多数人应该算是“准信教者”。

从开始信教的时间看,大多数人是上大学前开始信教,占88.5%,入学后信教的占11.5%,其中大一信教的占8.4%,比较集中。这种情况大概与大学生入学后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又远离父母缺乏精神慰藉,部分学生上大学后缺乏新的目标,加上好奇心所致。从人际交往情况看,信教者与一般大学生没有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历了比较大的生活事件感到无法解脱而选择宗教的54人,占 22.5%。对于信教带给自己的影响和变化的评价,选择心灵安宁的78.5%,乐观开朗53.4%,喜欢与人交往42.6%,而觉得信教后消极逃避的5.8%,即多数信教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肯定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研结论

1.要客观看待大学生信教现象

宗教文化的影响客观存在,一定比例学生信教难以避免。要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1]。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宗教文化作为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文化,对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西方政治势力有意进行的宗教渗透活动,使宗教文化的影响变得复杂多样;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加之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强烈,另外,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就成为社会一部分人和一些大学生的选择。

2.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特点

第一,大学生信教比例变化不大,但信仰结构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大学生信教比例没有显著变化,但与前几年有的学者提出的基督教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不同[2],山东高校信仰佛教的人数和比例超过基督教。这种信仰偏好与近年来传统文化升温有关。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典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优势,而其主张孝亲、向善等教义,也暗合了我国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共鸣,而基督教在强势传播的同时存在一定的文化适应问题。

第二,真正的宗教徒不多,但潜在信教人数不少。对一般学生而言,真正参加宗教活动或者对宗教感兴趣的占少数,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不多。这种状况与中国人的信仰传统有关,也说明我们多年的无神论教育是卓有成效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被问到将来是否可能信教时,明确回答不可能信的只有35%。有的学生认为尽管现在不信教,但将来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或者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时,有可能寻找宗教安慰。

第三,大学生的宗教观趋于理性和多样化,对宗教态度更加宽容。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是客观的,既肯定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有教人向善和抚慰心灵的积极一面,又看到它消极宿命、逃避现实的消极方面;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更加开放包容,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作用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对于其他学生信教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教是个人的事,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3.信仰教育亟待加强

调研中七成多学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但具体到个人,只有四成多学生明确承认自己有信仰,其他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或者说不清楚,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信仰教育和引导。就学生对信仰的认识情况看,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一种观点认为信仰就是宗教信仰,也有的观点把信仰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或者是反对、禁止宗教信仰的教育,这些观点需要澄清和引导;从信仰教育现状看,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缺位或者弱化的现象。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在思想政治课中规定了相关内容,但是从落实情况看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信仰教育的内容比较空泛,信仰教育的形式缺乏创新,信仰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等。

(二)建议与对策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要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客观介绍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尽量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宗教,破除神秘感。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析、认识宗教,揭示宗教的本质和根源,明确宗教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要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自觉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迷信盲从和伪科学等现象;善于区分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学习宗教文化的同时,理性对待宗教信仰。

第二,进行我国宗教现状和宗教政策教育。调研发现,一些学生对我国宗教现状和政策存在模糊认识,如对共产党员能否信教,大部分同学模棱两可,以至于在现实中存在一定比例学生党员信教问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阶段五大宗教基本情况和特点,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宗教政策,正确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关系,正确选择信仰和价值观。

第三,强化科学信仰教育。首先,使大学生明确科学的信仰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学习信仰知识,分清时代主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适应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强、爱思考等特点,不断改进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设置上,建议科学整合各学科关于信仰教育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模块,把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生活信仰等贯穿其中,进行系统讲授;在形式安排上,要研究和掌握信仰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特别要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适当吸收和借鉴宗教文化中注重人文关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等方法,使宗教文化为信仰教育服务。最后,理顺信仰教育的机制,统一调配信仰教育主体各方的力量,特别是在实践活动环节,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安排、分工协作,避免低效重复活动,加重学生负担,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第四,依法加强对高校宗教的管理。既要尊重信教学生,保障合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要规范、管理非法宗教场所和活动,对于非法团契、家庭聚会等要严格管理、依法取缔。特别要警惕和打击国外政治势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宗教渗透和扩张活动,以及邪教组织的活动等。

第五,创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文化环境。信仰的养成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培育,校园文化是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讲座、沙龙、兴趣小组、演讲比赛等形式,将信仰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走近学生,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网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形成教育的合力,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信仰,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实现家国梦想。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8.

[2]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9):41.

责任编辑:杨 东

B91

A

1002-0519(2015)03-0081-05

2015-04-02

201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少年研究专项(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基地资助项目)(13CQSJ10)

林希玲(1962-),女,青岛大学思政部教授。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