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解题思路

2015-04-16 17:21徐淑云
关键词:社科办刊综合性

徐淑云

(东南学术杂志社,福建福州 350001)

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知识、创新理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地方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由三大系统主管主办:各类院校主办的学报、国家和各省市社科院主管主办的院级刊物、各省市社科联主办的刊物。这些机构和单位主办的刊物大多数都是在综合层面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成果,刊发的文章涵盖人文社科各类学科。近年来,地方性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引起了期刊界的高度关注,它是否将被专业期刊取代成为期刊界讨论的热点。面对“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呼声,有必要对我国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属性及定位进行研究,并就其如何加强特色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我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评价体系中,很难与专业性的学术期刊相抗衡,另存在办刊经费不足、编辑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综合类学术期刊生存艰难,陷入发展困境。

(一)存在趋同化现象

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刊物栏目设置大多与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相关,趋同化现象严重。与专业性学术期刊学科集中的优势相比,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视觉疲劳,也因此导致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

(二)专业性期刊的挑战

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所固有的“综合”特点,对所有栏目平均用力,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从读者的角度而言,读者更愿意选择阅读专业性刊物。因此,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很难形成自己的作者、读者群。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由于要照顾多个学科,导致优质稿件分流严重,难以集中力量发展某个学科,以至于在学术期刊界的整体影响力偏弱。近几年,许多地方性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为了满足当地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评职称、拿学位和完成定量科研指标的要求,加大用稿量,刊物不断加码、增厚,由双月刊变月刊、由月刊再变半月刊,刊物的学术质量越来越差。以福建省几家核心期刊为例,《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这三家地方综合刊物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小于1,而作为专业性期刊的《亚太经济》其复合影响因子为1.241,远大于前三家期刊。虽然在业界看来,前面三家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绝不亚于《亚太经济》。

(三)优质稿源稀缺

近几年,随着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增加,学术名家更愿意将稿件投向专业期刊,因为更易引起同行业研究者的关注,能够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地方性的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来说,稿源减少,质量下降,优质稿件更加稀缺,关注的读者与作者更少,形成恶性循环。

(四)办刊经费不足

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大多发行量少,入不敷出,只能依靠收取版面费度日,形成“质量低—收费—降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大部分综合性学术期刊发行量小,印数不足两三千,有的仅剩几百本,读者数量少,学术影响力有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关于“停办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的改革设想,引起了学术期刊界的广泛关注。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面临着提高刊物质量和办刊经费紧缺的双重压力。

二、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属性与定位

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从内因上来看,主要是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清晰。刊物的准确定位,关系到刊物的生存与发展。学术期刊定位和属性决定了其在理论导向、学术信息传播、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决策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在传承中国文明、培养学术人才、引领社科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定位是期刊发展的基石,决定着期刊朝什么方向发展。刊发学术界前沿、创新成果是所有学术期刊共同的办刊追求和目标定位。期刊定位主要包括刊物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销售市场定位、职能定位等。受地域观念、认识水平、主管主办单位学术能力、期刊编辑专业技术水平等软件因素以及办刊经费、办刊设备等硬件因素的限制,大部分的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实现其学术目标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想让它们都达到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相当的学术水平,有点不切实际。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清晰定位,明确办刊思路和办刊宗旨,找准自身所面向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探寻期刊市场的差异化生存空间。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涉及众多学科,在选题策划时既可以按照单个的学科领域进行选择,也可以走跨学科问题导向,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为现实经济与社会问题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地方性综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找准优势,合理定位。充分利用本区域文化资源,结合地域优长学科,做好自己的特色栏目,以栏目带动刊物的整体发展。

职能定位决定了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方向。为地方服务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能也是主要任务之一。为地方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更要聚焦于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现实借鉴及理论参考。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着力选取社会学术热点或者能够引发学术争鸣的专题,即聚焦于针对性、现实性强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理的层面和学术的高度对本地区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促进学术理论成果创新,并推进解决现实问题对策的产生,发挥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智库的作用,使期刊的研究始终走在社会时代的前列。

三、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摆脱困境的新思路

面对国内8000多种学术期刊的激烈竞争,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合理定位、明确属性后,应积极探索提高期刊竞争力的路径,摆脱现今办刊所面临的困境。

(一)突出重点,打造优势特色栏目

提倡学科交叉与融合,取消细分栏目,利用优势,确立重点,突出特色,塑造期刊学术个性,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困境的新路子。与专业性期刊相比,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栏目设置时可供选择的学科多,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设定和拓展发展前景好的栏目,而专业期刊栏目的设定容易受到学科限制,不易拓展。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能够综合现有地域文化资源,选择优长学科,确定特色栏目,突出重点,发挥特色栏目的带动作用,提升期刊的整体综合竞争力。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只要有一到两个受业界认可的栏目,其学术影响力就能保持住。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自身综合与专业的双特征优势,将综合性劣势转化为办刊优势,在设置栏目时,要有侧重点,形成优势学科,吸引作者和读者的眼光,让相关学科的好文章都向该栏目集中。地方性综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打造特色栏目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并依托区域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站在学术的高度上不断创新,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形成具有历史文化渊源、良好学科基础和学术发展前景的有影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福建省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朱子文化、海洋文化、自贸区建设等都是可供福建省综合性学术期刊选择的主题。

(二)加强创新,树立期刊品牌意识

创新是期刊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创新意识具体体现在编辑选稿与编稿的过程。编辑要善于发现来稿的亮点,再选稿的过程中以“论点不新资料新,资料不新方法新”为基本标准。在选题策划与设置栏目时,以专题化思想为指导,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栏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热点专题研究,实现期刊的专题化经营与专业化发展。编辑要加强重要的、前沿性选题的设计与策划,组织作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同一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我国近期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既可以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亦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此达到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主题的要求。

期刊品牌就是指期刊媒体里面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的特定形象,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都融入在品牌中。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通过精心策划和筛选后刊发的文章更易引起社会关注,更易吸引读者眼球,从而确立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好的作品是期刊品牌创建的重要支撑。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应长期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在稿件组织方面,必须做到综合而不杂,突出亮点,注重内涵式发展,避免造成多学科的简单拼盘。在选题上力求侧重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尖锐矛盾问题,既有理论分析也有现实制度建议。在约稿方面,要积极主动联系专家,通过各种渠道邀约名稿,实行优稿高酬、按质论酬的方法,以此调动作者的积极性。

(三)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的专业素质

责任编辑是期刊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最终实践者,编辑队伍建设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编辑队伍建设包括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两方面。编辑的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坚定政治立场,遵守编辑的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编辑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及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编辑不仅要熟悉自己专业研究,更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学术见识。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期刊包含的学科多、领域广,一个责任编辑要审读多个学科的稿件,这就要求编辑对各个学科的内容都要有所涉猎。因此,他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研究领域拓展,更要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前,大多数地方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队伍由多区域多学科专业人员汇集而成,既懂政治又懂学术的编辑较少,既具专业研究素质又有通识能力的编辑人员更加稀缺。许多编辑学术思维狭隘,搞政治的不懂哲学,搞经济的不懂历史,搞中文的和社会学的对数量统计一窍不通,阻碍了编辑人员学术边际领域的拓展,这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以上问题,地方性综合学术期刊只有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实现期刊的总体发展目标。从编辑自身的角度看,编辑人员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学科知识,阅读自己所负责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学术史的相关书籍,对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编辑部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在参加期刊总署组织的编辑培训班时,积极与其他学术类期刊的编辑交流办刊经验,这些都是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各类机构的评价指标

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学术期刊来说,各类机构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学术质量的衡量标准。评价指标分数低,评价指数弱,排名靠后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术期刊面临共同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将文献转载引用作为衡量自身刊物质量优劣的标准,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将其作为判定科研人员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尺度。地方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术期刊应努力摆脱这种简单化、不科学的态度,将提高刊物质量放在首位,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各类机构的评价指标和排名,切勿让各类指标评价和排名牵着鼻子走,最终迷失自我,得不偿失。期刊编辑部既要重视各类评价指标和排名,但要切忌陷入“唯指标和排名论”的陷阱。各类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和排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依据,或以定性指标为主,或以定量指标为主,或二者兼顾。期刊编辑部应在致力于提高办刊质量的前提下,再对各类评价和各种排名的特点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制定评价指标机构的沟通,改进不足,将各类学术评价指标转为推进办刊质量提高的动力之一。

(五)加强数字化建设,创新学术期刊传播途径

中国已近迈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扩大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传播途径。期刊数字化是指以传统的期刊内容资源为基础,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传播。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数字化的挑战,坚持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创新出版业态,实现编辑流程网络化,探索更具优势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与路径,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目前,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选择的数字化的几条路径:一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字化平台,将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运营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二是建立自己期刊独立的官方网站,使用电子网络在线投审稿系统,使审稿、编稿、出版等流程均在同一个系统进行,真正实现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三是要加大对数字化工作方式所需硬件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技术人员和其他条件的经费投入,有意识地引导编辑人员使用电子网络系统进行工作,淘汰编辑部内部纸质版的校对及作者校样,实现编辑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四是地方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通过开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创新期刊学术资源的传播途径,实现学术共享。发挥微信简单快捷、高效互动、随时随地、广泛传播的优势,向读者推送本期刊最新的论文篇目,即时发布优秀学术论文、学术新闻、选题信息等内容,同时提供过刊信息查询。

注释:

[1]叶颖玫:《期刊合作: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化新探》,《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王宁:《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曹振华、翁惠明:《合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个性品牌——提升地方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力专家谈》,《东岳论丛》2013年第1期。

[4]袁曦临:《综合性社科期刊评价的新探索——对<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期刊与评价”专栏的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徐淑云:《科技创新驱动出版业转型升级》,《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7期。

[6]段艳文、秦洁雯、杨 芳:《新常态下中国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思考》,《出版广角》2015年3月。

猜你喜欢
社科办刊综合性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人文社科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