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与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大同方言保护为例

2015-04-18 07:04蒋文华凌建英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方言文化遗产物质

蒋文华,凌建英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使方言特征在迅速消退,保护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加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是我们进军世界文化强国的基础。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地方历史文化灿烂夺目,加上各具声色的方言,更是凝聚了地方文化的原汁原味。

一、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含意

城市现代化发展客观上造成方言使用范围缩小,人民群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从主观上丢弃了方言,进而选择更为普遍适用的普通话。可见方言所面临的现实窘况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听之任之,因为方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同时还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留住方言这种言语形式,而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保护方言是研究保护民俗的必经之路

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方言为载体的,各地方言不同,风土人情各异,正所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方言跟文化的这种辩证关系古人已有认识。其实考察风土人情跟记录方言是相辅相成的。西汉扬雄编纂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是通过收集解释方言词语反映民俗的最早记录;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卷十记录了古代官员到民间采风的制度,其职责和功能是:“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疏密程度不一,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语言文化特征,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方言跟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方言是民俗的载体,民俗是蕴藏方言的宝藏,以方言探索民俗,是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经之路。

(二)保护方言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必然

方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承的。一个地方的方言习俗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一代代地相沿承袭,如大同人喜欢吃糕,过时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宴请宾朋都要吃糕,糕的制作方法花样繁多,场合不同吃不同的糕,也相应地形成了与糕有关的方言语词[1]。如俗语有“不吃油糕,不沾那油手”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油抹糕两面光”本义指蒸熟搋好的糕上抹油使其光滑不沾盆,引申义是用来讽刺那些待人处事圆滑,不愿得罪人,两面讨好的人。能吃不能干活的人叫“吃糕吃斤半,担水担半担”;搬家必定吃糕,有讲究“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糕在大同人的生活中何以如此重要,跟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有关,地势高风沙大气温寒冷,只适宜生长黍子一类的高寒作物。

自然环境条件制约下的生活习惯沉积在语言中,形成与之相应的各种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长,农产品品种单调,老百姓习惯到了冬天腌制咸菜,养成了辛辣酸咸的浓重口味,饮食习惯也是“十个厨子九个咸,剩下一个忘搁盐”,大同话说味道清淡缺乏盐味儿用“甜”或者“寡”[2],比如问“这菜味道咋地?”就会回答“甜了再搁点盐”或“寡的没吃头”“习寡没味”。“寡”是大同话中一个常用词,表示“不怎么样”,用起来也非常灵活,比如大同人回答“酒量可以吧”“钱挣得不少吧”“那地方的景致可以吧”这一类问题时往往就会说“寡”“寡气”“寡淡”。人跟人关系不密切,也说成“我和他这会儿可寡呢”。说一些没意义的话、没什么用处的话、没什么价值的话,叫做“寡说”“寡说六道”。没用的话也叫做“寡话”。俗语有:“比瓠子也寡”“寡出情由啦(特别寡)”。

(三)保护方言以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首先,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由明清时期的大同方言快板书发展而来的大同数来宝,具有丰厚的方言创作基础,它的原型是老艺人走街串巷,把群众的生活万象编入快板书中,以俏皮话、串话为主,幽默风趣,是一种打地摊式的群众文化艺术。如形容一个人小气就说“过大年你孔(啃)羊蹄儿,嗦(缩)手嗦脚”;男人说女人不善于管理家务就说“白天云游走四方,黑夜挠(熬)油点灯补裤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柴氏兄弟创作的大同数来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种融小品、相声、快板书为一体的新型方言说唱表演艺术形式。数来宝中出现的大同方言常用词语如“眊”“耍”“寡”“摸脱”“扎愣 ”“ 圪 磨 ”“ 戳 鬼 ”“ 灰 鬼 ”“ 日 怪 ”“ 呱 啦 ”“ 老 没 吊 ”“没人尿”“家巴雀”“瞎眉处眼”“失姿赖害”“小家瓦器”等,鲜活生动且地域特色强,对于群众来说,极具亲和力,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

其次,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包括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3]。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个体行为,是在特定空间、特定时间,群众传承的知识、技术、艺术、情感、信仰及其外部表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由于地域不同、语言历时层面不同,形成不同文化背景特征,相应地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同脉络踪迹。如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冬季漫长又寒冷,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自然条件制约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就拿大同人特别重视的春节来讲,除夕、初一和正月十五垒旺火接神、送神,人人都去转旺火。垒好了旺火还要罩一个“旺火罩”,最后在旺火的中间放一个条幅“旺气冲天”。拢旺火时,“倒了”“塌了”等不吉利的话是不能说的。点旺火也不能说“贵揭(无论如何)点不着”和“这旺火咋这么不旺呢?”在“旺火”燃烧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塌”,如果塌了,也要说“谢”了,因为在大同方言里称商店倒闭才叫“塌”。“转旺火”是转去百病的意思,把过去的病魔转走,转来新年的好运和健康。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与新兴工业文化对传统岁时节日观念的改变与冲击,使我们时时感觉到现实威胁。大同人春节拢旺火是民间非常隆重的接神送神仪式,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祈祷神灵把家中的灾难排解,带来新年的福运。但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年轻人对繁缛的仪式不感兴趣,春节逐渐演变为家庭成员团聚享用美食的日子,或者是社会聚会团拜的日子。这正反映了人们主动调节自己文化主题的意识,岁时节日随着社会演进的不同历史阶段而变化,在早期社会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时间顺应,以及对神灵的祭祀,是神化了的自然。这是在顺应神灵意志的形式下顺应自然,遵循的是神秘的天时,是自然性与宗教性的时间表达。在后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力量的强大,岁时节日中的自然时间性质日渐淡漠,季节性祭献的时间仪式也逐渐世俗化为家庭或社会的聚会庆祝活动,这种演变是一种历史进步,是文化演进与社会生活调整的积极结果,在这种调整中,防止了民俗因素的流逝,保护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4]。

二、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趋同的危机,对方言文化遗产必须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观念、态度。在制定方言政策或研究相关问题时,应该努力兼顾方言的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任何偏于一隅的做法都是不妥当、不负责任的。大同市在古城建设进程中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应该是调动全城群众参与建设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提倡把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充分发挥高校及专业人员在方言研究中的作用。

首先,继续深入调查挖掘方言资料。积极宣传方言的历史文化价值,改变人民群众方言自卑意识和否定方言的语言观念。随着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电影、电视、网络各种新媒体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工具,不论是新文化来袭,还是走出去主动地接触,人们都感到自己的方言是土的、俗的,甚至于是一定要丢弃的。比如大同话夸女孩子好看招人喜欢说“袭人”。如果是喜欢就说“稀罕”“白眼”或者“爱见”,一般不说“爱”。如果是不喜欢就说“不白眼”,讨厌说“黑眼”,所以有人认为这么土俗的方言不利于美好感情的表达。孰不知这样的词语有着深远的历史,《红楼梦》有个丫环叫“袭人”,深得宝玉喜欢,独有“争荣夸耀”之心思,素有评论家认为“袭人”一词是来自大同或呼和浩特方言。据考证“待见”在《红楼梦》之前都用作“不待见”,而“待见”跟“爱见”是同源词,来源于唐代僧人翻译的佛经。“白眼”跟“黑眼”相对待,文献中多见“白眼”,如“亲朋白眼,面目寒酸”(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然而“黑眼”的说法少见,“黑眼”表示讨厌、不喜欢的意思,在北京周边的方言也有,如蓟县话也有“让人黑眼”一类的说法。如此,深入调查大同方言,挖掘方言文化,仍然任重道远。

其次,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记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方言记录,而应注重方言文化现象的完整性。利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记录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言语情境、文化内涵、密切关联的社区生活等。把保护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上来,建立方言文化资料数据库,开辟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即虚拟博物馆。吸引广大群众、外来游客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讲一个方言故事或者留下自己在四合院生活的影像资料等,这些都是可以体现群众文化风貌、有着厚重生活气息的活着的方言样本。2013年4月7日江苏省展示开通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江苏库)”在建库模式、语料收集、资源共享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我们研究大同方言提供了借鉴。

第三,积极倡导双语或多语生活方式,这是对弱势方言存活式保护的最佳对策。多语言多方言应该被看成是国家宝贵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而不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过去的陈旧观念应该改变了,例如《大同日报》曾经撰文“对于大同人来说,……如果依旧用地方方言来作交流信息的工具,显然会影响经济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必然阻碍文化交流。”而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把推广普通话与提倡双语制设计为并行不悖的语言策略。

最后,发挥学校在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利用高校图书馆做好档案收藏整理工作。

在大同方言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内容,按照文化种类建立戏剧文库、曲艺文库、饮食文库、服饰文库、建筑文库、器具文库等等个别研究的库存形式;做好田野调查设计,多调查、勤走访,真正地把散落在民间的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挖掘并保护起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共同营造全民共建共管的文化保护氛围,使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名副其实。

[1]曹志耘.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J].语文研究,2010(2):6-9.

[2]马文忠.大同方言志[M].山西:语文出版社,1986.

[3]乔全生,孙玉卿.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2001(5):68-71.

[4]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39-43.

猜你喜欢
方言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方严的方言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方言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