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2015-04-24 03:12桂莉娜,金俊彤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应对方式贫困生

桂莉娜,金俊彤

摘 要:文章主要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为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8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政府及各高校不断深入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同时还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帮扶,更应该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受助与辅导的咨询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营造信任的团体氛围,促使团体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促使成员在充分的人际互动中观察、学习与体验,从而达到澄清观念、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1]。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地参与性和独特的情景性,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此,笔者旨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为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贫困生36名,其中男16名,女20名,且分成2组进行。在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核实的困难生中,以广告招募的形式,自愿报名参加,并经面谈和测试筛选出被试。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评分越高,症状的强度和频度就越严重。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应对维度,反映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积极应对维度由前12个条目组成,重点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后8个条目为消极应对因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根据台湾黄月霞的团体辅导研究调查表[2],单独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以反馈团体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及活动的效果评价。

(三)实施程序

该团体心理辅导以“携手超越贫困”为主题,通过建构封闭式、结构式、发展性团体,帮助成员增进亲密感和信任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领导者为经验丰富的团体心理咨询师,4名心理健康促进协会的学生干部担任指导助理,团体成员分为2组,每组18名,分别安排上下午进行辅导活动;活动连续进行6周,每周1次,每次2h。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包括6个单元内容,依次为:“有缘来相会”、“心灵不设防”“解开人际千千结”“贫困大学”“成长的脚印”“明天更美好”。每个单元包括5—6项活动,主要由团体游戏、情景剧、角色扮演、绘画测验,头脑风暴,团体讨论等形式构成,且活动之后布置作业,成员间分享主观体验和感受。

(四)数据处理

对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采用SPSS16.0 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L-90量表各项目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

由表1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有极其显著改变(p<0.01),除恐怖、敌对、躯体化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个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的应对方式

表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SQ各因子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在消极应对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显示,团体参与成员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持有较高的评价(见表3)。

表3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n(%)

三、结论

(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助于贫困生自我探索,正确接纳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高校贫困生除了要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外,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和困境也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如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更有甚者达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形成病态心理[3]。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依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使其改变关于贫困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及时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体验,主要开展自我探索、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为团体成员积极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如研究结果所示,团体参与人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的改变明显,其中人际敏感的改变最为明显。高校贫困生内心的自卑、抑郁、焦虑、偏执等负面心理情绪和问题,在来自团体的情感支持力量下,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团体心理辅导中,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训练,使团体参与者心理放松,充分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思索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降低人际交往敏感度,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其应对水平

应对方式,又称之为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解决和处理应激事件,保持心理平衡而采取的复杂而多样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压力情境,这也必将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同等程度的压力水平对不同的个体,其影响差异是不同的,此影响差异在于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运用良好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缓解情绪压力,促成个体积极解决问题,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高校贫困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在安全而受保护的团体氛围下,通过系列的自我探索与接纳、自信心提升训练等主题活动,使其充分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善于运用积极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减少了其采取“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策略,最终提高和改善其应对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在积极应对维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团体成员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变不明显,而这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有关,此方面还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三)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应注意的事项

1.注重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建立“成长性”功能的心理团体为主,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在团体情境下开展体验式的学习,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团体领导者,引导成员观察、体验、分享和讨论,并使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然后将总结的经验能够顺利迁移到实际的生活当中,重视成员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充实。由此,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必须重视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环节形成的力量。自我反思是团心理辅导成功奥秘所在,也是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成长的秘方。因此,每次主题单元活动结束后,团体领导者还要引导成员积极反馈,及时表达和分享体验及感受。

2.团体领导者应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高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大都情绪较为敏感且行事拘谨,作为团体领导者应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成员,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优势与潜能,有选择地突出成员及其行为的积极方面,并给予高度关注,从而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其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团体领导者在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无条件地关注和接纳团体成员,从而使其抛开多余的心理设防和顾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更加自由和深入。

3.积极发挥监控团体的动力作用。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借助团体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内在动力,促成团体中个体成员发生改变,以实现培训或治疗的目标。然而团体动力运用不当也可能成为阻力,主要源自于团体内各成员间的人际障碍以及团体内个体和团体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当安全、尊重及信任的团体氛围还未营造成功时,激烈的对抗性游戏活动或非意愿的自我暴露则会对团体及成员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积极关注和恰当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领导者和各团体成员达成隐性的心理契约关系,在充满安全、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团体成员间相互充分交流和表达,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等方式方法,调整自身的认知,改变不当的行为,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对于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合理宣泄和疏导其不良情绪,健全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发展。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2]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6.

[3]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0).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应对方式贫困生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