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5-04-25 11:12张少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陕西中医 2015年8期
关键词:夹脊根型电针

张少林 王 明 王 平 穆 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中老年人多发,临床可见颈肩部疼痛、僵硬感,颈项部活动受限,伴有单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麻木感,或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感等。本人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骨伤科门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8例,应用推拿手法配合电针治疗,并与牵引和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门诊经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3~62岁,平均42.47±3.12岁;病程时间平均10.59±9.76月。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1~68岁,平均43.25±2.82岁;病程时间平均11.19±10.11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 按2012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推拿手法结合电针治疗,1d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推拿手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患者的一侧,采用揉、拿、捏、散等手法,从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段开始松解,松解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及项韧带至肩峰处6~9次;拿捏风池穴3~5s;使用扌衮法、拨法放松两侧斜方肌、菱形肌等颈肩部肌肉,择重点按风池、天柱、曲垣、肩贞等穴位;颈肩部肌肉充分放松后,术者用一侧肘部肘窝部托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脑后慢慢向健侧旋转,令患者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向斜上45°方向提拉,操作成功可以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切忌暴力骤然提拉,以免造成不必要损伤);拿捏、揉按颈肩部、患侧上肢,从颈肩部至前臂,3~5次,牵抖患侧上肢2~3次,结束。一般15~20min,1d1次,10d为1个疗程。

电针治疗 取风池、天柱、病变节段夹脊穴、肩井、天宗、曲池穴;若前臂桡侧疼痛麻木者,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若前臂尺侧疼痛麻木者,加小海、后溪穴;针刺穴位出现酸胀、麻等感觉后,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SDZ-II型),前臂桡侧疼痛麻木者,电子针疗仪连接病变节段夹脊穴与手三里穴、曲池穴与合谷穴;前臂尺侧疼痛麻木者,电子针疗仪连接病变节段夹脊穴与小海穴、天宗穴与后溪穴;电子针疗仪参数设定为:2HZ、疏密波、30min。1d1次,10d为1疗程。

对照组予牵引结合口服药物治疗,1d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颈椎间歇牵引治疗:患者坐位枕颌布托牵引,头部轻度前屈,牵引重量:一般初始为2kg,逐渐增加牵引重量,不超过6kg。每次20min,1d2次。牵引重量与牵引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耐受性而定。1d1次,10d1疗程。药物治疗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扶他林缓释片75mg ,1d1次,10d1疗程 。

疗效标准 本组患者参照2012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自行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颈椎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显效:症状消失,部分体征阳性,颈椎及肢体功能大致正常,能从事较轻工作。有效:症状减轻,部分体征阳性,能从事较轻工作,但症状易反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VAS疼痛评分 两组患者均在疗程前后进行VAS疼痛评分,评分标准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行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参照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颈椎病症状化量表:阴性,3分;有颈肩疼痛而无颈椎运动受限,2分;有上肢、手指疼痛而无颈椎运动受限或既有颈肩疼痛又有颈椎运动受限,1分;既有上肢、手指疼痛,又有颈椎运动受限,0分。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 两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痊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表明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疼痛改善较优,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挤压评分对比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改善患者神经根压迫症状作用相近,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8 6.63±1.19 2.13±1.13▲△对照组 38 6.75±1.28 3.63±1.4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挤压试验评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8 2.20±0.76 1.13±0.83▲对照组 38 2.25±0.89 1.00±0.9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因颈部劳损,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若遇过力劳累,伤损经脉,瘀血痹阻经络或感受“风寒湿”之邪,经脉闭阻,而引发颈肩臂部疼痛麻木等症。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取保守治疗,如药物、针灸、推拿、牵引等,而推拿、针灸是保守治疗方式中最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

推拿手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及炎症介质代谢,加快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松解颈部软组织粘连,减轻对颈神经的卡压,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2-3]。

电针治疗选用手阳明、手少阳经相关穴位针刺,并配合颈夹脊穴[4],外通足太阳,内系督脉,以祛风寒、鼓阳气、调气血、通经络。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可以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不仅能改善病灶部位的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反应、减轻局部炎症水肿,并且能通过中枢传入途径,使内分泌系统释放内源性阿片肽,达到镇痛作用[5];此外针刺颈夹脊穴,能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周围,使椎间孔周围的肿胀的关节囊及滑膜脱水,增加神经根躲避空间,解除神经根压迫,并有利于缓解颈部周围血管的张力,改善肌肉供血,缓解肌肉痉挛,减轻颈臂麻痛等不适。配合电针疏密波,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加快炎性水肿的消除[6-7]。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9-190.

[2] 梁 杰.按摩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8):24-25.

[3] 蒋国民.整脊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J].陕西中医,2014,35(1):29-31.

[4] 滕春光,段俊峰.辨经取穴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增效作用[J].颈腰痛杂志,2010,31(3):118-190.

[5] 万碧江,黄 伟,张压西,等.透刺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TNF-α和IL1β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73-375.

[6] 苏胜利,黄丽萍.颈九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1例[J].陕西中医,2013,34(2):220-222.

[7] 周日清.电针配合弹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6):57-58.

猜你喜欢
夹脊根型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