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临床观察

2015-05-06 01:24李文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葛根椎动脉供血

李文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临床观察

李文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100)

目的 观察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尼莫地平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给予尼莫地平治疗,2组治疗2周。观察眩晕的缓解程度及一些临床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测定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能使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阻力指数(PI)降低,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桂枝加葛根汤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疗效。

桂枝加葛根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 sufficiency,VBI)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极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病,此疾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反复多次发作,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血脂、劲椎病等,偶可出现一些一过性的、轻度的神经系统体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若该疾病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严重情况可能导致急性脑梗塞,故需要尽快控制VBI的发作,对患者的愈后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的治疗药物及手段一般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扩展脑血管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及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等。VBI中医上属于“眩晕”的范畴,是由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而导致眩晕,中医药对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论,今观察桂枝葛根汤治疗VBI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门诊及内科病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共60例,主要症状符合眩晕、头痛、呕吐等,颈部血管彩超(Acuson S2000)提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痉挛、血流速度减慢等,全部入选的病例均行常规检查,包括治疗前后的生化检查、心电图、血液常规及 颅脑CT等检查,排除急性脑血管意外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并排除一些严重的内科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2岁,平均 60.43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1岁,平均62.31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89年WHO推荐的VBI可能的诊断标准:(1)起病急,2 min内出现眩晕症状;(2)同时合并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失调、视力障碍、眼震、发音不良、吞咽困难等症状中的等任何一项。中医诊断符合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眩晕病的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轻者闭眼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或跌倒;(2)严重患者伴有头痛、呕吐、耳鸣耳聋、项强、眼球震颤、汗出、面色苍白等;排除一些急性病如急性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脑部肿瘤、及其他原因如某些药物、外伤性等引起的眩晕以及周围型眩晕等。

1.3 治疗方法

1.3.1 2组均同时予西药扩血管、改善循环治疗,尼莫地平 20 mg tid,连用2周。治疗组在予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葛根汤,药用桂枝加葛根汤按《伤寒论》原方加减:葛根12 g,桂枝9 g,芍药9 g,生姜9 g,甘草6 g,大枣12枚,黄芪15 g,当归15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组同样治疗2周,治疗后行疗效评价。

1.3.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眩晕的缓解情况及一些伴随症状如头痛、呕吐的等持续时间,缓解程度等;2组治疗前后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测定双侧椎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

1.4 疗效评定标准 眩晕临床疗效的参照标准为1993 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眩晕、呕吐、头痛等不适症状完全缓解;显效:眩晕、呕吐、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正常生活、工作不受影响;有效:头昏、眩晕等不适症状缓解,但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效:头昏、眩晕等不适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1.5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最大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阻力指数(RI)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 sufficiency,VBI),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20%~25%[1]。从解剖学的角度,大脑的枕叶、脑干、小脑、丘脑及内耳全部依靠椎-基底动脉供血,所以当椎-基底动脉发生供血不足,上述区域功能受到影响,常发生眩晕。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活不良习惯、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等因素使颈椎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成为高发病,进而使VBI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此疾病病程较长,易迁延不愈,且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脑梗塞[2]。现代医学研究提示VBI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伴有血管斑块形成,血管腔逐渐狭窄,血流速度减慢,导致依靠其供血的起卦如内耳前庭、脑干等血液供应障碍,出现VBI。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等。

中医方面VBI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选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该病,是从经络学说推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至耳上角,入络脉,该证症状表现在足太阳经部位。《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者,邪阻径遂而津液无以上输。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伤寒来苏集》。笔者用该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葛根升提津液,芍药通泄营郁,桂枝、甘草助阳补虚[3]。葛根为疏散风热药,甘、辛、凉,归脾、胃经,其性清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尤其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导致的项背强痛,又有止呕作用,如《神农本草经》云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唐《备急千金要方》天雄散“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中即有葛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有扩血管作用,可以降低血压。葛根含黄酮,有解肌作用,对改善冠脉循环、脑循环均有好的疗效,葛根中的葛根素具有扩张心 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血素 T XA 2 提高前列环素PGI2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作用[4]。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最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用为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性温,味辛,在临床常用解表药中居首,是常用的解表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温,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为散寒解表、止咳祛风止痛等要药,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以来,各位历代医家所常用之药物。据临床统计,桂枝在历代各经方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仅仅次于甘草[5],桂枝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桂枝中主要成分桂皮醛、桂皮酸钠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的作用[6],并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体内抗血栓作用[7]。

笔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VBI患者,其作用的靶点在颈部,通过对2组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发现其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能使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阻力指数降低,能使多数患者症状如眩晕、肢体麻木等均得到改善,使得伤寒论经典处方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用中医中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潘福.颈椎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J].现代康复,2001,(5)4:86.

[2]浦传强.脑血管病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57.

[3]张其江.桂枝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1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516.

[4]崔岚,沈德秋,陶达人.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2):924.

[5]许源,宿树兰.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4,36(4):674-678.

[6]吴贻谷,宋立人.中华本草精选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3-468.

[7]黄敬群,罗晓星,王四旺,等.桂皮醛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34-36.

R743.31

B

1007-2349(2015)07-0042-02

2015-04-08)

猜你喜欢
葛根椎动脉供血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辣语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