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2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5-05-06 01:24董锦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刺络面瘫面神经

董锦丽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东二环院区,福建 福州 350046)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20例临床疗效观察

董锦丽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东二环院区,福建 福州 350046)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顺序,用自然数的随机排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结论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效果。

周围性面瘫;针刺;刺络放血

周围性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症见面部呆滞麻木,口唇鼻眼歪斜,闭目露睛,迎风流泪,鼓腮漏气流涎,额纹消失,咀嚼无力,嘴角滞食等一系列症状。现代医学称其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1],通常急性起病,无明显先兆症状,于数小时或1-2 d 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进而导致神经缺血、水肿产生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疾患[2]。

西医在治疗上主要通过扩血管、营养神经和激素类药物,此类药物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因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而且比单纯采用针刺手法疗效更好,并且能明显缩短患者治疗时间[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康复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0例,按就诊顺序,用自然数的随机排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2.3 ± 5.1)岁;治疗组10例,男8 例,女2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1.2 ± 5.9)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4]。其临床表现: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伴有不同程度听觉障碍,舌前2/3 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感觉障碍等[5]。中医辨证分型:①风寒袭络:突发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②风热袭络:突发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③风痰阻络:突然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发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浊或腻,脉弦滑。④气虚血瘀: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3 纳入标准 纳入发病在3个月以内者,所有病例经CT,MRI等检查,排除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同时排除不符合周围性面瘫疾病诊断标准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1)针刺:取穴:主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牵正、风池、翳风。配穴:不能抬眉加攒竹,眼睛闭合不全取睛明,人中歪斜配水沟,患侧太阳、承浆、迎香、四白、对侧合谷,后期加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穴主穴2~3个,配穴2~3个。穴位交替使用;手法:采用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1次 /d,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三棱针常规消毒后,沿患侧颊黏膜咬合线上下挑割数处,深度达黏膜下,或者在曲张的小静脉处直接刺破血管放血,隔日1次,以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连续3个疗程;2组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决定随证取穴及补泻的手法,①风寒袭络型:加外关、风池、灸翳风穴、手法为平补平泻。②风热袭络型:加曲池、阳陵泉、翳风、手法为泻法。③风痰阻络型:加外关、风池、丰隆穴,手法为泻法。④气虚血瘀型:加血海、足三里、灸翳风、百会穴、手法为补法。并嘱其患者适当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使情绪调畅。天气寒冷时应带帽子,口罩避寒,平时多做抬眉、鼓气、双 眼紧闭、张大嘴等动作训练面部肌肉力量。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与治疗时间的统计比较。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6]得到如下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面部活动感觉自如,有如常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面部活动自如,稍感麻木;有效:症状部分消失,部分面部活动不能完成;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2.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 2组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愈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病因、病理,认为由于多数患者在发病前与寒冷刺激有关,面神经水肿和面神经鞘管限制面神经的肿胀范围,使面神经受鞘管的反作用力压迫,导致面神经变性神经反射性血管循环障碍引起原发性神经缺血性麻痹[7]。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阻闭以致经气运行失畅,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失于濡养,以致肌肉弛纵不收所致。风邪入侵头面经络,邪入肌肤则麻木不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不能运血,则血瘀。风中经络,日久耗气伤血,血虚则动风,见口眼歪斜;气虚不能固涩则流泪流涎,鼓腮漏气。故面瘫乃因正气亏虚,瘀血阻滞动风所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则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在《内经》中也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血去则经隧通”,“菀陈则除之……”的记载,故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可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使毒邪随血而出,瘀血去则新血畅,经脉得以滋养,使面部功能得以更快恢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单用针刺治疗势必势单力薄,疗效缓慢;在实践中结合刺络放血疗法,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决定随证取穴及补泻的手法,不仅重点改善额纹、眼睑、口角三处瘫痪症状,起到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吸收,消除水肿作用,并且通过刺络放血疗法,使面神经产生兴奋,肌纤维收缩增强,加速受损部位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降低神经变性,达到快速缓解面部肌肉痉挛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以局部带动整体,使患侧面瘫得到全面恢复[8]。

[1]余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

[2]唐运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现状[J].中国医疗前沿,2010(7):10-11.

[3]秦小红.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213-214.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5]张亚峰.针灸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22(4):213-214.

[6]House J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T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7]李双平.电针合灸法治疗面瘫22 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6-67.

[8]吴峻,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 例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9):553-554.

R745

B

1007-2349(2015)07-0056-02

2015-05-11)

猜你喜欢
刺络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