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评课的基本原则”

2015-05-06 22:33于素梅史孝银
体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评课原则标准

于素梅 史孝银

2015年本文作者“评课”系列专题

1.谈“评课的常见现象” 2.谈“评课的若干视角” 3.谈“评课的基本原则” 4.谈“评课的基本标准”

5.谈“如何评教学问题” 6.谈“如何评教学内容” 7.谈“如何评教师示范” 8.谈“如何评学习方式”

9.谈“如何评课堂评价” 10.谈“如何评场地器材” 11.谈“如何评突发事件” 12.谈“如何评安全防范”

摘 要:本文主要从点评和评优两类形式的评课视角,阐述评课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细看精评、前后贯通、先赞后建、标准一致、利于提升等五项原则,旨在为更加客观、合理、有效地评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评课;原则;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26-03

一提起评课,很多人都会想到两类形式,一是平常的看评课中对课的点评,二是在各种评选、展示等活动中要排出名次或奖项的对课的评优。这两类活动都有一个核心——“评”,但该如何评,依据什么来评,如何才能评得公平、公正、合理、客观,遵循一定的评课原则至关重要。下面重点从五个方面讨论一下应把握的几项原则。

一、细看精评:细看是前提,精评是关键

评课水平的高低,其前提是要会看课,要能够看出门道。然而,门道在哪里?如何看出门道?一个至关重要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握“细节”,能够做到细看,挖掘细节背后隐藏的东西,是决定能否精评的关键点。有些人由于在看课环节走马观花,决定着在评课的时候,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把握课的精髓、课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根源,难以评出来个所以然,致使评课语言漂浮不定,甚至是由大而空的语言堆砌而成,不仅表现出不够生动,而且没有太大的聆听或参考价值,这样的评课是失败的,不可取的。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细看精评?首先,转变过去看课的习惯与方式,要在充分考虑能够精细化评课的前提下去看课,课的细枝末节就能够一览无余。因为,粗略看评课与精细看评课,评出的效果差别较大,前者可能只是点到为止,甚至点不到或点不准;而后者则能够评出真知灼见,让人有口服心服之感。其次,提高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因为,具有不同观察力的看课者所能看到的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教学环节,都看出了某种现象,但是,因观察力不同,发掘的现象背后的问题和根源不同,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两种判断结果。观察力强,就便于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很有可能抓不住本质。第三,就是要提升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看课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住细节,找到了实质性问题,但是,假如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欠缺的话,精评的效果也难以达到。有时,问题是有多种教学现象共同汇集而出的,需要能够将相似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就点评课而言,需要能够组织好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评说。

二、前后贯通:设计不忽略,重点评教学

无论是要对常态体育课进行点评,还是评优,都不能只对课堂教学实施环节点评,而是要能够做到前后贯通,即在不忽略教学设计的情况下,重点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就一节课而言,设计在先,实施在后,而评课的时候,过去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评课堂教学实施环节,而不评课的设计水平,结果很容易出现盲目评课现象。更有甚者,在看课之前,根本就不浏览教学设计文本,而直接看现场课或事先录制的光盘,结果会在不知道教学的目标、不了解重难点、不明确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情况下,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看到啥是啥,也就很难全面判断课的设计和课堂组织是否合理、一致,评课的时候会不够深入和不完全准确。为此,在评课环节,要能够前后贯通,不仅要看设计环节是否合理,还要能够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实施部分,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具体。

然而,如何做才能达到真正的前后贯通?首先,在看课前要能够先浏览教学设计的完整文本,假如只有教案部分,要能够把教案认真阅读一遍,不仅要从设计或教案文本中了解基本信息,如上课年级、性别、人数、内容、场地、器材等,更要能够认真研读制定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难点、采取的主要方法手段等。带着这些信息去看课的话,每看到一个环节、现象、问题,都能够从目标层面、重难点强化与突破层面考虑是什么现象或问题,否则,就看不出门道,评不出水平。其次,正确把握好设计与教学的关系。前面我们谈到评课不能忽视设计,但是,设计仅仅是预设,并不一定就等于原封不动地将所设计的内容照搬到课堂上去,由于课堂上会有一些新生成的、在设计环节未能预料的教学事件,因此,评课还要把握一个“活”字,即灵活处理好设计与教学的关系。好的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教学不绝对等于教学设计的再现。有了这种认识,评课效果就能够趋于更加理想。

三、先赞后建:优点最先赞,建议跟进提

在评课活动中,人们的习惯往往就是,先说优点,再说不足,进而提出几点改进意见,无形中就已经呈现出先赞后建的原则。“赞”即赞扬,讲优点,实际上就是用表扬的语言描述课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建”即建议或建言,提建议,实际上就是用诚恳的语言针对课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假如是课的评优,依然可以在评定完等级以后,针对不同等级的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建议。有赞有建的评课是完整的,先赞后建的做法是人们最易于接受的,因此,遵循这一原则无可非议。

如何更好地把握先赞后建的原则?首先,赞的内容和方式要十分明确和适宜。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能过细过杂,否则,赞的重点和效果就难以凸显出来。例如,当看到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听讲环节、观察环节、练习环节等都能够提出明确的要求,且这些要求都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基于这几个环节的教学现象,在赞的时候,就可以用“该课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语言来评。学法指导就是概括了听讲法的指导、观察法的指导、练习法的指导等。其次,赞的语言表述要具体,而不能空泛,要能够有案例支撑,既要指出哪些环节好,还要能够分析其好的原因,让人听了能够感受到:这种课的点评是真实的、准确的、必要的和巧妙的。过于空泛的语言去赞等于是在虚夸,会让人感到课并不像说的那么好,失真的点评不能让人信服。例如,有人在评一节弯道跑课的时候,泛泛地说:“这节课的教法选择比较适宜,手段比较有效。”实际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弯道跑技术的时候,不但用了不适宜的教法——直道斜身走,体验身体内倾,而且采用了无效的教学手段——左臂腋下夹绳摆臂跑,体验内侧臂摆动小,外侧臂摆动大的动作。由此可见,对存在明显问题的地方还“赞”的做法是不真实的、不准确的。第三,提出的每一条建议要能够找到出处,要让人们明确,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而不是凭空而谈。建议反映出的具体改进措施要能够合理有效,否则,所遵循的先赞后建的原则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一节小学体育课上,老师安排了一个游戏——搬运,让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个小组,搬运的方式是单人搬运物体,从起点到终点,过渡到两人抬运相同数量和重量的物体,再到三人合运同样的物体。任课教师设计这种形式的目的是想体现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际上,从单人到最后三人搬运同样的物体,不是由易到难,而是由难到易,因为,同样重量和数量的物体,两个人抬着要比一个人搬着容易,三个人就更容易将其运到目的地。当如此指出需要改进的时候,任课教师十分认可。当提出要么将搬运物体的人数从多人向单人反过来过渡,要么从单人向多人增加搬运物体的数量和重量等建议的时候,任课教师表现出更愿意接受建议,力求进一步改进。

四、标准一致:心中一杆秤,标准不摆动

无论是对常态课的点评还是评优,都是需要标准的,而且,标准应该保持一致,否则,好课与差课的界限就会很难分清,甚至会出现因标准不统一,评的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反差。这里所讲的标准一致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同一个人在评若干节课的时候,要用一致的标准来评;二是无论是点评课还是评优,要达到标准一致。因为,不仅评优的时候会通过课的具体呈现,评出优劣各种等级,即优在哪里、不足是什么,要能够用相对一致的标准来判断,而且,点评课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事情——指出优缺点,而优缺点评判的依据就是标准,如果没有标准,优缺点也就无从谈起。例如,看过一些课以后,发现大约一半以上的课都没有安排见习生、收还器材等环节,提出了课的不足,那么是如何判断这两种情况都是不足的呢?其标准是,课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无论是不安排见习生,还是不收还器材,都是课堂常规不完整的缘故,即用“完整性”的标准来评判其不足。

如何才能做到评课的时候标准一致呢?首先,明确标准是什么很关键,也就是说,需要了解标准由哪些指标体系构成,各指标如何解释,即每一个指标体系的具体含义都要搞清楚,否则就很难实施评课活动。如评课的标准体系中,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创新性、实效性和安全性等是最基本的指标,对每一个指标的进一步解释是评课的主要依据。因此,明确标准十分必要。其次,懂得标准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真实性。尽管对真实性的解释是“主要侧重于对一节课的设计和组织是否真真切切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是否是一环扣一环,有教有学、从不会到会的逐步过渡的过程,有没有违背认知规律的现象发生等”。但是,如何看出是否真实,有无虚假成分在其中,这需要深度挖掘真实与否的各种表现,分析各种表现背后可能隐含的是什么,否则就很难判断课的真实程度。例如,教师讲解示范完以后,学生还没有怎么练习,动作却全会了。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分析“全会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接下来的疑惑是,学生究竟是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如果不是,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课前吗?假如是课前的话,为什么要在课前学会而不是在课堂上学会?又为什么已经会了的动作,还要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从不会到会地教?假如回答是课前学的,而且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显示出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的话,就等于走进了形式化的误区,课就显得不够真实了,因此,既是发现了课的不足——虚假,同时,又有判断的依据,即标准指标体系中的真实性缺乏。因此,评课要想达到理想的结果,需要有标准且标准一致。

五、利于提升:评课是形式,提升是根本

评课,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课的好与差,哪里好与差,如何解决课存在的问题等的综合表述形式。通过评课,无论是点评还是评优,假如最终能够有利于促进课的质量的提升,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利于提升,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提升课的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这样的评课就会呈现出态度诚恳、语言得体、贴近实际;二是将提升质量看作评课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评课就比较容易深入,同时,评课者的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然而,如何在评课环节真正地做到遵循“利于提升”的原则呢?首先,把握好评课的出发点。过去,有些人评课,只是说赞扬的话,诸如“这课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但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丝毫没有更加具体地表达。还有些人评课,只顾挑毛病,找问题,将一堂本来还不错的课,说的几乎是一无是处。这两种心态的评都没有把握好出发点问题,即“如何评才能有利于提升课的质量”考虑不周,结果就会出现过于自我的主观性评课现象。其次,评课的最终目的要明确。前面谈到,“将提升质量看作评课的最终目的”,但该如何把握好这一最终目的呢?过去,在诸多的评课活动中,专家点评课,大都是完成了应邀的任务,显现出专家水平,或组织方因请到了某权威而感到活动有较高的层次。课的评优活动,无论是地方的还是更高层次的,评出奖项、代表性展示、专家点评等一系列活动结束,似乎评优活动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的评课都没有将最终目的设定为提升课的质量上。要想把握好这一点,既要强化研究性评课,不仅要能够指出本课存在的问题,还要能够归纳出同类问题,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不仅要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分析原因,还要能够从学生角度分析。找不到真正的根源,解决问题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课的质量提升也就难以落到实处。在过去诸多评课活动中,最为缺乏的无外乎是对问题根源的分析,大都是找到了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假如课上存在某种问题,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因素造成的,不找到是什么观念,观念错在哪里,就难以知道如何转变观念,提升课的质量也就难以实施。

结束语

评课与看课不可完全割裂开来,因为看课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很好的看课,或对课的门道没有很好地把握,评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精评课,就要先细看课。除此之外,前后贯通、先赞后建、标准一致、利于提升等都是体现出评课水平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把握好每一条原则,不仅是体育教师提升评课水平的关键,更是体育教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所不可忽视的。

猜你喜欢
评课原则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谈评课的“四度”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