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需求构筑高水平就业工作体系

2015-05-28 16:48张启鸿李雪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

张启鸿+李雪华

摘 要:立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是北京建筑大学始终坚持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按照“坚持三个到位、把握一个核心、强化三个体系、推进三项特色”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多元联动、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近些年一直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学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于首都城市建设各个领域。

关键词:多元联动;特色鲜明;就业工作

坚持“三个到位”,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保障

1.党委高度重视,思想认识到位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质量视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就业工作,统筹就业工作全局,明确就业工作发展规划并督促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班子成员按照联系学院分工,深入二级学院指导就业工作,带头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积极推进就业工作进展。

2.工作机制健全,组织领导到位

学校积极推动就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一是党政领导亲自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和部署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就业部门牵头抓。招生就业处和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各学院具体抓。相应成立以院长、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小组,负责本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就业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班级导师作用。四是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机关干部和教辅职工参与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建立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责任制,引导各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做本专业毕业生的一线“推销员”。机关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立足岗位,积极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3.突出目标责任,制度保障到位

学校按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一是以责任抓落实。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各学院班子的任期目标。校长对全校就业工作负总责,二级学院院长是该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坚持每年与二级学院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学院发展挂钩。二是以制度抓落实。建立了就业工作专项推进制度、专题研讨制度、周报制度,动态跟踪,及时通报,及时解决,确保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核心”环节抓好、抓实,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和适应度。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社会契合度

学校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结合建筑行业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构建“通识+学科基础+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解决学生工程技术综合知识拓展问题;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立创新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二是构建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学校毕业生培养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毕业生“具有综合素质高和专业基础扎实、能快速掌握和运用新技术、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等特点”。

2.校企联合培养卓越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校不断推进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制定培养方案、建立就业见习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三个层面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一是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企全程合作指导。二是多层次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设计了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生赴企业实习列入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实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构建校企双向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企业新技术、企业工程师引进校园,把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每年坚持把学校的专业教师送进企业“学艺”,实施新进教师第一年不要求工作量,脱产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鼓励措施,打造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3.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学科和科研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借助这些学科专业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拓展学生的专业视角,把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成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4.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着力构建就业反馈机制,以毕业生就业质量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通过编制就业工作质量报告,实施“就业意向调研” “签约情况统计”等四项调查,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及时反馈给教学和招生部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长效机制。

强化“三个体系”,努力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1.构建专兼结合的“全员化”就业队伍体系

一是统筹兼顾,抓好三支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三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教研室”,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类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校内师资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组成的兼职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遴选就业创业指导经验丰富的一线辅导员组成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二是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工作技能。近三年来,对全校就业工作队伍分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培训,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KAB创业讲师培训和资格考试,实现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全部持证上岗、兼职就业教师全部接受系统培训的目标。

三是加强研究,不断提升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近三年来,就业工作队伍在各类期刊发表就业教研论文二十多篇,承担课题14项,编写教材十余部,获得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2009年,学校“大学生自主实践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不久前,学校获得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立项。

2.构建贴近需要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多渠道提供信息服务。学校设计开发了具有独立域名的就业信息网站,同时把人人网、飞信、微信、QQ群、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与电话、海报、书面通知等传统手段相结合,为毕业生提供快捷、高效的多渠道信息服务。

二是多层次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理念,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就业工作人员赴各地参加校企见面会,走访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实施“请进来”战略,将校园招聘活动贯穿全年,学校及各学院每年精心组织各类招聘活动。每年通过学校招聘会求职成功学生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80%以上。

三是全方位提供服务。学校构建了“七个一”基础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为学生集中整理就业信息;《就业金钥匙》为学生解疑答惑;就业超市为学生量身定制就业指导;就业网实现就业信息最大化和就业指导的随时化、随地化;搭建一个“微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实时推送;组织一系列双选会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为每位毕业生写一封书信,做到了叮嘱一句、温暖一程。

四是“一对二”实施帮扶。学校党委把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业困难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014届,学校“双困”毕业生总数158人,100%都落实了工作,特殊群体就业率高于学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水平。

3.构建以体验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一是构建“四位一体”的分年级、分阶段职业指导体系。一年级以“学长追踪” “成长在线”等主题活动为核心,把“专业认知”与“学业规划”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意识;二年级以“入市之旅” “社团活动”等主题活动为核心,把“社会实践”与“课程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职业规划;三年级以“走访用人单位” “专业见习”等主题活动为核心,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四年级以“就业指导”主题活动为核心,把毕业生自我定位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帮助学生做好职前准备。

二是构建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学校已构建了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多门课程的职业指导课程群,覆盖学生100%。

三是稳步推进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学生创业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创业竞赛、创业咨询辅导等环节,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引导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 “村官计划”和“社工计划”等项目,鼓励他们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推进“三项特色”,合力打造就业工作品牌

在推进就业工作各项举措的进程中,学校不断总结凝练提升,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就业工作特色。

一是面向行业需求,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人才培养实现了与行业需求的“两个融通”。首先,是专业设置、招生与社会需求相融通。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与改造专业、确定招生规模。例如: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的重大人才需求,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历史与建筑文化保护本科专业,并跨学科组织申报了服务国家特需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了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全国首个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是专业培养与就业相融通。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形成了鲜明的招就联动特色。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的调整,构建了完善的招就联动体系。在招生环节,把就业数据作为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参数,加强招生就业的关联性;在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具有质量指标、师资建设、资源配置和过程管理四大环节的本科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就业环节,通过建立“从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到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的跟踪联动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是聚焦学生发展,构建了“三全”就业工作体系。“全员化”就业队伍体系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是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满意度的保障;“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三个体系系统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近年来,学校就业率始终处在北京地区高校的前列。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上手速度快、专业知识扎实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主干专业毕业生前往政府机关、甲级设计院、央企、大型国企就业的比例占到60%以上,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

学校的就业工作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平均落实率保持在92%以上。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张启鸿系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
新形势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试论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及调试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论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研究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