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背景下基础体育教学改革

2015-05-30 02:42雷涛黄懿
亚太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老师新课标体育教师

雷涛 黄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已跟不上《新课标》的需要,改革创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然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积极应对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也一时成为体育教学事业中的焦点。

一、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在长期教育过程中忽视或轻视基础体育课程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较好地转变,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能让他们保持良好的身体,而且能让他们掌握更好学习方法学习其他课程,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没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的,体育运动热情不高,缺乏体育锻炼的恒心。

2.学生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往往学习体育的兴趣略低,缺乏自信心,体育课上,达不到老师要求,不能完成老师规定的锻炼任务,许多体育素质比较低的、动作不协调、体型肥胖或者偏瘦的学生害怕参加体育运动,一些在体育中受过伤害的同学,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困难,一些性格文静的学生不喜爱体育运动,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并且逃避上体育课。

(二)教师层面

1.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文化课比体育课重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将体育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成绩,学校根据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是否接受升学,文化分数成为了学生的最终追求,教师教学也把文化成绩的高低放在首位。有些中小学甚至不断将体育课程长久占用,体育教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严重地忽视了基础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缺乏改革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不够创新

体育老师在教学理念和责任心等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方面亟需提高。重体育、轻育心和重技术、是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存在的需要改革教学理念,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基础体育课程教学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这种注重灌输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能力;加上过分注重短期的效果,却忽视了给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体育的习惯,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部分体育老师至重视术科课程,对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滞后,学生对健康体育知识掌握甚少,自我锻炼意识缺乏,难以形成终身体育观。还有,一些体育老师教学内容与形式简单机械、多重复、水平低,系、科学、趣味的教学方式很少见,而且把考试内容和课堂内容等同起来,课堂教学沦为应试教学,只是为了少数项目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部分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改变,学生个性没有得到发挥空间,严重导致学生畏惧和厌倦体育课堂心里的产生。

3.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选拔要求不严格,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不够高

体育教师的技能水平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室外,大部分的学习都是非静态学习,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管理与组织能力、教学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接受,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工作目标。在中学,大部分的教师,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达到应有的技能水平。

4.教师教学只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身心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提升,将运动技术的好、坏、快、慢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而作为当代的中小学生学生,特别是90后、00后们,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身体素质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不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动作完成不了,跟不上教学进度,没有体验到体育课程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打击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达不到新课标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健康的体魄,而且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同时可以通过现代体育知识、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观念,改变中小学生体育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自从国务院颁布了《体育工作条例》后,确立了中小学体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认识到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以及矛盾。体育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来,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根据总目标,从自身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有助于健身能力的提高,和树立终身锻炼的良好品质,更是为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打下基础,铸造辉煌成绩。

3.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投入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服务和管理力度,对各环节和各方面的关系整理、协调;坚决排除外界对于基础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干扰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改革中每项任务的贯彻与落实。就当前基础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来看,严重阻碍其改革与发展的原因是基础体育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条件等,所以各部门要加大基础体育的投入,并尽可能改善中小学体育设施。

4.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为充分调动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用性、趣味性、健身性强的教学内容,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游戏,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同时应注意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面对国家推出的《新课标》,中小学与基础体育教师们都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的新要求,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将这种压力转化为教学的动力,加强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业务素质,深入研究《新课标》,内化《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走向终身学习之路,为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作出贡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59

[2]段黔冰等.以“健康第一”引导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5.31(6):122一124.

猜你喜欢
体育老师新课标体育教师
我们的体育老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育老师生病了
体育老师教你语文
体育老师教数学需从长计议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