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中的苍古

2015-05-30 10:48陈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禅境静穆中国画

摘 要:苍古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画中表现非常明显。苍古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本文主要对中国画的苍古进行探讨,着重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美学范畴。

关键词:中国画;苍古;禅境;静穆;象外之象

一、中国画苍古的阐释

在世界艺术中,以中国的艺术和自然结合的最为紧密。中国优秀的写景艺术,皆为情与景、自然与义理的产物,不离情而言景,不离义理而摹自然。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提倡苍古,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情景的交融,其间并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意味。在人物画中也有不少杰出画家提倡苍古韵味,并躬行实践。苍古不仅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还是艺术品评的重要标准。

“苍古”是指一种超越的境界。通过古这一无限时间性概念,来超越时间粘滞所带来的束缚。“古”又和“高”相联,合而为“高古”之概念。清朝杨廷之解此说:“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二十四诗品浅解》,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高”和“古”都强调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画家独立高标、不同俗流、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人生境界。

苍古在中国艺术中是一种普遍的美学崇尚,而不是个别画家的钟爱。苍古也是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既集中体现了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也寄托了文人们的情思。中国艺术家总是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在作品中不是把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或者是呐喊出来,而是通过“景”来间接暗示出来的,因此画家经常运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来表达苍古韵味。如在中国画中常常出现古木、古寺、古碑、老泉、苍苔等具有历史承载性的景物,画家借此来安顿自己孤独、寂寞、不为俗系的灵魂。

苍古是和崇尚古拙平淡的美学风尚密切相关的。世事的变化只是表象,而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中国画打破了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鲜活中呈现。崇尚古的趣味就是对此在的超越,古就是为了否定俗世存在的现实性。古是古拙苍茫,古记述的是衰朽,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中国画家常怀太古之心,对苍古的追求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因此在绘画创作中,画中的树木必求其苍古;山体必求其幽深古涧;寺观必古,有苍松相伴;山径必曲,着青苔点点;顽石必古,如云在卷动,圆润凸起。画中景物都能和画家情思巧妙结合,是一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在艺术创作中好苍古以外,人们在对画作品评中也经常使用古雅、苍古、古莽、古淡、荒古等词语来评价艺术作品,这反映出了艺术鉴赏者和创作者一样都是对永恒的追求。苍古否定了现在时间的虚幻性,又通过当下的直觉和渺远的过去照面,形成当下和远古画面的重叠,创造出了一种永恒就在当下、当下即是永恒的心灵体验。苍古隔绝了喧嚣的尘世,从而也使心灵从躁动归于平和,归于无冲突。

中国画中苍古和禅有很多共同之处。禅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永恒的精神。禅的境界宁静清幽,可以用这几个字赖概括:古、幽、远、虚、寂、静等。禅的空间境界也往往是一个由深山、古寺、古潭、幽林、苍苔所组成的天地。禅的这种永恒的宁静和幽冷孤寂绝不是生命的绝灭、僵死、枯硬,而是在似乎最无生命的地方展示最具有生命的精神。

二、中国画中苍古的印证

艺术家都强调师法古人,更为重要的是将古人精神为我所用从而实现自我的突破。在这里不得不提宋代盛极一时的翰林图画院。画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来衡量画家的等级。其标准是“笔简意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像其物意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传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云麓漫钞》)。这既要求画家状物绘形的写实技巧,又要强调构思的文学性及匠心。画院考试题目多摘取诗句为题,如“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幡干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古寺藏于深山的意境。宋代画院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却在艺术教育史上很有影响。

在艺术上标榜“古意”成就最突出的是元代画家赵孟頫。赵孟頫的山水画成就最大,潘天寿先生曾以“集古秀润”来概言其画。元初大部分绘画继承了南宋的遗风,形成了刻板、浓艳、纤细的画风。元初文人画家认为此种画风难以表达他们超脱的心情,因此赵孟頫在艺术上标榜“古意”。赵孟頫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赋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耶?吾所做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因此他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的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

赵孟頫在艺术上追求“古意”,但何谓“古意”?《铁网珊瑚》记载赵孟頫所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去宋人笔墨。”从中可见“古意”是摒弃宋画传统,而上追唐人的笔墨风格和艺术趣味,这也是文人画特有的内涵和风格。明朝画家董其昌《题赵氏画鹊华秋色图》谓之“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见《容台记》)。赵孟頫以精工为法,细润为貌,简淡清逸为神,本乎情性,发乎天然,形成得于唐宋异于唐宋的山水风格。因此对照孟頫的山水,论者谓“高古细润,多呈古风。”

下面以宋代画家李成的名作《读碑窠石图》来阐释国画中的苍古。李成的山水擅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代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李成为人独立高标、从容潇洒,他的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而自成一格。李成喜欢画虬枝曲干的老树寒林,突出荒漠和严酷的季节特征,以作为个人处境的象征。李成的名作《读碑窠石图》(“窠石”指凹凸不平有孔洞的石头),是李成山水画风格的典型作品,也是国画中苍老韵味的杰出代表。

这幅《读碑窠石图》描绘了寒林平远,古树荒碑与发幽古之思的旅人。一土岗上数株乔木,右后方立一大碑,碑前一老者骑骡读碑。碑侧有款“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画法上,石岗用所谓的“卷云皴”描绘,圆润突起。画中石头有淡雅秀润之美又不失清刚古硬之质。瑟瑟西风下乱石古碑静静的伫立着,时间似乎已经停止。此画景大人小,虽读碑为画之主题,但因对人物取远视,故景物所占比例极大。左侧为老树,全枝而无叶,树干盘曲伸展,枝桠多如蟹爪下垂,很见比例。中间石碑用淡墨画成,可见岁月流逝所成的漫漶之迹,驼碑的赑屃似乎背负着历史的沉重。一髯须老者戴笠骑骡,神态凝重,专心读碑,一童子执杖面向老者。观者似能从石碑和老树上读出人世的沧桑,体会到天荒地老、无边孤寂之感。

读碑,这本身就具有极为深长的意味,李成的荒野读碑所具有的哲学意味和苍凉感怀,对于一向崇尚“乐感”和“怡情”文化的中国古典绘画来说,有着不同的悲剧色彩和哲学思考,后人对这幅《读碑窠石图》评价极高。如清人安歧《墨源汇观》评此画言之甚当:“以水墨作平远之景,位置奇异,气韵深厚,树木虬曲,坡石苍润。”“画法高古,得唐人三昧。”画中特殊的环境把观者引入荒寒苍茫的意境之中,画家创造了一个静穆、萧索的感情环境,观者感受到的是强烈而深沉的情思。那着力刻画的古树,显示出虽地处荒漠,但却保持着坚韧、顽强、苍劲的精神力量,读碑者不过是偶然路过的匆匆过客,但他的出现更使观画者产生怀古之幽情,去体味久远的历史,追踪流逝的时光。

画作中体现苍古的画家还有很多。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画作中通过衰朽彰显出隐含着的生机与活力。东坡好画古木,他的枯木看起来是僵死的,实际上所要表现的是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还有倪瓒的名作《幽涧寒松图》,整个画面要突出的就是几株枯树,境界苍凉凄清,有一种孤寒的韵味。我们从画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天真质朴、纵横高标的情怀,也可以看到极荒寒处与宇宙并立、与苍天同流的浩落心宇。古代艺术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

苍古不仅在中国山水画中能体现,在人物画中也能体现。如明代画家陈洪绶和崔子忠,二者除工花鸟、山水外,人物画都夸张变形,面容富有古意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的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周亮工《读画录》评陈洪绶画“苍老润洁”,认为作画“须极苍古之好,寓以秀好。”陈洪绶与崔子忠仰慕的是古代那些超然世外的隐逸君子,二人都不遗余力的塑造奇古、夸张的人物造型,画作都寻求人物外貌与精神上的统一,这正是其内心深刻思想的涌动与喷发。

三、结语

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强调“苍古”,画面幽淡、微妙、静寂,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另外中国画中苍古还体现了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在苍古意境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含蓄又恰当的做到了“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完美效果。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李珊.元代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葛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阮荣春.中国绘画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闯,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史论方向)。

猜你喜欢
禅境静穆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咒语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书贵端庄与静穆——谈阚景荣小楷书法印象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
看似静穆非静穆,题闲赋闲非写闲——陶渊明田园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