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诗歌江湖

2015-05-30 02:44白洁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伊沙口语化朦胧诗

白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诗歌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变化,西学盛行的影响下白话诗登上历史舞台。口语化是白话诗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曾经多次出现提倡使用“口语”进行诗歌创作的文学潮流。当代诗歌“口语写作”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创作主张大致为:主张诗歌应该回到平民化的口语状态,拒绝形而上的精神升华,强调日常性叙述和“语感”,并将追求日常生活与生命体验中的“真实性”效果作为自身重要的美学宗旨。伊沙作为一名出色的当代诗人,为口语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一、伊沙诗歌口语化的表现

1.题材庸俗

传统诗歌在语言和题材上的要求主要是:文人化的语言;取材多高雅美妙的事物,即便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也力图文雅化。比如说,温庭筠的《忆江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梳洗后盼情人归来的场景,写得颇有意蕴。短短几句话,就把思妇因苦苦等待情人归来而不得的肝肠寸断写得非常到位。再比如南唐时的宫体诗,主要写宫廷生活和闺阁情怀,重辞藻和声律,这便很好体现了传统诗歌对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双重追求。

2.粗鄙的口语

从传统诗歌一直到现代朦胧诗这一发展脉络来看,诗歌的语言总体上是偏向书面化的,尽管偶尔也会有语言通俗化的追求。唐代的白居易是一个致力于诗歌语言通俗化的典型,当时文坛对他的评价是“元轻白俗”,白居易的“俗”是力图达到老妪能解的效果,是从接受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策略性选择。从根本上来说,白居易还是一个骨子里传统的文人,他的“俗”只是从语言的通俗易懂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伊沙式地颠覆传统和反叛。白居易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叛者,他只能算做是一个诗歌的普及和宣传者。到了现代朦胧诗时期,汉语语言的含蓄和隐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这可以说是对传统诗歌的回归。只是在精神内核上把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变成了“自我意识的抒发”。

二、伊沙诗歌口语化的意蕴特质

除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外,中国传统诗歌较少出现有悖经典的叛逆声音。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因此,诗歌的创作主体便在“中庸”这一准绳的影响下创作了许多诗歌。另外,中国传统诗歌多忧愤之作,是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自我情绪的排遣。尽管帝王不重用自己,言语之中也多规劝之意、怨恨之感,并无多少叛逆和谴责。但伊沙的口语化诗歌却总是用他饱蘸激情来歌唱生命,表现他对生命本质的还原。伊沙诗歌中的口语化特点,省去了雕琢、晦涩的东西,很容易让读者理解,无疑是和读者建立了一种共同的意义空间,促进了他诗歌内容的传播。

1.饱含生命激情的歌唱

尼采曾嘲笑那些博学之士,“思想对于他们像是一种缓慢、犹豫、类似艰苦劳动,往往要付出英雄饱学之士的汗水的活动,而根本不是那种轻松、来自天神,如此近乎于舞蹈和飞扬的快乐。”伊沙的方式正与尼采相仿,“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己经流远”(《车过黄河》)。“梅花,梅花/阵我一脸梅毒”(《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这个秦俑有觉悟,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点射》)。“我继续胡闹/在河里摸鱼/在天上飞行并且调戏了一只鸟”(《乡村摇滚》)。这些诗歌令人有不忍卒读之感,但它们明快的节奏和表面粗糙的文字下,发人深省的思考却有一种激情在里面。口语化是属于现代社会的,深知传统诗歌的言说方式在后工业化时代已显得矫情和做作,计算机和信息化解放了现代社会的劳动力,那么口语解放了人们的舌头。五四时期带着镣铐跳舞的白话诗已显得苍白,朦胧诗对终极价值的探讨有时候不能解决当下生存的困惑,我们需要宣泄,需要自由,需要另外一种方式去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种种问题。口语化实现了生命激情的喷射,它为我们这个新的时代代言。

2.对生命本质的还原

苏珊·桑塔格在《文字的良心》一文中指出:“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作家的职责是使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文学提供的智慧之本质乃是帮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永远有一些别的事情继续着”。这也正是当代诗人新的使命。伊沙正是这样,把一种喜剧的眼光,一种笑声,一种谬误推理的策略引进了当代诗,我们感到伊沙式透视法的威力,这也成为他独有的贡献。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伊沙这位孤胆枪手,放荡不羁,用自己的方式诅咒着整个世界,解构了传统和现代,作为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代表,在开启一种新的诗歌潮流的过程中,伊沙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其中就包括责难。孤胆枪手伊沙,一个人走在诗歌江湖之中,虽路漫漫其修远,但伊沙肯定会不断的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2]苏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书城》,2002年版

[3]唐欣《诗歌也是挑战——伊沙诗歌简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36卷第6期

[4]于坚,韩东《现代诗歌二人谈》,云南文艺通讯,1986年第9期

[5]范云晶《守护与审判:日常主义诗歌介入生活的两个向度》,唐山师范学院报,2007 年1月.第29卷第1期

猜你喜欢
伊沙口语化朦胧诗
理发店
伊沙:美片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白桦生北国
梦(229)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