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2015-05-30 10:48李强张秀云
中国市场 2015年40期
关键词:提升措施研究方法

李强 张秀云

[摘 要]在梳理近15年(2001—2015)有关旅游竞争力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对文献学科分布、研究方法及旅游竞争力提升措施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研究方法;提升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015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的“2015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首次进入前20名。过去4年里,旅游业在全球经济乏力的情况下仍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地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如何提升城市及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1 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从研究层次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及城市旅游竞争力两个方面。温碧燕等[1]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资源禀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同区域间旅游产业水平的差异性,其兼有产业竞争力及区域竞争力的属性。盛见[2]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由潜在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外生及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四个部分构成。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3]指出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三个表现层次。刘素平,等[4]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企业和城市宏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学科分布分析

表1 文献所属学科分布表

学科[]频率

旅游[]75%

经济管理[]15%

资源科学[]5%

市场研究信息[]2%

数学[]1%

文化[]1%

其他[]1%[BG)F][HT]

以“旅游竞争力”为关键词,对2001—2015年的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并对其学科分部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旅游类学科期刊的文献最多,占据75%的比例,从经济与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占据了15%的比例,可以看出,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及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另外,由表1可知,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除了旅游与宏观经济管理外,还包括了资源科学、市场研究与信息、数学、文化、体育、林业等,其中单从经济角度出发的研究就包括了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可知旅游竞争力研究设计的学科及其广泛,包含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3 研究方法分析

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熵权法TOPSIS法等。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专家打分法曾一度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钟爱,被广泛用于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如苏伟忠[1]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南京、西安与郑州四个文明古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陈晓等[5]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区域滨海城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了研究。郭佳等[6]采用层次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各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张争胜等[7]采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旅游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文艳等[8]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西部各省的旅游产业差异进行了评价。

4 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周常春等[9]针对肇庆市旅游产业指出该市应提升其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王琪延等[10]指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产业整合是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路线,城市间旅游产业分工与整合是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汪德根[11]指出城市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与周围城市共同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马晓龙等[12]认为,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要注重各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指标。闫翠丽等[13]对中原经济区30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对各个不同层次城市提升旅游竞争力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出旅游竞争力强的城市应注重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应把重点放在把更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资源上,而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城市就需要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及人才供给等方面都需要作出努力。

5 结 论

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且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研究中仍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目前学者们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从案例出发的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而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学者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易衡量的硬性指标,而对于一些不易用数字衡量的指标,如当地人的友好程度,当地的文化氛围等则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或者回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最后,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如何结合其他各学科,实现对旅游产业更全面综合的评价,是学者们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温碧燕,梁明珠.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8-22.

[2]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29-34.

[3]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3):39-42.

[4]刘素平,邱扶东,冯学钢.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8(5):867-871.

[5]陈晓,李悦铮.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58-162.

[6]郭佳,陈晓东,姜立峰.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9-102,106.

[7]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13-16.

[8]文艳,郑向敏.中国西部省际旅游竞争力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J].旅游论坛,2012(5):38-45.

[9]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78-83.

[10]王琪延,刘志勇.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中国省会及以上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J].经济问题探索,2012(5):7-13.

[11]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5):414-418.

[12]马晓龙,曹杏娟.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2013(2):14-23.

[13]刘超.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5(29).

[14]闫翠丽,梁留科,刘晓静,王文静.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63-67.

[15]王群.浅析网络营销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13(1).

[16]严宗光,平冲,周鹏程.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2(9).

猜你喜欢
提升措施研究方法
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立意为先,谋篇布局,揣摩细节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