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究

2015-05-30 01:11黄萼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黄萼华

摘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优秀教育队伍的建设,教育内容的拓展,教学渠道的多元化,教育载体的扩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等,把这些要素凝聚起来,共同作用,形成一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本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医学是人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医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上满足医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关注和鼓励每个医学生,以医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将医学生置于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里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使医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执业生涯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行动理念。

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我们首先要尊重人,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权利、心理、爱好、情感、民族习俗等,还需要我们能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激励他人,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实现师生的心灵交流,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次要关爱人,“教育者要始终装着人,……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1]给医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自信的氛围,在教育、教学、科研的环节能体会到教师的“本”为学生,让医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被关爱、可信任,被重视,师生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

二、注重师资,建设教育队伍

师资质量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自觉加强教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还需要及时参加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真正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为此,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有责任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成为有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应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尤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故而,建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两股力量的凝聚:一是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建设。

三、关注现实,拓展教育内容

1.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医学生的遗传特点(智力和体力等)、年龄层次、经验阅历、知识文化水平、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需求、主体认知、民族习俗等的不同,教师要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个医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校内外集体活动、校内社团组织、科研组织团队等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课堂内外教育互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2.关注医学生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现实生活中的医学生,故而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要关注他们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效遏制其间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相關的贫困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自杀问题等屡见报端。医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矛盾。故而,“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渗透“三生教育”,让医学生学会珍爱、敬畏生命,走出生命困惑,避免暴力、自杀等类似事件发生;学会生存,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遇到危急突发事件时不会茫然无措;学会生活,掌握足够的生活技能,培养健康、多样的生活情趣。如此若能深入医学生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生在面临那些矛盾和问题时,他们自己就可以找到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四、结合专业,教学渠道多元化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必须备受重视。教师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兼顾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讲授过程中辅以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法有益于医学生分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以“多元教学法”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元导向”之目标,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

2.实现师生双向教育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我党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对历史、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情,积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与此同时,教师要反观其教育教学的效用,重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医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理想信念、民族习性等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也不一,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促使教師需要多视角的层面去面对“学生的差异”和“差异的学生”,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力度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自信,进而让医学生信服,促教师进步。

3.渗透医学专业榜样的力量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学发展进程中,像《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经典医著,可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像麻沸散的发明、针灸技术广泛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技术等,能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忱;从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到现代名医华益慰、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等,他们不仅是医学专业权威,更是医学领域中的道德楷模。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展示过去的医学成就,简介专业领域内的名家典范,凸显名医大家的道德榜样力量,这样的点睛之说胜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篇累牍,同时倍增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道德魅力。

五、搭建平台,扩展教育载体

1.校园文化教育

校训、校史、誓词、校园景观以及长廊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史载录了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医学生誓词、南丁格尔誓词是一种职业道德誓约;校园景观传承着学校和专业的人文历史;长廊文化展示着校园文化精神和形象。这些静态的视觉文化给人一种无形的道德鞭策力量,参与着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构建。这种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且展示着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会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

2.大医讲坛教育

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为龙头,开辟大医讲坛。大医讲坛即可邀请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家与医学生畅谈医学的真、善、美,也可邀请普通医者讲述其为病患解除痛苦,对病患关爱和体恤的经历,还可以邀约医界之外的各层人士诉说他们对医学医疗的期盼,或者分享各自领域中成就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医学生主动去品味大医精神,进而追求医德崇高、技术精湛的精神品质,立志做一个既精且诚的人间大医。

3.实践基地教育

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实践环节。历史革命纪念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典型示范村镇、街道社区、教学医院、养老院等都可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用历史革命纪念地承载的革命精神去鼓舞医学生,让典型示范村镇的新貌振奋医学生,带医学生去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亲临教学医院、养老院体验医学道德。通过这些实践基地的道德体验,让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还可创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结合医学生实际,开辟医学职业道德专题,让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自主反思,实现自我教育。

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

医学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医学人文教育,旨在让医学回归人性,重铸医学的人文精神,传扬医学的道德价值。医学院校一般通过开设一些医学人文课程,像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来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课的教师通常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任。为此,教育教学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导向作用,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底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塑造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基础导向功能,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去了解国情,认识国情,分析问题,树立为祖国医疗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医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就医学人文课而言,要传扬医学的人文道德价值,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树立人性化医疗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关爱人,尊重人,与人沟通,实施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行动;引导医学生步入医学伦理与法的殿堂,选择有人情味的医疗服务方案,使医学生渐渐走近人们和社会对医生的期愿:具有关爱、守护、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有精湛医术及高尚人文素养德医双馨的医师。

总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多种途径的探索,需要各个环节的衔接,需要不同要素的凝聚,共同作用形成一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2]郝文军.“三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43-47.

[3]宋静,邓静萍.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55-356.

[4]李恩昌,程乐森等.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5]甘露,祝向东.综合性大学长学制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10.97.

本文系2013年右江民族医学院思政专项项目(2013SZZB01)。

猜你喜欢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