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外国粹系列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015-05-30 01:11赵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国粹课题活动

赵勇

国粹课程是校外教育课程特色模块之一,是在地域文化、社会需要和各种物质条件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建设的特色课程。在实践基础上,这里总结了校外国粹系列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供大家参考。

校外国粹系列课程 建设 管理

一、营造氛围,形成国粹科研共识

一是校园文化激发荣誉感。良好的校园文化将激励更多的员工自觉投身于国粹课程建设,为此,在校外场馆通过教科研奖励机制的完善、教师表彰活动的隆重举办、教科研经验分享会、成长季的集中培训等形式,营造以参加国粹课程建设为荣的健康场馆文化,将国粹课程研究作为校外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素的理念根植于每个员工。

二是课程参与提升覆盖面。国粹课题先导,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到课题研究中,专职教师分课程、环境、师资、活动等多个领域参与课题研究。传统美食坊课程源自从小浸润在传统美食中的后勤人员;太极社则由具有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场馆运营人员担任教学;音乐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则投入民歌社课程的研发……

三是社会影响增强美誉度。国粹课程架构了多维度,即国粹馆等环境隐形课程、每个节庆活动课程、多个项目社团课程等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课程研究,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并多次荣获在国家、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案例奖等殊荣。课题实施以来,边实践边宣传,依托网络、《花季》刊物、媒体资源等扩大影响力,弘扬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级媒体以国粹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就有100多篇次。

二、理清思路,构建国粹课程体系

一是坚持国粹课程建设公益性。校外场馆作为政府教育配套设施,坚持公益性是一贯秉承的原则,因此,国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发扬公益性理念,以保证课程的纯粹性。国粹公益社团可以通过网络报名、现场面试、免费授课等模式,面向适龄孩子开展活动。网络报名一是扩大了影响力,二是体现了公平性;现场面试主要是有些项目如京胡、评弹等对学生有一些特殊要求;免费授课不仅免学费还免材料费。因此,自第一个国粹“丝绸之路”课程开发研究以来,学生集体验、感受、操作于一体,在做中学,学中悟,受益匪浅,也真正体现了办人民满意的校外教育的思想。

二是坚持国粹课程建设适切性。随着国粹课程开展深入,越来越关注学生对国粹项目学习的需求。比如根据男孩子更多喜欢运动类国粹项目,就开设武术、太极社;女孩子更多喜欢传统戏曲,就开设了昆曲、京剧等戏曲班。还有,目前不少孩子喜欢品尝美食小吃,家长也希望孩子能锻炼动手能力,我们就开设了传统美食坊,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传统小吃等。目前积淀下来的国粹公益课程共有14个,分春秋两季开展活动,主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年公益惠及学员约400人次。

三是坚持国粹课程建设多样性。在研究中努力遵循教育规律,整合校内外活动资源,吸引热心公益活动的爱心企业,形成内外呼应、上下联动、家校互动的课程模式。一是拓展面。组织丰富多彩的国粹活动走向社会,在居民社区、地铁广场等设立德育教育基地,使国粹活动课程逐渐完善;二是连成线,以我们的节日为主脉,利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传统活动,如春节元宵过大年,端午包粽子,中秋国庆承办“青少年国粹文化艺术节”,传统工艺街、百人珠算赛、传统游戏秀……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民俗节庆以时间为节点上下贯通,发挥整体功能;三是组成团,引领青少年学生组建各类国粹社团,使其内容海纳百川、活动阵地广泛、指导引领及时到位,处处浸润健康的传统文化。

三、创新机制,提升国粹科研绩效

一是创新研究团队:三人小组协同发展。课题成员的研究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的成果,但是国粹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依托非师范类的专业人员,他们技艺精通但大多不了解教育规律;工作人员大多年轻,科研能力不强,为此组建由国粹任课专家、科研员和课程专家组成国粹课程研发团队,国粹任课专家老师负责具体课堂活动组织,課程专家负责完善课程设计,科研员负责课堂助教、资料整理、通联协调等工作,各自发挥特长,通过外聘与内培相结合、拜师学艺、专业培训等措施和途径切实提高教师国粹专业技能,建设一支既具有国粹专业技艺,又适应本校外场馆开展青少年国粹文化活动的特色师资队伍。

二是创新培训提升:互动实践团队共赢。由于国粹课题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探索个性化的研究团队培训方法以适应课题发展的。通过拜师学艺、技艺传授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师国粹专业技能,还有,组织成长季活动,集中培训、技能比拼、小结反思有效提升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课题成果集体共享。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国粹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为此,课题组重点形成了四套制度:一是建立并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保证课题,在选题、立项、开题、中期管理阶段成果汇报、结题、鉴定等环节上严格规范取得明显效果;二是建立并完善科研学习培训制度。每学期精选教育理论书籍、收集国粹内容学习资料供广大教师业余学习,开设国粹专题培训讲座,组织国粹参观寻访活动,提升教师国粹科研素养;三是建立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制定参加国粹课题科研业绩与评优评先晋级合理挂钩的具体措施;四是建立并完善国粹科研信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与国粹课题相关的信息收集,信息的积累和储存,信息的发布、交流和利用等。

四、建构网络,完善国粹科研保障

一是整合名师资源,建设人才平台。地域传统文化为国粹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尝试利用民间组织的资源,与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签订协议,负责部分国粹项目的老师引入与管理,宋锦传承人、苏昆表演家、苏绣绣娘等一批国粹专家相继担任国粹课程主教,为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评弹博物馆合作,使一批评弹大家参与课程开发。其次吸纳更多的课题专家,一些刚刚退休的资深德育干部、少先队总辅导员、资深研究员加盟到研究中不断引领。此外,还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团队,学生、家长甚至外国友人都参与其中,发挥合力。

二是挖掘环境资源,发挥渗透效能。现代教育的一大进步是人们充分认识了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隐性功能,因此国粹课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中心努力创设与课程相匹配的课题环境,主要阵地国粹馆将展馆与活动室有机结合,打造“琴、棋、书、画”经典文化;花季美食坊:蓝花桌布、扇形展板……成为国粹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润物细无声地发挥课程效应。

三是争取经费资源,确保正常运作。国粹课题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保障,中心通过上级部门下拨专项、企业赞助、中心自筹等多种途径争取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组成员的培训研修、社团专家教师的课时金、国粹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营造、课题成果的汇编等。

猜你喜欢
国粹课题活动
“六小”活动
中国国粹——京剧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