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素材系列之两弹元勋邓稼先

2015-05-30 10:48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邓稼先脊梁原子弹

他出生于安徽省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且继承了家族潜德不耀的品格。他成长于国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七七事变”,由北平避至上海、香港,终于到达昆明。他考入西南联大,与日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同窗。他赴美留学,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博士学位。

如果就此下去,他的人生应该和很多在美国的同学一样,光鲜体面,优渥从容。但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58年,他接受了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光荣任务,从此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大漠戈壁,漫漫黄沙,一去就是一生。

他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被尊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人物细描】

书香门第,敏而好学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邓以蛰当时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期间,邓稼先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七七事变”后,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到达昆明。1941年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

备考提点: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邓稼先出身在学养深厚的家族,有聪颖的天资悟性,更有勤奋求学的进取心。战争的侵袭、辗转流离,都没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少年时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品格,更成为他日后研究核事业,在一无所有的困境中不断跋涉,终于成功的强大助推力。

适用话题:勤奋好学;进取心;少年时代对人一生的影响……

义无反顾,国之脊梁

1950年10月,也就是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他即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1958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投身到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中来,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那一刻起,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他隐姓埋名,在西北戈壁、黄沙漫天的孤独与艰苦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期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他们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他们为计算出一个关键性参数,夜以继日地演算,工具是算盘、计算尺,演算的草纸放在麻袋里,堆积满好几个仓库。一次演算要历时一个多月,九次演算就花费一年。终于,他们得出了关键性数据,攻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这一“龙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腾空而起的巨大的蘑菇云震惊了整个世界。随后,邓稼先又带着这班人马,投入到氢弹的设计中。氢弹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

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环境封闭,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奇迹。奇迹的背后,是邓稼先那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义无反顾的热情,是他们内心坚如磐石、不容动摇的信仰。

备考提点:邓稼先很喜欢一种叫做马兰花的植物,扎根戈壁,听惯驼铃,生命力极其顽强,默默绽放,淡泊自如。也许,这小小的马兰花就好像邓稼先自己,隐姓埋名、淡泊名利,从接受任务的那刻起,就将自己奉献给祖国,丹心照大漠,血汗铸奇迹。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当之无愧中国的脊梁。

适用话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奉献;中国的脊梁……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的好友,有同窗之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根据邓稼先生前的同事们回忆,他温文尔雅,对年轻的学生总是鼓励,让他们自由发言。因为性格的温厚,他对不同意见,也从不反唇相讥。

但他也有唯一一次对周围人行使院长的“权威”。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周围的人劝阻他,他却说:“你们不要去,你们去没有用,我去。”邓稼先从“死亡之地”回来,也拉响了他生命的倒计时。

这次事故带来的核辐射严重侵害了他的身体,他的夫人许鹿希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尿液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6年7月29日,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1996年,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时间选在7月29日,为的是纪念邓稼先逝世十周年。

备考提点:邓稼先不仅仅有深厚的学识素养,更拥有洁白伟大的灵魂。他是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也是最纯朴的知识分子。他本性的“纯”是他人格的核心,这种无形的人格魅力凝聚着、感召着他的同事、学生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事业中。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忠厚;真诚;身先士卒……

相互托付,挚爱一生

邓稼先的夫人名叫许鹿希,两人相识于学生时代。许鹿希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知识女性,著名的神经科专家。两人在1953年结婚,度过了5年平静的时光。

1958年,邓稼先接受制造原子弹的任务,因为要求保密,他只给妻子说要调动工作单位。妻子问他去哪儿,他也不说,只说家里的一切,要托付给你了。谁能料想,为这一调动付出的代价,竟是夫妻俩寂寞的人生。

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老人,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妻子许鹿希一个人身上。许鹿希对此毫无怨言,默默承受生活所有的压力。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晚,《人民日报》发布号外,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北京市民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直到这时,许鹿希还不知道,就是自己的丈夫,亲自研制成功原子弹。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爱情,超越距离,超越时间,恒久绵长。这份爱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人不禁热泪奔腾。

备考提点:如果说邓稼先一生有什么遗憾,也许就是对妻子、对家庭的愧疚吧。在他埋首西北戈壁时,是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在他销声匿迹的28年里,是妻子用信心和忍耐等待他回家。最后的相聚太过短暂,但他们相互托付、延绵一生的爱情,却将永恒。

适用话题:真挚的爱情;相互托付;信赖……

模拟金题: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到这段话,你会想起谁?请联系实际,以“脊梁”为题,写一篇作文。

立意点拨:

脊梁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支撑着一个人的全身,多用来比喻支撑的人或物。在这里,脊梁的概念可以虚化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起支撑作用的不仅仅是现实的脊梁,更应该是一种坚强的精神信仰。在写作中,应该将脊梁的引申概念明确,中间可以列举典型事例,比如谭嗣同、邓稼先等。在合适的地方加入名人名言,增强文章的气势。

段落示例:

溯回观之,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人的身影,非但没有被时间湮没,反而越发清晰。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变法,舍身取义;在荒凉戈壁隐姓埋名28年,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核事业的邓稼先,克服难以尽数的艰难困苦,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自己却因为核辐射的严重伤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虽然身处的时代不同、经历各异,但为着光复之路,国家振兴,为着多难深重的民族彻底摆脱耻辱,他们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热情、赤胆忠心,以及生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猜你喜欢
邓稼先脊梁原子弹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我们的脊梁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运载历程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徒手“撕开”原子弹
你的脊梁,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