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牡丹亭·惊梦》的英译本

2015-06-01 08:32赵快席红梅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英译本牡丹亭归化

赵快 席红梅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被誉为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随着其在国内外的传播,《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出于不同的目的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对张光前和汪榕培的《牡丹亭·惊梦》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分析其文字选择、诗韵的异同点。结果发现,不同的文本内容侧重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特定的文本材料及其特定的语境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翻译策略。文章有利于以翻译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而且有利于文化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关键词:牡丹亭·惊梦;英译本;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16-0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不朽的杰作,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20世纪《牡丹亭》不仅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典型的英译本有三个:一是美国西里尔·伯奇1980的译本,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了原著的风貌,总体上忠实于原文,唱词和诗体部分都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1]。二是中国张光前1994的译本,原文意思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更为准确,他运用莎士比亚的素体诗的格式,以抑扬格为基本节奏来翻译唱词和诗句[2]。比伯译更加准确、更加精炼,但不及伯译流畅、地道。三是汪榕培2001年的译本,以“传神达意”为目标,唱词和诗句的翻译借鉴了英语传统的格律诗的形式以及押韵来翻译唱词和诗句,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音韵、节奏之美[2]52。由于《牡丹亭》是文言文,其中涉及了很多典故、历史文化差异,伯译虽然整体上忠实于原文,却没有张译和汪译的准确、精炼,所以本文对张光前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文进行分析。

以往研究《牡丹亭》英译的文献很少,对比研究不同译本的文献更少。汪榕培(1999)对比了伯奇、张光前和他自己的三个英译本的翻译的主导思想[3];郭著章(2002)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是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4]。尚永芳、杜丽娟(2007)以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为文本,分析了英译汉文化词及典故的三种策略:意译、音译和直译[5]。刘婷(2008)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汪榕培译本的《惊梦》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6]。杨浦慧(2014)利用莱斯文本理论阐释汪榕培的英译本[7]。这其中对《惊梦》英译本的研究特别少,所以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惊梦》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

归化和异化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翻译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8]。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的第十出,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腻地描摹。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牡丹亭》中《惊梦》的英译本时可以更全面,不仅仅从文本文字的方面,还从文化的角度对比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译本使用的翻译策略的不同。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文字的翻译

以下来自“绕池游”这一小节,对比张译和汪译和原文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诗韵方面,二者都没有原文给人的印象深刻,但是就两个英译本而言,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区别。

例1. 汤显祖: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张译:In this secluded court I take a stand.

Agalloch joss sticks have consumed themselves;

Forsaken silk yarn lies across the floor.

Will this spring as forceful as the last?

汪译:I stand in deep thought on the courtyard ground.

With burned incense

And silk yarns scattered here and there.

This spring no longer holds back maidens fair.

汤显祖的原文“人立小庭深院”是用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小庭深院”中的“深”是用来形容“院”的,指杜丽娘住的又小又深的庭院。张光前把“深”译成secluded 非常具体,比较贴切原文,同时又符合成英语的语言习惯,并看不出明显的翻译的痕迹,采用的明显是归化的策略。然而汪榕培的译本是把“庭院”简单地译为了court,表达不出原文的庭院“深”的意境,体现不出原文的含义。此外,汪译增译了in deep thought,原文只是想表达站在深深的庭院中的这一场景,并没有词语表示杜丽娘是“深思”或“忧虑”的状态,所以汪译此处的翻译并没有张译的贴切原文的表达。

“醉扶归”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她认为自己的美可使沉雁落、鸟惊喧,但是这种美并没有人能理解,这种反差造成其心灵深处的失落[9]。而这又和春色无人欣赏是一样的,“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她非常怜惜春光,其中两句体现了独立年对春色的怜惜,虽然感情一致,但是两个译本的文字的选择和翻译策略不一样,译文的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

例2. 汤显祖: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张译:Take care, the turf might tinge your fine silk shoes,

dont led your love torment the grass.

汪译:To walk grass I fear to soil my socks,

to love the blooms I want to keep them under locks

原文意为踏草怕沾污新绣袜,动词“泥”意为“沾污”或“弄脏”,tinge意为“轻染”,与原文的含义有出入,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而汪译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译为soil,无论是词性还是含义方面都非常贴切,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文的文字的使用风格——名词动词化。因此,汪译更贴切,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读起来比较流畅。

第二句的翻译却不同于第一句,张译采用归化的手段,把“花”译为了grass,与上句的“草”相呼应,但并没有准确地传达原文词的表达。而汪译把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把“草”译为grass,把“花”译为blooms,整体上既表达出了原文意思,又保全了原文上下文的对仗。把“铃”换“锁”,构成了上下句的押韵,同样表达了惜花护花之意,因此,可以说对“铃”这一词的改译非常好。汪译基本上实现了音、义两美,既保证了意思的准确性,又有韵律和节奏美。

(二)音韵的翻译

“皂罗袍”是《惊梦》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9]38。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因而联想到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由此联想到自己,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对比这段话的两个英译本可以发现,同一段文字,采用的翻译策略不同,译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例3. 汤显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张译:So the garden is all abloom in pink and red,

yet all abandoned to dry wells and crumbling walls.

The best of seasons wont forever last,

can any household claim undying joy?

汪译:The flowers glitter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Who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n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张译采用归化的手段,采用了抑扬格的形式,前两行是整齐的六音部抑扬格,后两行是整齐的五音步抑扬格,所以整体读起来比较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但张译并没有押尾韵,所以不及原文流畅。汪译也采用抑扬格,前两句中air和there押韵,后两句night和delight押韵。虽然不如原文“遍”、“垣”、“天”和“院”全部押韵,汪译采用多种不同韵式,在形式上更加贴近原文。但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翻译却似乎不够忠实原文,原文意为上天没能留住良辰美景,好景不长之意,而不是找不到美景的意思。

同样,例1中“院”“烟”“线”和“年”押同一尾韵,英译本既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保证原文的韵律,因此,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由于汪译借鉴了英语传统的格律诗的形式和押韵,译本的节奏美得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文的韵律美。汪译的前两行air和there押韵,后两行night和delight押韵,这样不仅贴切全文,又尽可能地保证了原文的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比较流畅,有音韵和节奏之美,这一点是张译所缺少的。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张光前和汪榕培的《牡丹亭·惊梦》的译本的对比可以发现,张光前的译本在准确度上方面把握比较好,然而在韵律方面却不及汪榕培的译本。汪榕培的译本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境,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文的韵律美。在将一种文化译介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因素阻碍部分源语文化忠实、贴切地保留到译文中去,这就需要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有些情况下的异化更易于理解。然而,有时由于文化差异异化的翻译并不易被人们所理解,这时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我们不能断定哪一种翻译策略更好,而是要结合特定的文本材料,决定哪一个可以更忠实贴切地表达原文,然后才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静.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9): 140-143.

[2]刘重德. 《牡丹亭·惊梦》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1): 52-55.

[3]汪榕培. 《牡丹亭》的英译和传播[J].外国语,1999(6): 48-52.

[4]郭著章. 谈汪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56-59.

[5]尚永芳, 杜丽娟. 汉文化典故的英译策略——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5): 42-45.

[6]刘婷.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121-122.

[7]杨浦慧.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谈戏剧翻译策略——以《牡丹亭》英译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2014(41): 111-112.

[8]Venuti, Lau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0.

[9]王丽梅.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牡丹亭·惊梦》赏析[J].语文讲堂,2005(12): 36-40.

猜你喜欢
英译本牡丹亭归化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