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2015-06-01 11:53邵宇婷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

邵宇婷

摘 要:只要社会处在剧烈变革和转型期,人性问题就会成为思想政治争论批判的主题。人性教育是德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将人性教育重点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施,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之心。

关键词:人性教育;德育;初中思想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74-02

引言

人性教育是对人进行的目的在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理想人格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也就是对学生的心灵教育。它包括情感教育,如热爱生命、有同情心、怜悯心;美德教育,如尊老爱幼;责任教育,如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人性教育则是培育青少年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向着真、善、美发展,使人更加人性化的教育。

一、人性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当今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价值观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缺失,社会各界都毫无意外地把苗头指向教育。有人质疑,为何一个泱泱大国办了“精英教育”这么多年却缺少杰出的人才?为何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每年都在更新?究竟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社会,应试教育就是错误认识教育目的造成的必然结果。今天最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成年人眼中无“人”存在的现状,使我们的教育恢复“人性”。

(一)缺乏生命教育

由于人性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一部分中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后果则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在面对挫折、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学业压力等问题时,往往对现实采取否定态度,采取极端措施,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

(二)缺乏情感教育

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给予的爱和关怀,对社会给予的温暖缺少感恩和回报之心。对于父母甚至要求严苛无理取闹,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没有宽容之心,这些现象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性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学生不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奉献。

(三)缺乏美德教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弱者的关怀与怜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部分学生却缺少善心,对身边身处困难的人表现冷漠,甚至欺凌弱者,对于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乐趣。

(四)缺乏责任教育

由于人性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不少学生在面对困难或者压力时选择逃避,犯了错误第一想到的就是推脱罪责,缺乏责任心。

二、人性教育的重要性

(一)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德育观,增强德育实效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还是以传统的外在输入式的教育为主。教师往往处于较高姿态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与作用。中学生处于生命快速成长,思想逐渐成熟的转型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若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性,就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纠正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人”不仅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出发点,还是一切教育的落脚点。由于应试教育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表面,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内在本性。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内心的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而学校教师的忽视却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人性教育可以纠正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学校与老师的教育。

(三)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态

人性教育尊重人的本性和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通过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和高分的重压下解脱出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获得人生应得的快乐。

三、学校德育中加强学生人性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可以允许学生有序地插话,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而不是一味约束课堂纪律。教师应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二)丰富教育内容

1.加强生命教育

现在有部分中学生不尊重生命,漠视甚至否定生命,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生命道德教育就十分迫切。例如,教师可以在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生命只有一次》中,结合具体事例讲解。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从而珍惜生命,真正认识生命的真谛从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2.加强孝道教育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最基础的社会传统美德,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可能去关爱别人的,也不可能形成其他做人的基本品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中学生的人性教育首先要从孝道教育入手,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近师长》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的父母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对自己的关爱,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教育学生关心和体谅自己的父母,对父母要心怀感恩,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好好学习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3.加强责任教育

在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中,责任感朴素而又可贵,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责任意识是人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在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会负责》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因为没有对小事负责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反面事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

(三)变换教育方式

1.情感体验法

创设情景体验,以榜样促成学生人性升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把道德情感的提升作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来进行,把道德行为的向善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文化传递法

即将承载着优良文化价值观的传统著作让学生以朗读或背诵的方式来传承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选取《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文化典籍让学生们研读学习。

3.实践育人法

即德育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机械、说教、指令式或以知识技术传授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教育。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发展特征与规律的前提下,向平等参与、对话、讨论、协商、社会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转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体与社会服务活动,将人性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实际生活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出发,由点到面,逐步取得实效。

(四)引导学生

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三种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历史的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而帮助学生处理协调各种关系则分别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要激发学生道德追求,感受至善之美;思想教育方面,关注学生价值体认,提升生命意义;政治教育方面,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展现人性魅力。

根据学生阶段学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性教育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行为影响作用,建立一个优良的组织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四、将人性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教育学生不能仅仅只给他们一些形而下、实实在在的知识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给予一些形而上、智慧性的东西。现代的教育,人类更多注重给头脑充电,给心的反而很少。我们要培育花朵,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它的根而不应该是它的枝叶或花朵,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枝叶、花朵而忽略了根,那么就本末倒置了。而人性教育就是这其中的根。现在我们的教育就表现出注重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忽视了作为根本的人性教育。

教给学生如何对待烦恼,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的功课。我们教孩子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但较少人教给他们如何对待人生的烦恼。学习应该是一种娱乐,在人类吃饱、穿好、睡足的情况下,心情愉悦地进行。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艰苦的心灵的劳役,那就没有意思了。

五、结语

历史上对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性善论、性恶论和中性论。我国历代人性论者都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人性教育应从善性启蒙和建立、完善人的理性出发。理性的形成,一方面基于人类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来实现,还需要通过保障机制(教育和法规)来强化和约束。教育和人性的关系是教育必须关注人性,人性必须依靠教育。人性教育包括两个核心:善性启蒙和理性教育。善性启蒙就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启动和张扬人的善良本性,主要包括同情和爱心。理性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建立和强化人的理性意识、概念和调控行为,主要是反对不道德行为和侵害性行为的教育。人性教育与德育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不能将人性教育与德育割裂,轻视人性教育是畸形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纪大海.论人性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2]王蕴慧.论高校德育中人性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3]肖绍明,扈中平.教育何以复归人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4]马俊骅.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性教育[M].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9).

[5]陈云恺.试论人性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2(1).

[6]陈秋燕.人性教育:大学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8(1).

[7]谢维营,郑莲香.高校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5(8).

[8]邵强,杨楠.论大学生的人性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2).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对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看法
初中思想品德行为作业与书面作业道德内化功能的对比研究
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