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探讨
——以环境战略、竞争优势与外部促进模式为视角

2015-06-09 07:02吴利华欧双双
当代经济 2015年34期
关键词:工业园竞争供应链

○吴利华 欧双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提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探讨
——以环境战略、竞争优势与外部促进模式为视角

○吴利华 欧双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与竞争优势提升的双赢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首先对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障碍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其次从扩展资源观理论视角出发,认为资源外取、外部合作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障碍,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外部促进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各有优势和适应条件。

中小企业环境战略竞争优势外部促进模式

一、引言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节能减排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环境战略,“节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保持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减排”是指企业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排放物,降低“外部性”。近年来,一方面,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措施也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对节能减排并没有足够重视,只是消极遵守环境管制,有的甚至将节能减排管理视为负担,偷排偷放逃避环境管制。那么为何中小企业不主动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有没有办法使中小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分析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源及其促进方式。

二、企业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

就战略角度而言,企业节能减排是企业环境战略或是绿色战略。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为遵守环境管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愿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实施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环境管制会迫使增加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投入,包括缴纳环境税费、购买治理污染设备、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这些投入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而会挤占提高产出的生产性投入,在企业资金紧缺时由于环境保护的投入,造成企业生产资金缺乏,而影响企业生存;而以波特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高能耗、高排放实际上是由某种形式经济浪费和资源无效利用造成的,严格环境政策可以激发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资源高效利用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净收益。率先实施环境友好项目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能获得更多的青睐,建立良好的声誉,进而建立先发优势。表1对国内外学者就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归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或对所需资源的配置决策,其目的是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产品,快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在日益严格的政府环境管制和市场压力下作出的战略选择(Porter),其目的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战略会影响其环境绩效,而企业环境战略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的,只有当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时,才能对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环境保护和竞争优势提升双赢发展成为可能,企业才有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表1 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汇总

一些研究者根据企业对环境管制的反映程度把环境战略分为两类,反应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环境战略。反应型环境战略是指对环境采取被动反应的战略,而前瞻型环境战略表明企业自愿、积极地处理环境问题。企业污染消减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实现:一是污染控制,通过污染控制设施对排放物进行存储、处理;二是污染预防,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和流程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前瞻型环境战略采取污染预防方式减少污染,反应型环境战略采取的是污染控制。反应型环境战略(污染控制)需要购入昂贵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对已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处理,以达到环保标准,这些投入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前瞻型环境战略(污染预防)通过污染预防不仅能节省安装和运作末端处理设备的成本,而且它还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公司可以实现较大节省,相对竞争对手取得成本优势。

三、扩展资源观下的中小企业环境战略

资源缺乏、规模不经济性是中小企业不实施积极环境战略的根本原因。前瞻性环境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流程创新等方式,在产品生产或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于大企业来说,它们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多元化),实施节能减排活动的成本被较大的产品基数所分摊,成本较小。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环境技术人才,无法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技术的垄断性又使其难以从外部机构获取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中小企业污染排放的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中小企业缺乏规模经济,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且,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节能减排设备折旧成本高,在污染治理方面边际控制成本远低于边际破坏成本,治污缺乏效率导致其有强烈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动机。

表2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外部组织模式优劣势比较

随着研究的深入,战略管理学者认为资源外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Timmons(1994)指出企业成长是应用资源追寻机会的过程,而不管资源的来源和所有权。Jarillo(1989)实证研究表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共享资源),该资源能拓展公司所能利用的机会。Lavie(2006)正式提出了扩展资源观理论,认为资源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必完全占有资源,只要能正确利用并分享其能所获得的收益就足够了,通过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的资源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认为联盟网络关系本身比从网络中所获得的资源更重要。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扩展资源观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耿帅(2010)认为共享性资源同样具有因果模糊、路径依赖、历史作用以及社会复杂等能够产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相互耦合帮助集群企业产生竞争的不对称优势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从实证角度证实资源共享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西班牙学者F.Xav-ier Molina-Morales(2001)对西班牙瓷砖业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耿帅(2005)采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验证了共享性资源的存在性及其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支持了共享性资源是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这一论断。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主体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已有的内部资源相整合,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经济,降低环境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考虑到扩展资源观视角,我们又将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及代表学者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

四、外部组织模式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

资源外取是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规模经济,使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最终带来各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我们对国内外学者就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外部合作模式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并对各模式优劣势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1、供应链模式

Malmborg(2007)认为中小企业主要为大型工业公司提供产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随着客户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企业也要求这些配套中小企业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并为它们提供相应帮助。例如,从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与供应商组成环境咨询小组,开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包括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设计、制造等过程,使合作伙伴掌握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供应链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在国内,学者也呼吁供应链上各企业展开合作,李向东等(2001)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各企业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上的双赢。孙秀梅等(2007)结合ISO1400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主张企业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到逆向物流的全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消除绿色壁垒限制,有利于提升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学者还对原有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变的条件、绿色(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Harrie(2010)认为压力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性、焦点公司的创新特点以及供应网络中的合作特性都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形成。张成考(2007)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包括三废处理率、物料能源使用再利用率、废弃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的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生态工业园模式

生态工业园模式是各国探索节能减排活动的重要举措,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工业园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进行设计,一个流程的废弃物将成为另一个流程的投入要素,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能降低企业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除此之外,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中心、环境中心等,这减少了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重复投资,节约了生产成本。因此,相比园区外企业,园区内企业更愿意实施节能减排活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向耦合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我国也建立了一些运行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比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等,成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还涉及生态园区的运作机制,园区运作效率评价等方面。Robert(2002)建议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研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王兆华等(2003)将生态工业园中的要素分为公共设施类、企业和支持服务链三大部门,并阐述聚变活性因子和裂变活性因子在生态园区所发挥的作用。元炯亮(2003)从经济、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网络方面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3、网络组织模式

网络组织是实现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一种新模式,国外学者对该模式研究较早。Friedman(2001)认为网络组织能提高中小企业实施环境战略主动性。Malmborg(2007)就当地政府扮演“教师”和“指导老师”角色的两类网络进行了分析。在政府扮演“教师”角色的网络中,政府部门处在网络的核心位置,它们不仅负责组织改善环境管理的相关会议,而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创造和转移,为那些发展环境管理能力的公司提供知识、信息和观点。在政府扮演“导师”角色的网络中,当地政府主要扮演项目管理者(网络协调者)角色,政府和一些咨询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入该网络的公司可以向最能满足其需要的咨询机构寻求合作。这两种节能减排网络都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提供了外部支持,使外部相关资源、技术、经验等为企业所用,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并最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预定目标。

另外,学者还就节能减排网络中的一些具体合作机制进行了研究。Fresner(1998)主张各公司定期讨论环境管理问题,并邀请专家咨询团参加公司之间的研讨会,并提出他们的观点,以此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并发起新的思想。他还主张创建一个网络或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俱乐部。Manring等(2006)强调网络经纪人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网络经纪人熟悉各利益相关者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他们会设计一条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而采取行动的价值链,推动谈判进程中问题的定义、行动规范的协商,并加快网络成员间的合作。

图1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及代表学者

4、各模式优劣势比较

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都能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但此三种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表2所示。

基于各企业间的长期经济活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形式。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比较信任,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信息、经验能进行充分交流,甚至一些企业会为其合作伙伴提供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主要为大的工业公司提供产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市场力量不强,虽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实施,但不能充分分享节能减排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而且,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数量有限,不能实现物质、能源的闭路循环,单一供应链模式带动效应较小。

国内外政府都对生态工业园节模式比较重视,在各地新办生态工业园,对原有工业园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工业园基于生态性、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建立,园内企业可大致分成生产型企业、消费型企业和分解型企业(静脉型产业),各企业能共享信息、技术等资源,实现物质、能源的闭循环。但是生态工业园大部分是基于政府政策而非市场机制建立,生态工业园动态演化发展能力弱,致使园区系统稳定性不强;生态工业园多样性不足,园内企业间合作比较脆弱;生态工业园系统产生“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导致技术与制度创新不足,但其带动作用较供应链形式大。

网络组织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但也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它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众多中小企业整合到一起,共享节能减排相关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而且,基于松散耦合的合作形式,各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能避免企业间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更容易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但是,网络组织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组织形式参与者众多,各企业目标不同,协调困难;各企业间存在信任危机、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但网络组织模式突破了特定地域的限制,参与者不仅包括具有业务往来的各企业,还包括非业务往来企业,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等主体,节能减排带动作用较大。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组织理论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研究”(11BGL06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以体制创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14SZB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常态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ZDAXM004)。)

[1]Sharma,S.: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2]Gingrich,N.:To renew America[M].New York:HarperCollins,1995.

[3]Porter Michael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

[4]Porter Michael 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

[5]韩瑜: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与财税政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7(11).

[6]耿帅:资源观视角下的集群风险成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8).

[7]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8]李向东、阎洪、叶润强: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15(4).

[9]孙秀梅、高厚礼: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7).

[10]张成考、聂茂林: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责任编辑:胡婉君)

猜你喜欢
工业园竞争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地下工业园
地下工业园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