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董事长语惊四座,雄心比褚时健大百倍

2015-06-10 09:03杨京宁
中国机电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焊材金桥焊条

文|本刊记者 杨京宁

我们一定要完成五年内拿下1/3全球市场份额的目标,我们不能说虚话。

就在天津金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焊材集团之后,董事长侯立尊再放惊人之语,未来5年内,金桥要拿下全球市场1/3 的份额,成为真正的焊材巨人。说这话的时候,侯立尊已年过九旬,显然,2009年获得的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于他而言,并不算是最高的荣誉。

“我们一定要完成五年内拿下1/3 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我们不能说虚话,”操一口浓重大连口音的侯立尊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右手,半握拳,做了一个挤压的动作,并加重语调:“要把它,压实了!”

这是2014年2月初,当天津市副市长王宏江带队到金桥焊材考察时,见到了已经92 岁高龄的董事长侯立尊。尽管白发苍苍,他看上去仍然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白衬衫,却十分干净平整。许多不熟悉侯立尊的人可能会在心里感叹,这老爷子可真是精神矍铄,殊不知,只要谈到焊材,谈到金桥,侯立尊就比年轻人还要有精神。“我们不仅要把企业做大,还要做长!做强!”侯立尊一字一顿地说出他的愿望,两条浓眉不自觉的皱起来,一直挂在嘴角的笑容也不见了:“这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而是根据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焊材行业发展的预测所作的计划。”

一席话,令座谈会上的人无不感佩,天津金桥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国际焊材行业的“巨无霸”,年产焊材138 万吨,占国内市场的1/3,作为创始人,侯立尊可谓居功至伟。然而,老爷子并没有被眼前的成绩缚住手脚,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将企业做长,做强”,这句话回荡在王宏江的耳边,久久不散。于是,临走时,他特意将一本由侯立尊自己撰写的,名为《我的企业传承梦》的小册子放进了包里,这位副市长要好好读一读侯老和天津金桥的故事。

自创中国首台螺旋式压涂机,生产率提高10 倍以上!

侯立尊的一生,大概注定与焊材纠缠在一起。16 岁那年,他进入一家电焊条厂做工。或许最初,少年侯立尊只是为了谋一份生计,然而,渐渐地,聪慧的他竟迷上了这种能将两片铁板连接在一起的材料。后来,因为会日语,侯立尊得到了向日本工程师学习的机会,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便发酵成能力,他开始被允许独立完成一些工作。尽管在多年之后,当侯立尊向子孙谈起那段经历的时候,总绕不开家国沦陷的耻辱,但不能否定的是,如果没有进入这家焊条厂,侯立尊的人生或许就会转向一条不同的轨迹了。

建国之后,侯立尊进入天津焊条厂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学完了化工专业的大学课程,又自学俄文。工作之余,他就找来一些日文、俄文的专业书籍来看,“业余自学,确实相当艰苦”,侯立尊在《我的企业传承梦》一书中回忆道,“……我这样的执着和努力,总想在电焊条上做出一番事业。”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在进入天津焊条厂之后,侯立尊是多么的踌躇满志,那时,“焊材强国”的梦想就好像一株嫩绿的幼芽,“啪”地一声在他心里破土而出,从此便再也没有停止生长。

制作电焊条的时候,需要在焊芯表面压涂一层涂料,在侯立尊进入天津焊条厂之前,工厂的工人们每天都要用双手来完成这道工序。其实这也并不能说明天焊厂的技术落后,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的焊条厂基本都还采用人工涂料。所以,当侯立尊刚刚进厂就决定尝试研发涂料机器的时候,恐怕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我基本没学过机械,但有做电焊条的实践经验。”侯立尊在《我的企业传承梦》一书中说道,“工程师懂得制造通用标准机器设备……所以我们协同研制,优势互补,更有把握”。涂料机工艺很复杂,侯立尊和他的“战友们”既要攻克一个个物理问题,又要考虑各种药粉配方可能对机器产生的影响,最辛苦的时候,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实验室外是白天还是黑夜。就这样,在1955年的某一天,中国首台螺旋式压涂机终于诞生了。我们无法见证研发成功的那一刻,更无从知晓当时的侯立尊是狂喜还是虚脱,但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有了压涂机之后,工人们每人每天的产量从1 吨提升到了3 至7 吨。而在1960年前后,侯立尊又进一步完善了压涂机,将每个工人的日产量扩大至10 到15吨!

30年6 项发明,曾一次获德日等7 国认证

转眼间,15年的光阴飞逝而去,整个70年代也在侯立尊日复一日的辛劳中走到了尽头。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就在十年之后,一支歌曲会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那优美的歌词提到了一件发生在70年代末,对国家,天津焊条厂以及侯立尊本人都无比重要的事情,那首歌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春天的故事》。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开始发展造船事业,一些重大工程也相继上马。对于焊材行业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供应这些工程的电焊条必须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得知这个规定后,侯立尊不禁蹙起了浓眉,天津焊条厂的实力跟国际水平的确还有一些差距,然而机会已经来了,又怎能让它溜走?向来执着的侯立尊把心一横,不管怎么样,先试试再说!决定之后,他就钻进了实验室,用十天时间亲手焊接出考核所需的试件,经过检验,这个试件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相关部门信心大增,由国务院亲自发下批文,邀请英国劳埃德船级社(LR)来中国进行鉴定,这也是我国首次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进行产品认证。最终,天津焊条厂的4种产品通过了测评,以“完全合格”的漂亮成绩震撼了整个中国焊材界。侯立尊乘胜追击,在同一年邀请了英国、德国、日本等七个国家的专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鉴定。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次的认证过程却出现了一点小插曲。

侯立尊原本以为,这七位代表都是说英语,所以只请了英语翻译。等到见面的时候,却大吃一惊,来的专家中有三位都是日本人,其中还包括这七位代表的组长。临时找日语翻译肯定会耽误不少时间,更何况一般的翻译也讲不清楚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情急之下,侯立尊再也顾不了许多,他把心沉了一沉,稳住呼吸,竟然直接跟日本专家交谈了起来。多年未用的日语已经不像当初那般熟练,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产品足够了解,所以讲得十分清楚明白。就这样,天津焊条厂的产品一次性得到了七个国家的认可,一时间名声大噪,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都成为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紧俏货。

在天津焊条厂工作的三十年时间里,侯立尊至少完成了6 项发明,即使是在他退休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些发明仍然能够为天焊创造效益。然而,对于侯立尊本人来说,在天焊担任技术厂长的日子终究是前尘往事了,如今,人们或许更熟悉他的另一个身份——天津金桥焊材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长。

62 岁再创业,从奄奄一息到全球老大

1985年的春天,仿佛是个有风的日子,62 岁的侯立尊从厂长办公室走出来,步伐居然有些迟缓。怀里揣着刚刚办好的退休手续,他没想到一切竟结束得这样简单,对于他的离开,他的厂长甚至没有怎么挽留。和煦的春风拂过他的脸颊,凉意却丝丝渗入了他的心脏。不甘心!他还有很多计划没有完成,很多产品需要完善,最重要的是,他的“焊材强国梦”仍然是那么的遥远……于是,一年之后,带着多方合资的300 万元,侯立尊来到了天津开发区,开始创业。

在《我的企业传承梦》的某一页上,有两张照片,那是侯立尊刚刚创业时的样子。照片中的他,穿着厚厚的深蓝色工装,站在几间低矮的平房前。他的脚踩在一片盐碱里,或许连半只鞋都没进去了,可他却仿佛没有察觉,金色的阳光照着他向上扬起的嘴角,又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特别温暖。我们甚至看不出来,那时的侯立尊正在经历创业的艰难。

在当时,300 万元几乎只是一台设备的钱,可侯立尊却要用它办一个厂,听上去怎能不像是天方夜谭?没钱买设备,侯立尊只能用砖块砌一个老式土炉来烘干焊条。那一年,天津的冬天似乎出奇的冷,一盆水放在屋里都结上了半厘米厚的冰,可侯立尊和他的同事们还是要没日没夜的干活。当初侯立尊提出要创业时,天津焊条厂曾调拨了12 名员工给他,可后来,因为实在是太苦了,有7 个人都不愿意再坚持下去,陆续回到了厂里,剩下的5 个人里,还有2 个是侯立尊的儿子。雪上加霜的是,股东们也逐渐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增资了,大家仿佛都在等,等侯立尊说出“放弃”的那一天。

为了让公司撑下去,侯立尊开始生产别的企业不肯做的小批量产品,同时努力增加焊条的技术含量,困难的时候,就连食堂大师傅都被他派出去推销产品,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下来,这家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小厂居然挺到了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这一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1989年,机缘巧合之下,国家物资部机电二局得知了侯立尊的创业经历,十分感动,于是调拨了一些平价盘条给他。当时,中国经济正在实行“双轨制”,这些平价盘条无疑能够给侯立尊的工厂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其实,尽管过去几年过的艰难,侯立尊也一直没有放弃提高产品的质量,甚至在1988 他还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了国际认证。三年的耕耘已经让他的产品在市场上积攒了一些人气,只不过因为设备实在太落后,拖累得生产力提不上去。所以,机电二局就仿佛一阵东风,适时地扫清了侯立尊身上的包袱。没有了贷款和欠债的压力,企业又建起了配粉车间、买了设备,侯立尊的焊材厂从此焕发出生机。最红火的时候,焊条刚刚出炉,还冒着热气就被装车运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公司还凭借出色的技术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光1993年内就获得了“国家首届高新技术百强企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

步入正轨的金桥开始飞速发展,漫漫黄沙里的西气东输工程;碧波万顷间的三峡大坝工程;甚至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鸟巢工程,都曾绽放金桥焊材的火花,集团连续多年占据着国内焊材市场的头把交椅,从“小作坊”到“巨无霸”,侯立尊在这条路上走了30年,栖息在心底的那株梦想之芽,已然长得茂盛挺拔,静下来的时候,侯立尊或许还能听到那枝叶簌簌的声音,仿佛是在提醒他,停下脚步还为时尚早。

布局未来,另类传承

侯立尊推了推眼镜,两道花白的虬眉拧在一起,显得眉宇间川字型的沟壑更深了。他不时低头记录着什么,神情专注。窗外夜色如墨,陪伴在他身边的几位工程师都开始显露出疲惫之色,钟表上,时针静悄悄地指向了1 点。这是2014年的某个凌晨,91 岁的侯立尊正带领他的团队进行烘干炉改造工作。

过去的几十年里,金桥的烘干炉一直靠煤炭提供热能,如今国家提倡“煤改气”,炉体的结构就过时了。作为烘干炉的设计者,侯立尊比任何人都了解它们的构造,所以他决定,亲自主持改造,让金桥的烘干炉继续走在行业的前沿。改造后的烘干炉,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热能,而且除了燃烧天然气,还可以燃烧锯末、秸秆等,即使将来国家限制天然气用量,金桥依然可以靠那些清洁燃料维持生产,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境地。

也是在2014年,金桥集团在辽宁本溪建了分厂。作为老工业基地,本溪的钢铁资源充足,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原材料的物流费用。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能够辐射到俄罗斯市场,为金桥将来的国际化征途做好准备。对于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其实,侯立尊早已在《我的企业传承梦》一书中说得清楚明白:“我圆了我的创业梦。但另一个梦——企业传承梦——又开始不断地困扰着我。”原来,侯立尊是在布局金桥的未来——一个能够延伸到他视线之外的未来。

2014年底,7 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走进了天津金桥,不久之后,他们将正式入职,成为这个焊材集团中的一员。然而,他们在校所修的课程既不是化学也不是机械,竟然是跟工科毫不沾边的护理专业!

“要让员工安心干活,就应该照顾好他们。”在跟公司的管理层开会时,侯立尊经常这样说。刚刚创业的时候,厂里的条件很艰苦,侯立尊连续几年都没拿一分奖金,可是却挤出钱来为员工盖起了澡堂。“因为我们活脏,所以再困难也要让大家洗上澡。”相比于董事长的身份,侯立尊更像是一位大家长。他不但操心员工的吃和住,还要顾及他们的亲人。金桥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大家都说以事业为重,可哪有儿女不惦记自己的父母呢?于是,侯立尊决定出资修建幸福院,凡是金桥的员工,都可以把家中父母接过来。集团每年会拿出产值的2%作为幸福院的运营资金,而那7 名专业的护理人员,也是侯立尊在几年前就开始资助的贫困生。当员工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幸福院里享受着安全、周到的照顾,又怎会不放心工作?这既是侯立尊对员工的一份“情”,也是公司经营的一种“理”。金桥的工人们之所以能够自觉把关产品质量,出现不合格产品时主动要求返工,不正是因为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么?

“我已年过九旬。作为家族企业——金桥焊材的事业更需要后继有人……我深知,要使企业长盛不衰,仅靠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是绝对办不到的……我的企业传承梦,就是我的焊材强国梦。”这是侯立尊写在书里的一段话。而读上去,却仿佛能感受到,那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从心底里抠出来的,还带着血的热度。90年的风雨重重擦过他的鬓角,留下满眼霜华,可是他的梦,却仍然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焊材金桥焊条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镀铜焊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分析
2.25Cr-1Mo- 0.25V钢制加氢反应器用埋弧焊焊材试验研究
高强钢在轻量化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焊接
浅析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工艺
海洋平台导管架建造焊材消耗定额统计
极低温钢用Ni基合金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