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走心课:有“生命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06-10 15:14徐中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走心

徐中收

〔关键词〕走心;学科心育;生命感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停留在应付检查阶段,是学校教育的“花瓶”。如何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是现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效举措之一是实施学科走心课,让学科教学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聆听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

一、学科走心课的定义

1.走心课

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满足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脱胎于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但没有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浓重的心理学色彩,一般学科教师通过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活动培训,学习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就可以开展走心课实践。

2.学科走心课

学科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科走心课的定位

1.学科走心课的特征

(1)它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科学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2)它是一种心理辅导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一定要“走心”。只有“走心”,它才能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喜欢,学生才能好学、乐学,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生命成长。教师既要挖掘学生自身资源作为成长点,又要以优化教师自身的引导策略为作生长力,在尊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下,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的美好成长感觉。因此,教师要从“心”出发,运用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采用心理游戏、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冥想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促进生命成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智慧、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成。

2.学科走心课的性质

学科走心课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定性为一种综合课——学科心育课,它是学科教学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机融合,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就要有“生命感”。所谓“生命感”,其实就是对各种“课堂表情”所透露出的课堂整体的“生命状态”的某种感觉。这种灵动的感觉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而且也应将每一次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体。

在“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框架下,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就有了“温暖感”“安全感”“愉悦感”“和谐感”“生活感”“生长感”,并且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与评估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1.温暖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强调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走心课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发展、向善发展的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掌握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长篇说教,无需用各种规章制度硬性灌输,只需用鼓励的眼神说话,用笑脸激励,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尊严与平等,体验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心中就会流淌着一种温暖、舒心、惬意的感觉。

2.安全感

安全感是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走心课堂”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灵处于开放状态,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他们敢于“犯错”,勇于“犯错”。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所犯的错误都是美丽的“错误”,是宝贵的“错误”,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成长经历。

3.愉悦感

学科走心课的愉悦感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受,一种因为受尊重、认同、赞赏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时间和机会,设立开放性的话题,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和交流,同时把信心和快乐送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不同寻常的回答,鼓励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心,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对于那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缓慢,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其发言受阻、感到困窘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多给其机会,允许其“再想想”“慢点儿说”,使之有勇气逐步创造成功。

学科走心课就是让学生脸上有笑容,心中有喜悦,举止有活力。

4.生活感

教材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学科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宽广,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资源,使学科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润滋养学科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从而构建生动而非生硬、生趣而非生涩、生息而非生冷的“走心课堂”体系。

生活是生命活动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未来幸福提供生活土壤、阳光、空气、水、养料等的指向性生命充实活动。学科走心课的生活感就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并指向于生活品质的提升。

5.和谐感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景中,师生关系及其互动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的行为倾向于指令、说教、提示、训诫等“控制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就会表现出被动、冷漠、对抗或消极随从等态度;而当教师的行为倾向于对学生的接纳、认同、赞赏、协助等“民主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就会表现出积极、自发、主动、合作等态度,而且也乐意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贡献力量。

“走心课堂”中,教师愈是能深度倾听学生说话,有效地运用“接收技巧”、“传送技巧”、“专注技巧”与“建设性回馈技巧”等,就愈能促进师生互动,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对话与交流,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感”是师生交流畅通、关系和谐的体现。

6.生长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能动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此,有“生命感”的“走心课堂”时常会发生“意外”。这些“意外”,或许是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但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长因素。这些生长因素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提问,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回答,就是这些“不经意”的提问和回答,恰恰成为了“走心课堂”的“生长感”。这些“生长感”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这些“不经意”当作“走心课”的“课眼”,并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

学科走心课的“生长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学生则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师生双方焕发出极大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心
夸张语言,写“走心”记叙文
音乐节目如何做才能走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与家长相处要“走心”
从“听”音乐
手抄党章须“走心”
课堂阅读应“走心”
走基层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