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基于“三场联动”的教学寻绎

2015-06-16 18:17宗钱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宗钱云

[摘 要] 在“三场联动”中,儿童对话、互动、交往,主动、生动、灵动地参与、体验,并享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由此,儿童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释放,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展示,人格得以完善.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三场联动;教学寻绎

长期以来,数学被认为是小学阶段儿童学习中比较枯燥的学科,有“冰冷的美丽”之誉. 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如何突破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让儿童对数学感兴趣?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对数学本体性知识有通透的把握,对数学知识有着本质的理解,对儿童的心理有理性的认识,除规定性的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把重点放到数学思想方法上,让儿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如何让儿童感受数学的价值、意义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全程学习、全员学习、全面学习,让学习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存需要、生活需要.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三场(课前、课中、课后场域)联动”学习,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动力,让儿童主动学习!

课前场域:设计教学的“最近

发展区”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 其中主要是深刻把握数学本质和儿童特质,数学本体性知识在教材中的编排、编者的意图,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所教知识与前后知识的关联等. 数学本质是数学教学的根,一切的教学都应围绕数学的“知识本质”而展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教学广度上要把握特征、侧面积、表面积、展开图、体积单位、体积等;深度上要让儿童经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的“源”与“流”等,要寻求知识的异中之同,如侧面积可以统一成S=Ch,体积可以统一成V=Sh等. 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超越成人立场,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要揣摩儿童的接受心理,分析儿童的学习障碍,将教学建基于儿童的“潜在发展区”“最近发展区”.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儿童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专门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为此,笔者教学时别具匠心地以“切萝卜”导入,让儿童直观“由面及棱”“由棱及顶点”的过程,深刻感知“面与面相交成棱,棱与棱相交成顶点”. 由于设计巧妙,孩子们深刻体验到面、棱、顶点产生的全过程,避免了枯燥的机械式说教.

“课前场域”中关于教学程序如何设定,语言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开展,法则、定义、定理如何归纳、概括的种种设计、预测等,让教师的教学变得得心应手,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有效地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状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化解难点、突破重点,让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自然地领悟到某个知识点的精髓. 同时增强教师“临战”过程中的掌控能力!

课堂场域:把握“数学味”与

“儿童味”的和谐

教师的教学是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质把握”和对“儿童心理”的深刻解读. 一方面,教师不能让自己的思维“童化”;另一方面,作为儿童数学教育者,教师必须秉持儿童视角,教师要成为“长大的儿童”!

1. 儿童味:数学教学之本

在数学知识中,儿童时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对数学知识有清晰的理性认识.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时,孩子们对3.254254254254是不是循环小数认识比较模糊,因为这个有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着有限的重复现象,但没有连续不断地重复出现. 此时,教师应帮助儿童深刻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本质. 教学中,教师要寓“儿童味”与“数学味”于一体. 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庙里的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庙里的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孩子们不由自主地笑了. 这时,笔者让一名孩子接着话茬继续讲,这位孩子讲着讲着就停了下来. 笔者让他继续讲,孩子们纷纷说:“这个故事是讲不完的,因为故事里总是连续不断地重复说着这几句话. ”笔者说:“是的,这位同学的‘连续不断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数学王国中,也有一种小数,它的小数部分数字也像这个故事里的话一样,连续不断地重复出现,想认识它们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如此融“数学本质”与“儿童味”于一体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激活了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十分渴望知晓“这种小数”究竟是什么样的小数,于是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初步感知了“依次”“连续不断”“重复”“无限”“循环”等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

2. 数学味:数学教学之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儿童的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教师要成长为“长大的孩子”,就要从儿童的视角揣摩数学学习的认知障碍,了解儿童的知识准备,科学地把脉儿童的数学学习,要站到“儿童立场”上,反思数学教学. 例如,教学“找规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时,孩子们对“段数”“次数”“时间点”“时间间距”“两端”“两旁”等题目中的抽象字眼不甚理解,导致儿童解决这类问题时时常出错. 为此,教师要善待儿童的错位,要对数学抽象概念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儿童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中,要多进行一些题型变换训练,将不同种类的题型贯穿教学之中,以便从多重问题、多重背景中突出概念的数学本质. 此外,改错可以让孩子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改错过程中,孩子们容易对新的知识要点运用方法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课外场域:“多向度展示”儿童

的数学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迫于效率的考虑,对孩子们很少进行有效启发,时常是把一些计算抑或解题的方法和盘托出,没有给孩子思考时间,没有启发孩子思考,有的甚至代替孩子思考. 如此教学,儿童吃的是现成饭,表面上是学成了,实际上没有真正地理解或是理解浮于表层,学得快忘得也快. 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在教学疑难处设问,在关键处启发,让儿童动脑、动手,协调思维,共同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endprint

1. 多主体数学展示

对于花时间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将其拓展至课外,让孩子们精心探索. 前一课时的场外探索,将是下一课时的场前准备.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时,笔者和孩子们在课后一起做剪纸:剪五角星. 并且孩子们在课外自发组成了“非正式数学探究小组”.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孩子们相互引导、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上述的剪五角星,孩子们一开始没法动手,后来班上一位同学的爷爷会剪纸,这个孩子从小就会剪窗花,对剪五角星非常熟悉,于是,在这个孩子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剪出了各种各样的五角星,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互相比谁剪得好看. 通过课外数学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在活动中产生了问题. 这样的课外活动贴近儿童生活,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2. 多样化数学展示

课外展示的方式是多样化、多向度的. 孩子们可以展示过程、成果或问题. 像英国的教室里,总是让学生张贴自己的书画、小制作等作品,这也是一种课外展示. 课外“多向度展示”活动让孩子们充满生活的精神与乐趣,可激活儿童的表现欲望,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优化儿童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其天性得以迸发,个性得以张扬,数学教学由此更具魅力. 多向度展示儿童的数学学习,可以克服儿童的思维定式,激发儿童的思维创造性,让儿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儿童搭建平台,提供帮助. 教师要隐身于儿童的身后,充当一位导演,进行追问、启发、引导、点拨及点评. 在展示过程中,儿童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奇思妙想,教师要抱着宽容、欢迎的态度,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进行引领,进而有效保护儿童积极参与、大胆展示的热情. 通过课外的兴趣探究、操作展示,从中自然地生发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进而让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这样,孩子们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课前场域、课中场域、课外场域的“三场联动”式学习,让儿童的独特性得以弘扬和彰显. 在“三场联动”中,儿童对话、互动、交往,主动、生动、灵动地参与、体验,并享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由此,儿童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释放,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人格得以完善. 在“三场联动”中,儿童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儿童的主体性精神得到最有效的表征. 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做发现者,做创造者,创造出更多的数学教学有效方法,让儿童在教师更科学、更艺术的指导下达成学习的更高成效!“三场联动”的数学教学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应然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