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儿童数学”教学的范式转型

2015-06-16 20:10朱牡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转型小学数学

朱牡丹

[摘 要] “让学”呼唤着数学教师从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转向基于自我与儿童学习的“教”,以自己深厚的数学底蕴引领儿童,让儿童获得整体的、可持续性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让学;转型

综观当下的儿童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精致地展示其才情,儿童在教学中“配合”教师,儿童“被主体”“被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表面上看,儿童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失去的是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灵性. 如何让儿童热爱数学,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丰富与博大?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实施“让学”教育,即教师的“教”要服务于、服从于儿童的“学”. 惟其如此,才能激活儿童的数学学习潜能,弘扬儿童的主体性学习精神,发挥儿童自我习得的主动性,彰显儿童的独立人格.

内涵诠释:儿童数学教学中的

“让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中,“让”的第一词义为:将方便或好处给别人,因此,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让学”也即是把“学”的方便或好处给孩子,让孩子聪慧、觉悟、觉醒. “让”者,“使”也. “让学”应该而且必须是一种“诱导”“唤醒”“激活”“显发”与“弘扬”.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海氏认为,“称职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学本身. ”要把儿童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儿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要充分展现课堂的“非预设性”动态生成,展现课堂多向度的复杂进程,展现儿童的蓬勃生命活力. 在“让学课堂”上,儿童所应追寻的是:“我学故我在”!在让学课堂上,儿童敢于并勇于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最大可能地发展自我的个性与才智!

实践建构:儿童数学教学的“让

学”路径

教学建基于主体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 “让学”的数学教学,必须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教法研究为学法指导,变以教师“教”为本位的预设过渡为以学生“学”为重心的“有空白性”预设. 应尽可能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倚学施教、多学少教的“让学”原则,使学生从“不会”走向“学会”,最后达到“会学”.

1. 主体张扬,从“学会”转向“会学”

“让学”的数学课堂,儿童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相信儿童“自我习得”的潜能,为每一个儿童营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儿童的学习助力;对于儿童而言,即是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把自己的心沉潜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在引导儿童进入学习状态后,笔者让儿童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启发儿童理解如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 孩子们迅速感悟: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然后,笔者用“活动单”引领儿童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

在“活动单”的设计中渗透“转化”思想,让孩子们明白,数学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就是变陌生为熟悉、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过程. 由此,激活儿童思维的火花. 孩子们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中步步进入思维的高潮,自主探究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同时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无限分割”“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发展了儿童的空间观念.

2. 主动探究,从“结果”转向“过程”

“让学”的课堂,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将发生改变,教学成为多种课程资源的交换与融合,学习将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让学”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知识累积和生活经验,让课堂成为儿童展现主体、张扬个性的舞台,成为儿童自由平等对话的平台、互动的乐园. 在充满轻松氛围的汇报环节,儿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中,儿童对数学的理解逐渐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教学“确定位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笔者创设了如下场景:在一幅以学校为观测点的示意图中,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有3个点,分别标上A至F六个字母(多媒体出示),其中有两点是小明家和小红家.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根据“小明家在学校的东北方向”得出小明家可能是点A、点B或点C的位置,根据“小红家在学校的西南方向”得出小红家可能在点D、点E或点F的位置.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发现,用东北、西南这样的方式描述方向不够明确,需要更为准确的描述方式. 笔者顺势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北偏东、南偏东、北偏西、南偏西的知识点. 孩子们活学活用,根据小明家在学校北偏东40°方向找到了B点,确定了小明家的位置;但根据小红家在学校南偏西30°方向找到了点D和点F两点,还是不能确定小红家的位置. 学生在实例中发现,只有方向还不能准确地描述一个点的位置,还需要精确的距离. 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动脑的过程中被一一突破.

“让学”的数学课堂,不否认教师的作用,也不提倡“无师自通”.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始终是“向导、伙伴、顾问”,其主要表现在情境的诱导、过程的引导、习惯的辅导、方法的指导、品行的教导上. 教师要乐于分享、善于创新、学会等待. 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开展“提问金点子”“发言小明星”“勇于表现奖”“最佳口才奖”等调控学习状态的评价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肯定与自信.

3. 唤醒潜能,从“压制”走向“牧养”

“让学”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确实,无限相信孩子,还孩子自由,将会让数学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让学”的数学课堂,肯定每一个生命的意义,避免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压制,注重在交往中唤醒、诱导和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动机和意识. 儿童需要学什么,就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课程服务. 当然,“课程不仅是教材承载的文化,更包括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 .

教学“认识公顷”(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时,可以让孩子们出教室去实际测量,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20个孩子在操场上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初步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再通过推算、动手测量操场面积深化对“公顷”的认识. 再如,教学“比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笔者为了激发儿童的认知冲突,舍弃了教材中静态的远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照片的放大与缩小”,而是将后续“实践性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前移,设置问题情境:如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霎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 有孩子认为可以爬上去测量,但迅速遭到其他孩子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不可能爬到旗杆顶端;有孩子认为可以把旗杆放下来测量,也遭到不少孩子的反对,理由是旗杆放下来再竖起来比较麻烦;有的说可以找一个比较矮的杆子,测量杆长后,再测量影长,然后测量旗杆的影长,算出旗杆的高度……笔者微笑着点头,孩子们纷纷表示赞赏,并且要求测量. 于是“室内课”变成了“室外课”,他们小组合作,有的扶杆,有的量杆,有的量旗杆的影长,有的用笔计算,有的睁大眼睛检视活动过程等. 经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最终解决了问题. 在孩子们的实践基础上,笔者把他们带回教室,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对“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外项”,甚至“比例的基本性质”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如此,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纸笔数学”,更是“实践数学”,不但获得了“学业智能”,而且获得了“实践智能”. 在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趣味浓、思维活跃、数学运用意识强,整体数学素质获得了提升!

帕克·帕尔默说得好,“真正好的教学绝对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应该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其实,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学习资源,就是教师本身,就是儿童彼此间的对话. “让学”呼唤着数学教师从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转向基于自我与儿童学习的“教”,以自己深厚的数学底蕴引领儿童,让儿童获得整体的、可持续性的数学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小学数学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